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廖向红

季刊

1003-0549

010-64056580

100710

北京东棉花胡同39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ournal Dra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世纪以来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综述

    胡智锋兰健华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这在国家投入、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的规模等方面均有体现.在学术研究主题上,戏剧与影视学研究持续聚焦创作生产、历史发展、产业运营、传播实践、教育教学等关键议题.但在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发展迫切需求以及建构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有不足.在未来,戏剧与影视学研究需大力弘扬主体性、拓展融合性、完善体系性、发展创新性,才能将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得更好.

    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学术研究综合评价

    新世纪以来戏曲学科发展综述

    李志远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1-2022年,戏曲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这从戏曲学位授权点的增多、学术成果的数量及获得奖项、受到国家科研基金支持的项目、期刊和学术组织等方面可以得出.其间戏曲学科建设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厚实戏曲学科史料基础、戏曲理论宏观体系建构、强化戏曲理论范畴研究、重构戏曲学科体系、关注戏曲当下问题、戏曲跨学科研究、重视戏曲教育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等方面,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戏曲学科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戏曲教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戏曲学科学者队伍的新变、关注戏曲当下问题、跨学科研究、戏曲传播研究和戏曲学的三大体系研究将进一步增强.

    戏曲学科戏曲理论戏曲教育戏曲专业

    新世纪以来中国话剧研究综述

    胡志毅周宏亮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话剧研究的成果,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话剧研究的20多年.这主要体现在以"中国话剧研究"为主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与国内顶级期刊发文的数量与质量上.中国话剧研究发展的重要大学和学院以及研究机构(主要是指有博士点的机构)以及领军人物构成了中国话剧研究的主要力量,在中国话剧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话剧研究中,近年来在话剧文献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中国话剧研究从剧本研究向舞台转型;从单一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从本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发展.

    新世纪中国话剧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外国戏剧研究综述

    麻文琦赖斌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2000-2022),国内的外国戏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体表现为研究成果数量的增加、研究领域的拓宽、研究方法的丰富.本文通过数据采样,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概况、剧作家研究、剧场艺术家研究以及理论家研究四个方面,对20多年来的外国戏剧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在历史的回顾与梳理中呈现出该领域研究的种种现象.

    外国戏剧综述悲剧跨文化戏剧后戏剧剧场

    犹抱琵琶半遮面——2023年中国话剧述评

    徐健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话剧积极应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化解行业里的新风险、主动探寻变局下的新出路,既在重大展演、节庆组织、剧目创作、艺术创新、演出样态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让更多的戏剧人切身感受到戏剧与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同频共振,感受到舞台与更为广阔的时代、更为复杂的人性的深刻关联.新的演出格局正在形成.新的发展"变量"催促着戏剧从业者不仅要进一步拓宽生存路径、增强创作定力,也要不断更新讲述、阐释世界的方式,让戏剧更好地走进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深处.

    中国话剧戏剧生态新创剧目文学改编演艺新空间

    "社会的喜剧性"——布莱希特喜剧观初探

    薄一荻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莱希特向来偏爱喜剧甚于悲剧,直到创作晚期提出了自己的喜剧观,在指导喜剧《潘第拉先生和他的男仆马狄》排演时提出从"永恒的喜剧性"转向"社会喜剧性".布莱希特的喜剧观包含三重因素的交织:戏剧的娱乐性、作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它们在喜剧《图兰朵或洗白者大会》中得到集中呈现,在创作该剧期间布莱希特总结自己"几乎是一位喜剧作家",因为在喜剧当中存在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布莱希特娱乐喜剧性《图兰朵》

    冯·阿《高加索灰阑记》舞美设计始末:布莱希特舞台呈现的一个案例

    易艳
    7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4年,布莱希特在柏林剧团执导了《高加索灰阑记》,卡尔·冯·阿彭为作品设计的舞台美术享誉世界,其风格面貌、工作方法、剧场实操流程在国内未得到关注.本文根据《高加索灰阑记》舞台美术设计的文献资料,回顾其创作历程,探究其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舞台形态三者之间的关联,以求一窥布莱希特后期舞台美术的形式特点和工作方法.

    布莱希特史诗剧卡尔·冯·阿彭《高加索灰阑记》舞台美术

    布莱希特"大胆妈妈范式"对细节的"陌生化"处理

    薛松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20世纪最卓越和最富独创性的戏剧家,布莱希特从中国传统戏曲阐发和建构的叙事剧新观念,反过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有别于已有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和文本研究,本文聚焦于布氏流亡时期创作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剧场实践文本,考察被忽略的布氏及其助手们1949年根据该剧排练和剧场演出资料整理的,由注释说明、剧照和附录补充而成的戏剧实践文本"大胆妈妈范式"(Couragemodell).重点分析"范式"中布氏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以及由此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同时结合20世纪50年代柏林船坞剧院《高加索灰阑记》的排演记录,分析布氏在剧场实践中对中国戏剧面具细节的评价,以及对面具的创造性使用,这有助于更好厘清布氏的戏剧实践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布莱希特"大胆妈妈范式"陌生化

    布莱希特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演出述略

    沈建翌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莱希特戏剧在中国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9年,首演本很大可能是1941年鲁艺实验剧团在延安演出的《告密者》;80余年来,翻译和演出布莱希特的戏剧数量可观,布莱希特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舞台上"助产术"式的"间离效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导致改编者蜂起,由此带来改编作品的多义性甚至反义性,值得我们反思.

    布莱希特首译首演改编作品的开放性和多义性

    21世纪以来会馆剧场及演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高扬励姚晓芳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会馆剧场及其演剧活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个案性研究持续升温,区域性、类别性研究逐渐流行,理论性研究走向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推进会馆戏曲文物文献史料搜集整理工作,深化对会馆剧场及会馆演剧传统视角的研究,重视会馆剧场及演剧与声腔传播、新声腔生成作用的探索,以多学科视角拓宽会馆剧场及演剧研究的视野.

    会馆会馆剧场会馆演剧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