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建筑
新建筑

袁培煌

双月刊

1000-3959

newarch@mail.hust.edu.cn

027-87543856 87544492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新建筑/Journal New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的赋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学习中心

    苏腾飞
    56-59页

    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的设计建造一体化探索

    刘杰蔡雨晴顾容竹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高效和柔性的施工特点,模块化集成建筑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建筑需求的一个可行性方案.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将木材低碳、可持续且多用途的材料优点与模块化建筑的优势相结合,是一种综合利用全预制木构部件和模块化设计原则来实现可灵活制造的快速建造模式.文章聚焦于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利用现有文献及国内外比较研究,论证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的特点,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建筑工程师在木构建筑设计及建造技术方面采取的创新方法,为推动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的深度实践提供思路.

    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设计建造一体化可持续设计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综述

    张献泽潘文特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近14年(2010年—2023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进行重点分析,系统地梳理了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人工智能方法,随后从机制、应用、流程三个思考维度出发,总结出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嬗变过程,并揭示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复杂问题决策中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局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人工智能建筑设计设计方法智能化

    从魏森霍夫到阿那亚——群展建筑模式的考源、流变与当代范式

    郑兴孙磊磊程玥彤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历史源流出发,回溯群展建筑的缘起、流变与范型,通过历史分期并关联各时期典例事件勾勒出群展建筑的谱系脉络,明确其在建筑演进体系中的助力性效用.再由数个当代典型范例深入理念、形式、空间等视角展开剖析,进而探明群展建筑的内核特征与模式机制.并以批判性的态度揭示其应用边界的延展性,旨在为未来类似模式的创新嬗变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方法的想象空间.

    群展建筑历史源流国际建筑展阿那亚

    基于Kano模型的城市地下综合体空间要素感知测量及优化——以成都SKP为例

    马杰茜沈中伟梁朋朋潘亮宇...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地下综合体兼具地下空间和综合性建筑特征,在物理、心理层面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文章通过测量地下综合体空间要素的感知属性和质量状态,评估当前实践方法是否匹配使用者需求.以成都SKP为例,借助经学科适应性改进的Kano模型,通过问卷获取使用者在要素升级、降级和维持现状情景下的感知评价,识别各空间要素对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据此将空间要素划分为基本型、魅力型、期望型、反向型、双向型和无差别型六类.最后结合感知力和满意度,提出针对"高感知力+低满意度""高感知力+高满意度""低感知力+低满意度"和"低感知力+高满意度"四类特征空间要素的优化顺序和路径建议.

    城市地下综合体感知满意度空间要素类型Kano模型

    城乡联动的公共卫生管理策略——基于广东城乡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刘骏遥曾艳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建设发展中居住空间形态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管理问题.以广东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城乡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演化,揭示城乡居住空间形态分异的影响机制和规律,提出将城市和乡村的居住空间形态、公共卫生资源的优劣势进行互补.通过借鉴传统民居的形态属性、地域适应性,建设本土化的城市与乡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乡村隔离点,以此构建以城市医院、公共卫生备用建筑、乡村隔离点三级节点为核心的网络状城乡联动的管理体系.

    公共卫生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分异演化

    青木茂"再生建筑"思想实践及其对我国居住建筑再生的启示

    李翥彬张琼范悦王晓...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历了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时期之后,我国迎来了居住建筑的存量时代.文章以日本建筑家青木茂的"再生建筑"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探讨了日本建筑再生的发展历程,并综述了居住建筑再生相关理论和实践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研究阐明了建筑再生的概念内涵及对我国居住建筑再生的启示,指出构建本土建筑再生理论体系对我国相关领域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我国居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存量时代再生建筑青木茂居住建筑

    建筑环境调控话语的四个象限

    仲文洲张彤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溯现代主义以来建筑环境调控的话语和实践,以"自然、建筑、人"组成的系统结构为纬线,以机械论和有机论两个向度为经线,构建定位范式类型、价值观念与技术方法的坐标模型.划分出不同逻辑驱动的四个象限,以此作为辨析历史视野中建筑环境调控范式分野及转变的理论框架,揭示其与当代环境议题之间的承袭与差异.同时塑造建筑环境调控话语体系的基底结构,发掘其在凝聚建筑学本体问题中所显示的潜力与可能.

    环境调控医学身体能源控制气候适应感知身体

    总体城市设计下"城观山"眺望视廊导控路径初探——以南宁市邕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全雨霏吴晓王雪妃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体城市设计中的眺望视廊导控,是实现生态文明指导下"山景互融""山城互望"景观风貌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梳理相关研究和实践以明晰眺望视廊控制的差异化参数及其适用情景,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眺望视廊遴选+眺望视廊控高"2阶段、7步骤的视廊控制框架和技术细节,并以南宁邕江"城观山"眺望景观控制为例,验证技术方法的可行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普适性技术框架和共通性技术数据之下,仍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导控参数的差异化应用.同时,眺望视廊的控高分析应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增补和完善过程.

    总体城市设计眺望视廊控制路径高度导控南宁邕江

    基于航标塔多元价值的城市空间规划管控——以泉州为例

    张兵华黄禹涵蔡东李军...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响应当下泉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诉求,以及国土空间语境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要素整合需求,从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地标两个维度重识泉州航标塔的多元价值,围绕航标塔的空间特性,从以关联性要素划定管控范围、以视线关系控制建设高度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管控建议与措施方法:通过划定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管控使用功能与建设行为;依据历史与今时视线关系控制建筑高度.构建航标塔等遗产景观分析空间,以期为城市空间的关联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标空间视线、建筑高度提供规划管控方法.

    航标塔关联性要素视线管控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