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经典细胞焦亡体外模型的构建

    石玉华傅心雨郑梦洁吕倩...
    2284-2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深入研究非经典细胞焦亡的激活机制,本研究在体外构建非经典细胞焦亡模型,利用PCR方法扩增人源目的 基因Caspase-4、hGSDMD-FL和hGSDMD-p 30,使用无缝克隆的方法连接到相应的载体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MV MY&Caspase4、p3XFLAG-hGSDMD-FL和pcDNA3.1 hGSDMD-p30 MYC,利用VigoFect试剂转染到HEK293T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各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质粒共转染的方法构建非经典的细胞焦亡模型,分别检测细胞上清中LDH的释放、GSDMD有无被切割为有活性的N端p30片段和荧光观察PI染色情况来确定非经典细胞焦亡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结果 显示:pCMV-MYC-Caspase-4、p3XFLAG-hGSDMD-FL重组质粒均成功构建,各蛋白于HEK293T细胞内均成功表达,质粒共转染后LDH分泌显著升高,Caspase-4将GSDMD全长片段切割为有活性N端GSDMDp30片段,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明显的PI染色,表明非经典细胞焦亡模型体外构建成功.非经典细胞焦亡模型在体外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激活机制奠定了基础.

    非经典细胞焦亡gasderminDGSDMD质粒构建蛋白表达

    1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解淀粉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脱毒效果

    张晓静张杨杨张晓峰乔宏兴...
    2291-2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 (AFB1)的菌株,并对其脱毒活性组分的脱毒效果进行研究,本研究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对目标细菌进行初筛,以对AFB1的降解率为指标进行复筛,并从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测定该菌株不同发酵组分对AFB1的降解率,来定位其脱毒活性组分,同时采用CCK 8法测定活性组分降解AFB1后对LMH细胞毒性,并研究了热处理、紫外线照射、强酸、强碱及蛋白酶K处理对活性组分脱毒作用的影响.结果 显示,从样品中初筛分离到24株能够在初筛培养基生长良好的菌株,经复筛从中筛选到一株能高效降解AFB1的菌株Y1-B1,其AFB1降解率达到73.2%;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 aciens).对菌株Y1-B1培养物的不同组分进行的脱毒活性研究表明,不同组分对AFB1的降解率不同,上清液的脱毒能力最强,细菌细胞裂解物的脱毒能力下降明显,菌体悬液和菌体裂解物上清的脱毒能力最差,由此确定解淀粉芽胞杆菌Y1-B1的脱毒能力主要来源于上清液中的某种活性物质;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与AFB1对LMH细胞的毒性作用相比,AFB1被上清液降解后其产物的毒性显著降低.该脱毒活性组分对不同理化因素处理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对高温、紫外照射抵抗力较强,对强酸、强碱抵抗力较差,蛋白酶K仅造成脱毒能力部分减弱.本研究将为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提供新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同时为后续微生物脱毒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黄曲霉毒素B1解淀粉芽胞杆菌脱毒活性组分脱毒效果细胞毒性

    右美托咪定对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

    张志恒白荟申美伦马相影...
    2302-2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右美托咪定干预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氯胺酮组(氯胺酮20 mg·kg-1腹腔注射,每1.5h注射1次,共5次)、右美托咪定组(右美托咪定腹腔注射15 μg·kg-1)和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组(氯胺酮注射前30 min,腹腔注射15 tg·kg-1右美托咪定).最后1次给药90 min后,取大脑组织固定后进行尼氏染色;测定海马和皮质组织中CAT、GSH、MDA、IL-1β和IL-18的含量.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预先用药可以缓解氯胺酮导致的海马CA1区、CA3区和皮质区的神经元丢失.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还可以显著降低(P<0.05)海马和皮质MDA、IL-1β和IL-18水平,显著增加(P<0.05)CAT和GSH含量.综上表明,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海马和皮质MDA水平、增加CAT和GSH含量,并抑制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分泌,在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神经损伤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氯胺酮右美托咪定发育期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氧化应激

