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我国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心理干预及影响因素,旨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3~6岁学龄前儿童441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儿童分为3.0~4.0岁组(142例)、4.0~5.0岁组(148例)、5.0~6.0岁组(151例).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儿童口腔卫生习惯情况、自身生活习惯情况和家庭因素情况,并在调查后给予心理干预,用心理学暗示法与儿童进行对话,要求其勤刷牙,保持口腔清洁.结果 在441例学龄前儿童群体中,龋病发生181例,疾病发生率为41.04%,未发生龋病者共计260例,发生率为58.96%.其中5.0~6.0岁组患病率最高,4.0~5.0岁组患病率其次,3.0~4.0岁组患病率最低.各个小组的龋齿疾病发生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龋病发生概率总体表现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势态.引发龋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含喜欢吃甜品、喜欢饮用汽水.而每日刷牙2次以上、母乳喂养、定期接受牙齿检查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概率较高,该疾病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上升势态,应针对引发龋齿疾病的发生因素加以预防,强化口腔卫生知识宣教力度,带领儿童定期到牙科诊所接受牙齿检查.积极推广与指导学龄前儿童正确刷牙的方式;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根本上减少龋齿疾病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