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B亚型禽偏肺病毒减毒株对商品肉鸡免疫效果的评价

    许壮壮王素艳陈运通张涛...
    4597-4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B亚型禽偏肺病毒减毒株(LN16-A株)对商品肉鸡的免疫效果.本研究从规模化养殖场选取3周龄的商品肉鸡,将B亚型禽偏肺病毒减毒株(LN16-A株)通过滴鼻方式免疫(200 μL,病毒含量≥103 TCID50·只-1),空白对照组以同样剂量的PBS滴鼻.免疫21 d后,翅下采集血液分离血清,利用ELISA方法及中和试验检测相应抗体;在6周龄时,通过滴鼻方式使用B亚型禽偏肺病毒强毒(LN16-V株)(200 μL,5 000 TCID50·只-1)进行攻毒,攻毒后连续观察7 d,并利用RT-qPCR检测各组鸡鼻腔拭子的病毒拷贝数,攻毒后第9天各组随机选取2只鸡进行剖杀,采集鼻甲骨、气管和肺组织,通过HE染色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在疫苗免疫后21 d,免疫组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平均ELISA抗体效价为1 860,平均中和抗体效价为7.44 log2;临床症状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商品肉鸡出现混浊、黏稠、牵丝状的鼻液等明显临床症状,发病率为100%,而免疫组肉鸡无临床症状;RT-qPCR结果表明,免疫组鸡鼻腔拭子病毒基因组拷贝数相较于对照组降低了 78%~96%;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对照组肉鸡鼻甲骨、气管以及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免疫组肉鸡各组织器官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综上表明,B亚型禽偏肺病毒减毒株(LN16-A株)可以诱导商品肉鸡产生特异性抗体,能显著降低攻毒后的排毒水平,对商品肉鸡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结果将为肉鸡养殖场禽偏肺病毒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B亚型禽偏肺病毒减毒株商品肉鸡免疫效果

    植物精油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鸡的防治效果

    林家杰林子学王立佳王国威...
    4605-4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植物精油(商品名:舒柠500)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人工感染雏鸡的防治效果.将260羽1日龄健康非免疫雏鸡分成空白组、模型对照组(A、B、C)、预防组(A、B、C)、治疗组(A、B、C)和阳性药物组(A、B、C)共13组,每组2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A组雏鸡均在8日龄单感染IBV毒株GX-QZ20181028(LX4型),各B组雏鸡均在8日龄单感染IBV毒株GX-NN20200723(Taiwan型),各C组雏鸡均在8日龄共感染IBV毒株GX-QZ20181028(LX4型)和GX-NN20200723(Taiwan型).预防组在3日龄(感染前5 d)饮水给药(植物精油,1 mL·L-1水);治疗组(植物精油1 mL·L-1水)和阳性药物组(双黄连口服液,0.7 mL·L-1水)均在感染后半数以上的雏鸡表现临床症状时给药治疗,连续给药5 d.在雏鸡8、9、13、14、15、16、17、18、19、20日龄时,评定临床症状计分与疗效;在雏鸡19、22日龄时,观察病理组织学病变、测定免疫器官指数并检测气管和肾脏病毒载量;在雏鸡8、9、15、17、19、22日龄时,对IBV特异性抗体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6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预防组A、B和C的保护率分别为75.00%、85.00%和70.00%;治疗组A、B、C的有效率分别为92.31%、78.57%、77.78%.模型对照组雏鸡可见大量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减少或消失,并发生变性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其余组均无明显病变.预防组、治疗组和阳性药物组气管和肾组织病毒载量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胸腺与法氏囊指数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17日龄(给药后第5天),预防组、治疗组、阳性药物组抗体水平上升,至22日龄(停药后第5天),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13至22日龄(给药前至停药后第5天),模型对照组的IL-4、IFN-γ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但IL-6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植物精油对IBV单感染和共感染雏鸡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防治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病毒复制、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和抗体生成、调节细胞因子来实现.本研究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防治提供新思路,也为其它动物冠状病毒病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精油预防治疗

    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感染小鼠产生包囊的试验研究

    李瑞芳张曼玉孙卿杜晶莹...
    4620-4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获得弓形虫包囊,并对包囊传代保种,将其作为弓形虫慢性感染相关试验研究的感染性材料.本研究用四组不同数量的PRU株速殖子腹腔接种KM、ICR、BALB/c、C57BL/6四个品系小鼠,感染40 d后检测存活小鼠血清中抗体,取血清阳性小鼠各组织检查并分离包囊;以包囊灌胃感染不同品系小鼠,探究包囊传代剂量及最佳的传代小鼠品系.结果成功在感染低剂量的C57BL/6小鼠脑组织内分离得到包囊.包囊传代ICR小鼠死亡率低,且脑内成囊数显著多于其他品系小鼠(P<0.05).C57BL/6小鼠腹腔接种10~50个弓形虫速殖子可存活并在脑内形成包囊;以20~50个弓形虫包囊灌胃感染ICR小鼠,可扩增得到大量包囊.