    后海、后三里、大肠俞对大鼠便秘及胃肠运动神经递质的影响

    李硕王海燕马爱团
    2309-2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海(GV-1)、后三里(ST-36)、大肠俞(BL-25)是治疗动物便秘的常用穴位,本文旨在明确3个穴位对大鼠便秘的缓解作用及其对胃肠运动相关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比较3个穴位作用途径的异同,探索便秘的优势穴位.选取SPF健康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除对照A组外,其他5组大鼠每只每天灌服3 mg· (kg·d)-1洛哌丁胺,建立便秘模型.5d后,在便秘模型基础上,西药治疗C组灌服莫沙必利1.38 mg·(kg·d)-1混悬液,D、E、F组分别针刺GV-1、ST-36、BL-25各30 min,连续6d.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3受体(5-HT3 R)mRNA、5-羟色胺4受体(5-HT4R)mRNA相对表达量及结肠组织结构.结果 显示:造模5d后,模型B组大鼠出现典型便秘症状,血清中5-HT、SS含量显著增加,VIP、SP显著下降,结肠组织5-HT3R和5-HT4R mRNA显著降低.西药治疗组和3个穴位组大鼠的便秘症状均显著缓解,首粒粪便时间缩短,粪便含水量增加,粪便长度增加.另外,针刺GV-1使血清中SS含量极显著降低36.34% (P<0.01),5-HT含量显著下降.针刺双侧ST-36下调血清中5-HT含量23.93%,显著增加结肠组织5-HT3R、5-HT4R mRNA相对表达量(P<0.01).针刺双侧BL-25,血清中VIP、SP含量分别提高27.48%、22.75%,显著降低5-HT含量.另外针刺3个穴位均可增加结肠杯状细胞表达.GV-1、ST-36、BL-25缓解便秘的途径有一定差异,但均能缓解大鼠便秘,改善胃肠道运动,调节胃肠道神经递质的含量,其中GV-1对便秘的改善作用最为显著.

    后海后三里大肠俞大鼠便秘

    白头翁汤通过抑制TLR4-ERK1/2信号通路缓解LPS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

    贺尚文王月明张慧侯思鲁...
    2317-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药复方抗炎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白头翁汤复方(Pulsatilla decoction,PD)作为经典的清热解毒中药方剂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腹泻.然而其抗炎机制和靶细胞研究仍然不明确,本课题以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VECs)为模式细胞,旨在研究白头翁汤对LPS诱导的RIMVECs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利用LPS刺激RIMVECs,通过荧光定量PCR(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白头翁汤对LPS刺激后RIMVECs的炎性信号通路TLR4-ERK1/2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LR4、TRAF6、ERK的mRNA及蛋白表达.进一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白头翁汤对LPS刺激后的炎性因子IL-6、IL-8、IL-1β、TNF-α的分泌情况.结果 表明:白头翁汤可以显著降低LPS诱导的TLR4、TRAF6、ERK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并降低了LPS诱导的细胞下游炎性因子的分泌.白头翁汤通过抑制TLR4 ERK1/2信号通路缓解LPS所诱导的RIMVECs炎性反应,发挥抗炎作用.

    微血管内皮细胞LPS白头翁汤ERK1/2信号通路PD98059

    Fas对镉激活PC12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闻双全陈洁王莉邹辉...
    2326-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死亡受体Fas在镉致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对线粒体通路的调控机制,用10 μmol·L-1镉处理Fas基因沉默的PC12细胞株12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H3相互作用域死亡激动剂(BID)、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的活化情况,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凋亡诱导因子(AIF)、核酸内切酶G(Endo G)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色素C(Cyt C)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IF核转位.结果 显示,镉极显著上调tBID/BID比值和Bax/Bcl 2比值,诱导Cyt 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激活caspase 9、caspase 3和PARP,增加AIF和Endo G蛋白表达水平(P<0.01),并诱导AIF核转位;沉默Fas极显著抑制镉引起的tBID/BID比值和Bax/Bcl-2比值升高,Cyt 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浆,caspase 3、PARP蛋白活化和AIF、Endo G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显著抑制镉激活的caspase-9 (P<0.05),并抑制AIF核转位.综上表明,Fas通过调控线粒体通路参与镉致PC12细胞凋亡.

