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郝国忱

月刊

1008-0007

5658783

130021

长春市建设街83-2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戏剧刊物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魏明伦剧作之再认识

    杜建华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留下了数量丰富、内涵深邃、形式多样的戏剧佳作.重新从故事取材、文本特色、戏剧结构、曲牌帮腔运用等方面再度探寻其不同寻常的创作规律,可以看出其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文化功底;擅于从传统经典中发掘出新意并不断创新的高明之处;灵活巧妙地运用戏曲技巧的表现手法等创作特色.在探索其戏剧思想形成、变化及成熟的过程中,继承其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魏明伦剧作转化创新川剧帮腔

    论魏明伦的剧本创作

    陈云升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魏明伦剧本创作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思想性和探索性,但在笔者看来,魏明伦剧本创作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剧作家激活自身的主体意识,强化自主立意,尊重观众的审美习惯,精于戏剧结构,重视场面写作和锤炼戏剧语言.从创作实践的角度阐发魏明伦剧本创作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推进当代戏曲创作水平的提升.

    魏明伦主体意识戏剧结构戏剧场面戏剧语言

    澜沧江、叙述者与史诗——话剧《澜沧水长》阅读后的思考

    毛小雨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云南剧作家杨军创作的史诗话剧《澜沧水长》书写了大时代下,云南少数民族对自己命运的抉择.该剧在文本的呈现上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感与丰富的文学意涵.剧作家以位于我国西南的澜沧江为背景,勾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长卷,以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老州长召存信作为全剧的串联人物,将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澜沧江边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全剧带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斑斓的色彩和浓浓的诗意,是诗化的剧,是剧化的诗,体现出史诗的雄浑与张力,还有叙事体史诗对历史本质深度的挖掘与认知.

    澜沧江叙述者史诗

    民族记忆的审美在场——云南话剧《澜沧水长》观后

    刘明厚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座真实存在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打开了七十多年前一段云南普洱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民族的问题要用民族的方式来解决",这就是云南话剧《澜沧水长》中解放军政委张钧所坚持的.该剧以具有现实意义的民族团结为主旨,运用鲜明的地域元素、习俗、仪式,以及群众演员歌队化的抒情演绎,让这部具有史诗般气魄的话剧有了温度和情感.该剧融合了东西方戏剧美学,写实、写意、象征、虚拟等表现手法被统一在舞台上,以民族文化作为全剧的底色,使这段民族记忆具有一种别样的审美韵致.

    澜沧水长民族团结民族性仪式感审美在场

    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的编剧探索与文本创新研究

    董卓承和建元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取材于七十多年前澜沧江畔少数民族头人克服阻挠、摒弃仇视、共同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感人故事.与该题材以往的开掘形式不同,剧目从"碑后"故事延伸至更高境界的意象——澜沧江.围绕编剧杨军历时五年、数易其稿的剧本创作,从叙事视角选择、时空关系建构、主题意蕴开掘三个维度,对剧目获得成功的前提——基础剧本进行研究.该剧不仅将历史文化视角的全能景观与个人回述视角的情感经历有机地结合,也凭借独特的创作手法聚焦出云南各民族的"信仰"升华.同时,透过"誓词碑"精神的形成逻辑,以艺术化表达所展现出的各民族"自下而上"的认同转化,对云南当下正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有着深刻的意义与重要的文化影响.

    民族史诗澜沧水长文本创新杨军叙事视角

    生命回响 炽热滚烫——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塑造

    徐嘉铭孙迪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澜沧水长》作为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的民族工作的史诗之作,以其独特的诗化意象、人物形象塑造和深刻的戏剧文学价值吸引了众多目光.通过分析少数民族人物塑造的先决条件和对主要少数民族人物角色的性格分析、心理解读,以及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揭示创作者如何通过设置家国同构的规定情境、利用诗化意象、重构民族记忆为基础,塑造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同时,还探讨了这些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重要借鉴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诗性少数民族民族记忆形象塑造

    实验戏曲 猪悟能

    俞霞婷
    41-54页

    梅派京剧《西施》沪上演出反响与成功启示

    曹凌燕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施》是梅兰芳古装新戏的代表性剧目之一,极具梅派歌舞戏风格.自1923年12月在沪上首演于共舞台,该剧成为梅兰芳在沪上几乎每次必演之剧目.通过分七个阶段梳理其沪上演出情况与市场反响,探讨其在剧本的编排改造、舞台表演之精妙、音乐唱腔的设计创造、人物造型与新奇布景之增色等方面的成功创造,将其视为梅派表演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总结梅兰芳锐意改革、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追求舞台综合美的创造意识,守正与创新相融的辩证思维,不仅成就了《西施》等新编剧目的独特魅力、经典品质,也为传统京剧的改革、发展留下诸多启示.

    梅兰芳《西施》京剧上海

    从茶园到剧场——晚清时期戏剧演出空间变迁考论

    吴鑫婧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在西方戏剧思潮和戏曲改良运动的冲击和影响下,我国戏剧演出空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最初"因地制宜,随处作场"的开放式演出场地,一步步向新式剧场形态靠拢,最主要的表现在于观演关系的完善和"镜框式"舞台体系的形成.从茶园到剧场,在新旧演出场所更替的表象之下,不仅是建筑形式和观演关系的变化,更是文化观念和社会功能的转变.

    改良新戏剧场类型演出空间舞台形制舞台美术

    论梅兰芳"神话戏"的情致书写与意象建构

    焦丽君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戏曲剧作家齐如山受到当时欧洲演剧风潮影响,编写了大量神话戏,以戏曲的形式讲述中国古典神话故事.后来,这些剧目被梅兰芳搬上舞台,并获得了持续性演出,成为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梅派经典剧目,例如《洛神》《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这些剧目不仅在当时引领了京剧演出的美学风尚,更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神话改编的演剧范型.从剧作文本及表演美学出发,以梅派神话戏的演剧形态、意象建构、传统回望等方面切入,分析和揭示梅兰芳神话题材剧目的独特审美价值.

    意象神话戏时空结构演剧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