    PRU株速殖子包囊慢性感染包囊传代小鼠模型

    产气荚膜梭菌四环素耐药基因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欧兰欣叶碧锦孙铭飞戚南山...
    4630-4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的针对产气荚膜梭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P)和tetB(P)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快速检测产气荚膜梭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提供新策略.本研究针对tetA(P)和tetB(P)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对退火温度和体系进行优化,同时采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菌株对四环素类药物的敏感性加以验证.结果发现,优化后的反应程序为95 ℃ 30 s;95 ℃ 5 s,56 ℃ 30 s,共39个循环.使用该反应程序仅能扩增重组质粒,对照菌株无扩增曲线;组内变异系数小于1.3%,组间变异系数小于1.8%,重组质粒最低检测限度为102 copies·µL-1.使用本方法对33份产气荚膜梭菌临床分离株样品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均为75.8%(25/33),且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特异、敏感、重复性好的产气荚膜梭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P)和tetB(P)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四环素tetA(P)tetB(P)双重荧光定量PCR

    牛支原体体外肺精准切片感染模型的建立

    张慧路豆昆张怡秋赵刚...
    4638-4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牛支原体体外感染模型-牛肺组织精准切片(precision-cut lung tissue slices,PCLS)感染模型.采集2月龄犊牛新鲜肺脏,经低熔点琼脂糖灌注、固定后,使用振动切片机制成厚度为250 μm的牛PCLS,利用牛支原体野毒株HB0801(P1)及其传代致弱株P150以108 CFU·孔-1的剂量进行体外感染,分别经qRT-PCR、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试验、3D荧光显微镜全景扫描、免疫组化等技术评估牛支原体在PCLS中的感染效果.结果显示正常PCLS在体外培养72 h后,细胞活力可维持在60%以上,组织形态学观察PCLS边缘清晰,肺泡结构正常;qRT-PCR检测牛支原体强、弱菌株在PCLS中的基因拷贝数,发现二者均可存活和增殖,免疫组化观察牛支原体主要定位于PCLS的肺泡腔周围以及支气管间隙,LDH试验检测发现牛支原体强、弱菌株感染18 h出现细胞毒性反应,二者均可诱导PCLS产生促炎因子IL-1β和IL-8,且强毒株诱导水平显著高于弱毒株(P<0.05).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牛支原体PCLS体外感染模型,提供了一种可模拟牛支原体体内感染试验的离体模型,为今后研究牛支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牛支原体肺组织精准切片模型体外感染炎性反应

    稳定表达猪BRD4-BD1/2蛋白的猪肺泡巨噬细胞传代细胞系的构建及其用于ASFV增殖的效果观察

    吴梦丽孙华林杨吉飞赵亚茹...
    4646-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期研究发现宿主表观遗传调控蛋白——含溴结构域蛋白质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有助于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的复制,为了深入研究BRD4对ASFV复制的影响,通过筛选出显著促进ASFV复制的BRD4-BD1/2结构域,利用慢病毒表达系统成功构建稳定表达BRD4-BD1/2结构域的3D4/21细胞系,分析ASFV在3D4/21-BRD4-BD1/2细胞系与WT细胞系之间的复制差异.首先,以家猪基因BRD4-BDl/2为靶标,构建了含有3x Flag标签的重组质粒pLVX-IRES-puro-3x Flag-BRD4-BD1/2,并将其与质粒pMD2.G和pSPAX2共同转染至HEK-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慢病毒.使用慢病毒感染3D4/21细胞后通过嘌呤霉素药物筛选,成功获得了稳定表达BRD4-BD1/2结构域的3D4/21细胞系.利用 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技术分别检测了 ASFV 感染 3D4/21-BRD4-BD1/2 细胞后 CP204L 和 B602L基因的转录水平以及相应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HAD50测定评价ASFV的复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BRD4-BD1/2结构域的3D4/21细胞系.与3D4/21-WT细胞系相比,BRD4-BD1/2稳定表达细胞系能够显著促进ASFV复制.本研究提供了深入研究BRD4蛋白在ASFV复制中功能的生物材料,并为ASFV疫苗候选株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非洲猪瘟病毒BRD4BD1/23D4/21细胞稳定表达细胞系

