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孟楠

双月刊

1000-2820

xuebao@xju.edu.cn

0991-8585177

830046

乌鲁木齐胜利路14号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强调学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特别注重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既充分体现本校和新疆的区域特色,又致力于促进学术的交流和繁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水平金融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陈灏钟锦宸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高水平金融开放应当成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关键一环.文章通过对金融资本空间化介入经济循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认为金融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逻辑紧密相连,并遵循"生成—延展—巩固"的递进式逻辑链路,分别从要素配置空间、融资合作空间以及安全韧性空间三大维度阐释了高水平金融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作用机制.基于此,提出应以更广泛的金融开放范围,吸引国际金融资源,促进国内要素优化配置与价值提升;以更多维的金融开放领域,聚焦更为前沿、交叉复合的国际金融合作,把握新兴金融业态增长点;以更深入的金融开放层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与新秩序构建,防范化解重点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统筹好开放发展和经济安全,继而持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高水平金融开放中国式现代化逻辑链路发展空间

    "目标—行动—反馈"框架下Z县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路径——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

    麦迪娜·吐逊江杨瑶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然而,该问题在目前阶段仍然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基于解答疑问和应对挑战的内在逻辑驱动,文章首先梳理了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宏观政策背景,揭示了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在"目标—过程—反馈"的分析框架下,从地方政策目标接续、产业发展行动变革、成果反馈机制构建三个方面对山西省Z县的案例资料展开分析,以期更全面地呈现基层实践中的衔接路径和基层治理样态,尝试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破解难题的关键路径参考.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目标—行动—反馈产业发展衔接路径

    论《反垄断法》行政法律责任体系的二维扩张

    孙晋仝汉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垄断法》的实施为我国加速推进经济转轨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然而,近年来频发的垄断现象也反映出法律规范力有不逮,行政法律责任畸轻造成的威慑不足与预防效果不彰尤为明显.2022年修正的《反垄断法》试图对此予以回应,却未能提出完备的革新方案.在纵向维度上,双罚制的妥协性适用使得部分垄断行为的责任主体出现缺位;在横向维度上,处罚种类的局限性又对综合评价法律责任造成掣肘.未来可以考虑全面适用双罚制,并扩展财产罚的内涵,增加行为罚和人身罚,建构起《反垄断法》更具威慑力和灵活性的行政法律责任体系.

    《反垄断法》行政法律责任体系双罚制处罚种类法律修订

    形式的哲学精神探本

    张旭曙
    11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认为形式与理性之间具有本源关联,这一关联肇始于柏拉图的理性的形式化.西方心灵崇尚的理想之美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源于理性的自我聚集本性的和谐美,另一种是构建超验的、纯粹形式的、真善美统一的世界.形式的撼天动地的伟大能量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为目的论的解释和美的概念产生联系提供深刻的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根据,另一是作为理性的基本同一性的外化的赋型、抽象和表现这三种活动.理性-形式不会随着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反传统浪潮而终结,它与非理性的矛盾本质上是化解自然与文化之冲突的表征.

    理性—形式和谐美形式乌托邦形式—质料

    新疆维吾尔民族文化与王蒙小说"狂欢化"语言风格的形成

    邓永江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王蒙在新疆生活了十六年,并通过熟练掌握维吾尔语深入多民族文化内核.这段经历成为王蒙新时期"思想和文学创作新的出发点".在某种程度上,王蒙新时期创作主题的拓展、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他的"新疆经验",尤其是维吾尔语言文化经验.例如,王蒙在《这边风景》中,就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汉/维双语混合思维下的汉语叙事特征,使其小说语言呈现出了"多声部"的现象.这一创作经验为其"狂欢化"语言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王蒙语言风格维吾尔语"狂欢化"《这边风景》

    汉英受事补语句法分布研究

    宁强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句法时间顺序像似性原则的驱动,VO语序语言倾向不存在必须紧邻动词的受事补语,如英语,但汉语大部分受事补语则要求必须紧邻动词,解释之一是汉语动补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语法化,解释之二是汉语句法具备较为发达的受事前置结构,这不仅实现了受事补语紧邻动词,还兼顾了汉语句法对时间顺序排布的要求.汉语不存在不能紧邻动词(即必须后置于宾语)的受事补语,这与汉语发达的受事前置结构有关,英语除传统双宾结构外,名词短语作补语不能紧邻动词,只能后置于宾语,解释之一是受跨语言NV结构述谓性的驱动,解释之二是受到句法和语义双重限制,这种双重限制也可用于解释部分汉语受事不可后置于受事补语的句法现象,解决该汉语问题的方案便是将受事前置.

    汉英受事补语句法分布受事前置句法时间顺序像似性原则

    从话题的句法功能看汉英语言的主客融合与分离特质

    何伟闫煜菲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汉语小句话题的句法功能,学界观点不一.文章从功能视角,对比参照英译文,探讨该议题,目的是揭示观点不一的内在根源.研究发现,汉英在非典型非标记性参与者角色话题主位、标记性参与者角色话题主位、环境角色话题主位以及多重话题主位的句法体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话题不受形式范畴的制约,其建构和识别依赖于主体和语境,句法功能具有多种解读倾向;英语强调成分的分割与边界,小句结构偏重形式化表征,话题的句法功能识别较为明晰.汉英的这种个性差异源于中西哲学基本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语主张天人合一、主客融合;英语注重本体追问、主客分离.

    话题句法功能主客融合主客分离

    "他年"类词语语义表达的历时演变及其动因

    张言军唐贤清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发现,现代汉语中"他年"类词语已经失去了表达过去时间的功能,仅能用来表达将来时间.现有的一些工具书在相关词条的释义上并未严格区分这类词语在共时层面上所显现出来的变化,导致在释义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从历时层面看,这类词语早期兼有表达过去时间和将来时间两种用法,隋唐五代之后逐渐向表达将来时间倾斜,到清代这一类词语的语义调整已基本完成.促使这类词语语义表达调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因主要是这类词语自身就蕴含着"将来"的语义特征,在叙述者视角转换以及白话通俗文学作品的传播推广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共同促成了这类词语的语义调整.

    他年语义表达历时演变发展动因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注意事项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