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嘉明

双月刊

0438-0460

xdxbs@xmu.edu.cn

0592-2182366

361005

福建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厦门大学主办的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一向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以学术为重、社会效益为重的办刊宗旨,贯彻双百方针,在整体构思方面力求展现严谨、科学、客观的特色。内容上包含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注重反映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多年来保持较高的摘转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唯物史观的历史叙事:基于《资本论》的考察

    周露平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历史叙事以抽象的精神反思或批判历史进程,不能真正呈现历史进程背后的物质性的生产方式与矛盾化的社会关系,基本上从属于唯心史观的考察方式.马克思则从唯物史观的新世界观视角,提出了历史进程的社会动力机制.以此为基础,《资本论》研究全面揭示出现代资本发展的历史内容与超越方式,展示出历史叙事中超越资本逻辑、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类解放的历史路标.《资本论》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科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情境、发展机制与历史趋势等,形成了以无产阶级解放为革命形式的主体语境.

    《资本论》唯物史观历史叙事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础的多维转变

    任保平豆渊博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物质基础实现从实体经济基础向数实融合的经济基础的转变,产业基础实现从工业产业体系向数字化产业体系的转变,技术基础实现从工业技术创新向工业技术创新与数字技术创新结合转变,以及在制度基础方面实现数据要素市场的完善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要最大程度发挥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技术基础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创新,实现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育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数实融合经济技术基础

    互联网使用是否助推了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基于CFPS数据的经验研究

    赵忠刘雪颖高程玉
    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经济参与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对其自身福利水平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而互联网的使用又对家庭金融市场的参与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风险金融市场和正规信贷市场两方面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存在显著的正向效果.异质性分析发现,经常使用互联网学习、工作、社交以及商业活动能够显著促进家庭参与金融市场,而经常使用互联网娱乐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促进效应在城镇和高教育水平家庭中表现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提升家庭金融素养水平和信息渠道效应助推家庭金融市场参与.

    互联网家庭金融风险金融市场信贷市场

    亲清政商关系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罗进辉刘海潮巫奕龙
    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基于此,分析检验当前亲清政商关系构建会如何影响微观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利用2016-2020年中国A股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观察数据研究发现,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在政商关系越亲清的地区,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越高,并且这种正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亲清政商关系主要通过"市场导向效应"和"资源供给效应"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更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主要是政商关系的"亲近化"而不是政商关系的"清白化"助力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且亲清政商关系能够降低传统政治关联的相关影响.

    亲清政商关系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政治关联

    地区空气污染的"压力"与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基于城市PM2.5和公司并购的实证发现

    蔡庆丰舒少文黄蕾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区空气污染会影响域内各类市场主体行为,包括微观企业决策.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要求各地加强空气污染治理,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而绿色并购是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利用2013-2018年我国A股上市的污染企业发起的并购为样本,并手动搜集整理确定绿色并购样本,实证研究地区空气污染对域内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空气污染加剧会提升域内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意愿.在此基础上,通过并购前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社会责任承担变化,研究发现地区空气污染加剧下的企业绿色转型并非源于自主绿色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多是外部"压力"下的"工具主义"行为.从影响路径来看,地区空气污染引致的压力会通过行业竞争和融资约束这两个途径影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最后,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市场化程度高和非国有企业样本,地区空气污染加剧对企业绿色并购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地区空气污染绿色转型公司并购PM2.5

    教育现代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

    刘宝存康云菲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与国际经验相比,在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动因、路径选择、目标导向三个维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开端与发展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驱动;践行自然生成与整合催生相结合的综合型教育矛盾分化机制,并通过跨越式发展模式对其加以整合;教育现代化目标具有主体性、全局性特点.展望未来,我国应发掘与现代化相适配的文化传统基因,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构建结构化、先导性的目标体系,在发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特色的同时完善其路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民众需求.

    教育现代化国际经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治理困境及其突破——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

    包水梅陈秋萍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典型的系统性工程.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以承担民族复兴大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价值导向,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基于制度性安排进行政策协同整合,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平台为服务支撑载体.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理念"育""用"分离、多元主体合作受限、培养阶段衔接不畅、相关政策整合性不足、信息技术服务支撑机制不健全等困境.为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性建设与治理,未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为国育才的价值导向,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效;构建"科层制与项目制双轨互动+第三方部门"的协同育人体系并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阶段连贯性;推进培养政策的协同度;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平台.

    拔尖创新人才整体性治理社会责任感数字化

    当"碑铭"遭遇"殖民"——日据时期台北的碑铭传统与殖民化改造

    罗桂林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北在明清时期发展出丰富的碑铭文化,在日据时期仍然长期延续,是维系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日据当局尝试改造当地的碑铭传统,强推以殖民主义为导向的叙事框架;同时引入新式碑铭形制,推动公共空间殖民化.日据时期台北碑铭传统的延续及其殖民化遭遇,不仅彰显了碑铭传统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昭示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尽管共处一岛,却在文化上相互区隔和各行其道的现实.

    日据时期台北碑铭殖民叙事空间殖民

    道义追求的困境:卡特政府人权外交与美菲军事基地谈判

    高艳杰杨金璐
    9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特时期美国与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谈判,是后越战时代影响美菲关系的重要事务和牵扯美国在东南亚核心利益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检验美国"人权外交"效力的试验域场.在东南亚,卡特政府以人权问题迫使作为"民主橱窗"的菲律宾改善国内政治环境,却受到美菲军事基地谈判和传统安全利益的束缚.人权目标与军事安全目标的抵牾,导致卡特政府在军事基地谈判的政策上摇摆不定.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苏越同盟、柬越战争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美国政府决策层强调人权优先的呼声日益式微.在经历了围绕人权原则的内部争论,以及与国会的政治博弈后,美国对菲政策事实上重新回归传统安全轨道.卡特政府试图通过人权外交来重新诠释美国的对外政策,但在对菲关系上未能成功调和道义追求与传统冷战利益之间的矛盾.

    卡特政府人权外交军事基地美菲关系

    人工智能时代"深度伪造辩护"对刑事诉讼的挑战及其应对

    刘学敏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伪造辩护是在深度伪造技术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之上出现的一种刑事辩护方法.深度伪造辩护的出现,可能消解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信任基础,同时可能导致在刑事诉讼中出现"说谎者红利"的情形,甚至可能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面临人工智能时代"深度伪造辩护"对刑事诉讼的冲击,必须适时对刑事诉讼辩护制度进行改革.在程序法方面,需要由证据真实性审查,转向程序规则之限制;在实体法方面,应增设相关"深度伪造辩护"的罚则;在律师执业纪律规范方面,应将行政性监管罚则进行具体化.

    人工智能深度伪造辩护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