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建筑
新建筑

袁培煌

双月刊

1000-3959

newarch@mail.hust.edu.cn

027-87543856 87544492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新建筑/Journal New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谱系——海洋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及其近代化

    金子晋也平辉雷蕙玮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日本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历史与环境变迁的交叠对其表现形式进行解读,并梳理其谱系.以18个鲱鱼渔场建筑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研究将代表性建筑形式分为5类:1 9世纪的"运上屋"和"渔家",以及20世纪前后的"番屋建筑""积丹式民家"和"仕込屋".通过各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总结出两条谱系——从运上屋到仕込屋的谱系,以及从渔家到番屋建筑的谱系——由此论证鲱鱼渔场建筑在19世纪上半叶从日本传统民居派生形成,并在20世纪向渔业生产的功能空间转变的发展脉络;此外,从木构建筑文化的视角来看,南部硕大粗犷的梁柱结构以及北部屋架的抗风雪性能和顶梁柱形式是其突出特征.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包括:渔场建筑群整体的产业空间特征,以及日本东北与北海道地区的木构文化传播.

    北海道渔场建筑木构建筑谱系架构

    越洋传播与跨境保护——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模式研究

    关晓曦陈志宏涂小锵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在海上贸易和移民传统影响下华侨在东南亚等地营建聚落,当代海内外华人协同推进东南亚华侨建筑遗产跨境保护工作,两者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共同促进了华侨建筑文化的跨洋传播交流与保护传承.文章以越海移民参与侨居地建设的历史脉络为背景分析华侨建筑遗产特征,通过对重点修缮项目的田野调查、个案解读及相关人员口述访谈,从实践基础、工作方式、合作机制等方面总结槟城华侨建筑遗产跨境合作保护模式.通过对华侨建筑遗产海洋文化内涵的探讨,归纳海外华侨建筑保护未成体系、地缘割裂影响逐步消除、文化情感联结加深等跨境保护模式形成动因,以期为海外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提供借鉴和思考.

    华侨建筑遗产越洋传播跨境合作保护修缮模式马来西亚槟城

    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外廊样式的起源

    修文文冯江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学者藤森照信将外廊样式视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认为其最早当在广州十三行街登陆.或因十三行商馆区在1856年毁于大火,有关外廊样式起源的具体情形尚未得到深入探究.文章将外廊样式的流播置于1 7世纪以来亚洲海港城市的时空范围,结合对历史文献和外销画、洋画的深读,聚焦商馆南端的平面与立面,探讨外廊样式形成的过程.文章认为,广州十三行外廊样式主要包括以法兰西行为代表的檐廊式和以新英国行为代表的门廊式,并于1760年代末在法兰西行正立面上首现;尽管十三行商馆外廊样式立面受到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其空间主要由广州传统建筑演化而来,因此并非完全舶来的殖民地样式.

    广州十三行外廊样式正立面檐口檐廊门廊凉廊

    从抵御到接纳——荷兰填海造地实践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王宗祺张路峰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滨海空间利用亟需综合性的创新方案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荷兰有丰富的填海造地工程实践经验.文章从2010年以来16个荷兰填海造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践中提炼出"建造结合自然"策略;并选取马肯湖瓦登海生态群岛项目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策划、设计、建造与监测过程进行内容与形态分析,总结其生态策略及创新治理模式,以期为我国滨海地区的空间利用提供新思路.

    填海造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建造结合自然荷兰马肯湖瓦登海生态群岛

    废墟·过程·群岛——世界主义者矶崎新的城市思想简析

    王婉琳许懋彦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围绕矶崎新1 960年代以来主要的城市提案、展览装置和文字著述,对其城市思想进行简述.分析矶崎新如何从"废墟"的概念出发,逐渐形成"过程规划论"的方法,通过1990年代与海洋相关的3个提案,将"群岛"城市的未来构想具象化;并试图呈现矶崎新对全球化时代的建筑、城市和社会形态的再思考及其背后的世界主义特征,以此追忆矶崎新始于废墟、终于大海的一生.

    矶崎新城市思想群岛过程规划世界主义

    未来海上城市设计构想

    杨威邓蜀阳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将"未来""海洋"与"城市"三者紧密结合进行研究设计,为未来城市向海洋拓展提供灵感与导向是未雨绸缪之举.2023"未来海上城市"研究生国际联合工作坊以广州南沙龙穴岛海域设计构想为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重庆大学设计小组方案融入海洋科创、海上人居、海上田园、海洋能源、海洋交通、海洋生态等要素,聚合科学与技术手段,从不同视角梳理总结未来海上城市发展模式和建设路径的可能性,是对未来海上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远景的探索与尝试.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海上城市未来城市

    社会公平视角下基础设施的人文关怀——深圳湾海风运动广场公厕

    王浪黎宇明王振
    90-93页

    装配式建筑可拆卸设计策略研究

    邵明吴奇轩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拆卸策略作为一种将建筑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新手段,以装配式技术为基础,可有效从源头减少建筑废料产生,同时还具备提升施工安装进度、提升建筑适用性、节约成本等优势.建筑可拆卸设计研究可从具体技术形式、方法策略和宏观背景3个层面构成建筑可持续动态更新的循环建造模式,而技术更新速度缓慢是该策略实施的现实阻碍.结合对建筑各系统部品的拆解和变更的实际需求分析,提出应对建筑内装系统开展更积极地探究;并从设计阶段、工人操作技艺、各部门协同配合和完善管理评估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建筑可拆卸设计的发展建议.

    可拆卸建筑可拆卸设计循环建造可拆卸技术建筑改造

    装配式节能小住宅的设计与创新——德国曼海姆装配式小住宅案例解析及启示

    刘立杨鸿玮李反宁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城镇及乡村小住宅建设中有巨大发展潜力,同时,当前对低能耗和居住舒适性的追求对其节能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德国曼海姆装配式小住宅案例数据库,归纳其技术特点,分析户型分类特征与多样化、定制化设计策略.曼海姆装配式节能小住宅兼顾适用性、工业化、高能效前提下的建筑创作逻辑,对我国装配式节能小住宅设计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装配式小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被动房建筑创作户型设计

    毕业选择行动中的建筑师职业认知探析——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2022届毕业生为例

    沈伊瓦刘晖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从毕业选择的社会行动介入,通过个体化的深度访谈和群体化的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获取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和多方验证的方法,建立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建筑师职业认同框架.在此框架中,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包含三种主范畴:建筑师的职业技术特征、职业社会责任和职业社会地位.进一步的范畴挖掘和关联显示,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在主范畴的相互作用及外部张力下结构失衡,由此带来了职业认同的危机.

    建筑师职业认知毕业选择行动扎根理论职业技术特征职业社会地位职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