    T6SS效应蛋白Tae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抑菌作用

    占乐杨苟婧萱张曼琪傅唯轩...
    4660-4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s.T6SS)的毒力效应蛋白Tae4酰胺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及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的抑菌作用.将pET-28a-Tae4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Escherichia coli BL21,E.coli BL21)进行目的蛋白诱导表达,优化IPTG的诱导时间、浓度、温度,最后纯化后的Tae4蛋白通过琼脂孔扩散试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抗生素联用抑菌试验分别作用于S.aureus和L.monocytogenes.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本试验中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最佳条件为:IPTG终浓度为0.5 mmol·L-1,16 ℃诱导16 h.重组蛋白大小约为21 ku,可溶性表达于培养上清中.琼脂孔扩散试验结果显示,Tae4蛋白浓度500 μg·mL-1时S.aureus菌株均出现13mm以上抑菌圈,效果与菌株血清型有关,L.monocytogenes菌株均出现18mm以上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结果显示,Tae4蛋白对S.aureus的MIC约为250 µg·mL-1,对L.monocytogenes的MIC约为125 µg·mL-1,点板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一致;抗生素联用抑菌试验结果显示,Tae4蛋白与青霉素(penicillin,PG)联合使用均比单独使用的抑菌效果要好,且对L.monocytogenes的抑菌效果优于S.aureus.综上,Tae4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具有抑菌效果,与青霉素联用抑菌效果得到了增强,为后续抗生素替代提供理论依据.

    Tae4Ⅵ型分泌系统金黄色葡萄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抗生素替代

    白屈菜红碱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研究

    苑庆欣刘阔包旭华高东阳...
    4670-4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阐明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E)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活性及探究其抗菌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分析CHE对MRSA的抗菌活性;检测CHE对MRSA细胞壁及细胞膜的完整性、通透性,结合电镜观察MRSA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从而对CHE抗菌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检测CHE对MRSA菌株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与ROS相关因子造成的影响,并结合荧光定量及转录组学技术进一步验证CHE抗菌机制.结果表明,CHE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25μg·mL-1,最小杀菌浓度为12.5 μg·mL-1.CHE可通过破坏MRSA菌株细胞细胞壁及细胞膜,发挥抗菌作用.且CHE处理后可抑制MRSA呼吸链SdhABC等基因表达,从而阻断呼吸链电子传递,使ROS水平升高从而发挥抗菌作用.综上,本研究对CHE抗MRSA的抗菌机制进行探究,为临床防治MRSA感染提供新参考.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屈菜红碱抗菌机制氧化应激

    甲烷马赛球菌DZ1对小鼠血清氧化三甲胺和炎症因子、肝脏抗氧化能力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占小秀刘鹏宇向小娥毛胜勇...
    4679-4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烷马赛球菌是哺乳动物消化道中的固有菌群,能够利用三甲胺(TMA)生成甲烷,然而其对宿主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利用小鼠模型研究灌胃甲烷马赛球菌菌株DZ1活菌对小鼠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和炎症因子、肝抗氧化能力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14只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体重18.4±1.1 g),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处理组(n=7),单笼饲养.处理组每天灌胃200 μL DZ1菌液(1.09×109个细胞·mL-1),对照组每天灌胃200μL无菌PBS溶液,试验期4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小鼠日增重和采食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处理组小鼠血清TMAO浓度和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处理组小鼠肝中超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35),肝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39).盲肠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菌群结构没有显著差异(ANOSIM,P=0.161).处理组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有降低的趋势(P=0.064),Lawsonibacter属、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灌胃甲烷马赛球菌菌株DZ1未显著影响小鼠盲肠细菌区系结构,但降低了小鼠血清TMAO和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了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

    氧化三甲胺(TMAO)甲烷马赛球菌肠道微生物炎症因子抗氧化能力

    热应激对从江香猪十二指肠黏膜结构、HIF-1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勇庆张刚熊艳玲孙忠鑫...
    4690-4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热应激(heat stress,HS)对从江香猪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同时跟踪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的表达特征及调控机制.试验选取24头育肥期从江香猪,随机分为6组,除对照组(Con),其余5组进行不同时间热应激处理(6、12、24、48、72 h),试验过程中检测从江香猪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试验结束时采集各组从江香猪十二指肠.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反应(AB-PAS)观察各组十二指肠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TUNEL染色检测十二指肠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HIF-1及其上游调控因子HSP90和PHD-2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可使从江香猪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明显升高,肠绒毛高度下降,隐窝深度增加,绒腺比降低,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1(ZO-1)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下降,杯状细胞数量增多.TUNEL检测结果显示,HS处理72 h后,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01).免疫组织化学、qRT-PCR和Western blot对HIF-1α、HSP90和PHD-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HS处理72 h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量随HS时间延长而增加;HSP90阳性细胞在对照组和热应激组中均集中于黏膜上皮,其表达趋势与HIF-1α一致;PHD-2表达特征与HSP90相反,其表达强度在HS组中明显减弱,且随HS时间增加,PHD-2 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以上结果说明,HS可引起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凋亡,损伤十二指肠黏膜屏障;HIF-1的表达升高与十二指肠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且可能同时受HSP90和PHD-2调控.

    热应激从江香猪肠黏膜屏障低氧诱导因子1(HIF-1)表达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