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与行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沈德立

双月刊

1672-0628

psybeh@mail.tjnu.edu.cn

022-23065320 23065322

300074

天津市河西区吴家窑大街57号增1号天津师范大学八里台校区106#信箱

心理与行为研究/Journal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张姝玥赵峰黄骏青彭春花...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享作为幼儿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幼儿利他意图的表现,对幼儿社会适应有积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如,内疚、羞耻等)可以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如,自豪、美好等)对幼儿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尚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本研究通过想象和实际两种启动范式,考察积极道德情绪对3~5 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启动积极道德情绪的幼儿分享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促进作用;(2)幼儿的分享行为发展具有年龄特征,5岁幼儿的分享行为较3岁幼儿更为突出.

    积极道德情绪年龄幼儿分享行为

    祖孙代际接触与青少年对老年人态度的关系:群际焦虑和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廖天嗣黄妍陈晓晨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祖孙代际接触与青少年所持有的老年人态度的关系,以及群际焦虑和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祖孙代际接触问卷、语义差异量表、感觉温度计量表、群际焦虑量表和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 605 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祖孙代际接触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对老年人的态度.(2)祖孙代际接触对老年人态度的预测可以分别通过群际焦虑和共情的中介进行;祖孙代际接触还可以通过群际焦虑经共情的链式中介对青少年对老年人的态度起到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群际接触理论的理论体系,并为改善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态度提供建议.

    祖孙代际接触群际焦虑共情青少年

    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父母的互倚及子女性别的调节作用

    李祖儿侯金芹陈祉妍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互倚理论探讨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在父母间的互倚与子女性别的调节作用,使用问卷法对 388 对小学生父母进行调查.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1)父母的主体效应显著,即父亲和母亲的儿时受严厉管教经历均正向预测自己对子女的严厉管教;(2)仅父亲的客体效应显著,即母亲儿时受严厉管教经历正向预测父亲对子女的严厉管教;(3)父母的组合效应显著,即父母亲儿时受严厉管教经历均强化对方代际传递的主体效应;(4)上述部分关系受子女的性别调节,母亲的主体效应在子女是男孩时强于子女是女孩时,仅当子女是女孩时,母亲的组合效应显著.研究发现严厉管教代际传递在父母间呈现非独立互倚模式,且这种代际传递受到子女性别的调节.

    严厉管教代际传递主客体互倚模型性别差异

    有氧运动、情绪与创造力:流体智力的调节作用

    韩迎春王琳萱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226 名大学生的日平均有氧运动时长为有氧运动指标,采用多种测量工具考察了有氧运动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和流体智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有氧运动可以正向预测创造力(发散思维独特性、聚合思维);(2)消极情绪在有氧运动和创造力(发散思维独特性、聚合思维)之间起中介作用;(3)流体智力调节了消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结果表明,有氧运动通过缓解消极情绪,能够促进部分个体的创造力(发散思维独特性、聚合思维);高流体智力个体的发散思维独特性和低流体智力个体的聚合思维都表现出了不受消极情绪影响的效应.

    有氧运动创造力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流体智力

    儿童期虐待与欺负行为:青少年道德推脱与父亲道德推脱的作用

    王兴超田芳芳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暴力循环假设和社会学习理论,探究了儿童期虐待影响青少年欺负行为的内在机制,考察了青少年道德推脱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父亲道德推脱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采用短期纵向设计,以有效配对的 423 名青少年和 423 名父亲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T1 的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T2 的青少年欺负行为.(2)T1 的父亲道德推脱显著正向影响T2 的青少年道德推脱,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效应.(3)T2 的青少年道德推脱在T1 的儿童期虐待和T2 的青少年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T1 的父亲道德推脱显著调节T1 的儿童期虐待对T2 的青少年道德推脱和T2 的欺负行为的影响路径,但不能调节T2 的青少年道德推脱与T2 的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

    儿童期虐待青少年道德推脱欺负行为父亲道德推脱

    父母直升机教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我控制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

    史滋福陈火红张艺瀚管锦亮...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直升机教养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 948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直升机教养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2)抑郁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和抑郁在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机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具有启示意义.

    直升机教养自我控制抑郁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心理韧性缓冲压力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学业倦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张耀华徐敏黄云云辛素飞...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压力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适应性发展具有潜在危害.本研究聚焦于学业倦怠,进一步探索压力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的潜在缓冲作用.基于对 3309 名青少年的有效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1)压力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学业倦怠的消极核心维度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随着压力生活事件的累积,学业倦怠水平增加的速度由快变慢,表现为饱和模型;(2)心理韧性可以充当缓冲性保护机制,相较于低心理韧性个体,对高心理韧性个体而言,压力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减弱,随着压力生活事件的累积,心理韧性的缓冲性效应显现出来;心理韧性无法调节压力生活事件与学业效能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支持饱和模型而非门槛模型,也为韧性分析框架下不同类型适应指标的区分提供了证据.

    压力生活事件学业倦怠心理韧性青少年

    竞走裁判员在多人情景下判罚决策的视觉搜索特征

    支慧晶刘阳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竞走裁判员需要依据肉眼观察进行判罚决策,深入了解竞走裁判员对比赛过程中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眼动技术,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竞走裁判员判罚决策的行为绩效及眼动特征.结果发现,专家组在多人情景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优于新手组;专家组较新手组注视时间短,注视次数少,眼跳次数少,注视轨迹清晰;专家组在与任务相关的区域表现出较长的注视时间、较多的注视次数和较早的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注视热点主要集中在犯规运动员的膝和踝区域.研究结果支持了专家认知优势假说,进一步强调了快速、准确、合理的视觉搜索策略对裁判员判罚决策起重要作用.

    竞走裁判员判罚决策视觉搜索多人情景

    人工智能自恋提升人机合作创新意愿及其机制

    白博仁周详张婧婧崔虞馨...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揭示了人机合作的必要性,但创新领域下的人机合作仍面临诸多阻碍,人工智能展现自恋特征或可解决这一困境.本研究通过两项仿真情境实验,操纵AI高/低自恋并检验其如何影响个体对AI的感知创造力、感知情绪能力以及人机合作创新意愿.结果发现:(1)AI自恋提升个体对AI的感知创造力、感知情绪能力与人机合作创新意愿;(2)个体对AI的感知创造力与感知情绪能力平行中介AI自恋与人机合作创新意愿的关系.研究结果展现了AI自恋的积极作用,为人机内部兼容性理论的亚成分结构提供实证支撑,为应用AI自恋特征助推人机合作创新提供实践指导.

    人工智能自恋人机合作创新意愿感知创造力感知情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