    FasPC12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

    犬慢性肾衰竭进程中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

    刘静朱道仙卢劲晔张一多...
    2334-2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短链脂肪酸在慢性肾衰竭患犬和健康犬中的水平,探究短链脂肪酸变化的原因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选取22例轻度慢性肾衰患犬(M-CRF组)、29例重度慢性肾衰患犬(S-CRF组)和26例健康对照犬(HC组),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中短链脂肪酸浓度.通过粪菌移植和补充丁酸钠给5/6肾摘除犬,观察肠道菌群及丁酸钠对肾功能影响.结果 显示:1)S-CRF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标观察物种数及Simpson指数低于HC组(P<0.05),PCoA分析显示,S-CRF组肠道菌群与M-CRF、HC组有差异.2) LEfSe分析显示,S-CRF组和HC组间大量差异菌群,拟杆菌科、拟杆菌属及假单胞菌科等7个菌种富集于S-CRF组,普氏杆菌科、梭菌科、普氏杆菌属及普拉梭菌属等11个菌种富集于HC组.CCA分析发现富集于S-CRF组菌种丰度与肾功能指标呈正相关.3)S-CRF组粪中乙酸、丙酸及丁酸浓度均显著低于HC组和M-CRF组,M-CRF组丁酸浓度显著低于HC组(P<0.05),且丁酸浓度与血中胱抑素C(Cys-c)、肌酐(Cr)及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1、-0.583和-0.514,P<0.01).4)与慢性肾衰模型组(5/6 Nx组)比较,慢性肾衰犬给与丁酸钠8周后,血清Cr和BUN显著降低(P<0.05);粪菌移植8周后,血清Cr和BUN显著升高(P<0.05),丁酸钠可回调血清Cr和BUN水平.综上表明,慢性肾衰竭患犬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及丰度改变,粪中短链脂肪酸浓度降低,这些变化可加剧肾功能障碍.为犬慢性肾衰竭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慢性肾衰竭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肾功能

    参虎败毒颗粒体内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效果观察

    李晨邱存义冯逸雪韩力康...
    2344-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参虎败毒颗粒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将20头PRRSV阴性仔猪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提前药物处理感染组(A组)、感染同时药物处理组(B组)、无药物处理感染组(C组)和无药物处理不感染组(D组).A和B组分别于攻毒前3d和攻毒时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参虎败毒颗粒(每头10g·d-1),连续饲喂至攻毒后28 d,每日测量体温,在攻毒后第14天,每组随机处死仔猪1头,观察病理变化,RT-qPCR检测肺组织病毒载量,并在攻毒后第1、3、5、7、14、21、28、35天采全血和血清样品进行PRRSV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 发现,A和B组仔猪体温在攻毒后第6天上升至40℃以上,第12天时恢复正常;C组仔猪体温在第5天上升至40℃以上,持续至试验结束仍未恢复.A、B组仔猪肺组织病变较轻,肺泡结构轻度损伤,支气管内有少量炎性渗出物,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仔猪肺组织病变严重,肺泡结构破坏严重,支气管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和炎性细胞浸润.A组在攻毒后3、5、7和14 d病毒载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B组在攻毒后3和5d病毒载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第7和14天病毒载量显著低于C组(P<0.05).A、B组PRRSV抗体在攻毒后第21天达到峰值,C组在28 d达到峰值.以上结果可知,参虎败毒颗粒能够显著减轻PRRSV造成的仔猪肺部病理损伤,降低病毒血症;添加药物可使PRRSV特异性抗体峰值提前,减少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证明参虎败毒颗粒可用于预防或治疗PRRSV感染,降低PRRSV对仔猪的影响.

    参虎败毒颗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病毒载量抗体

    犊牛腹泻粪便样本中纽布病毒VP1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基因的序列分析

    李斯熠岳华汤承
    2354-2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纽布病毒(Nebovirus,NeV)是国内犊牛腹泻的新发病原,其VP1蛋白含有受体结合位点和中和抗原表位,与病毒的感染和免疫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VP1基因1.2型毒株的分子特征.采用RT-PCR方法,对2019年宁夏和河南的犊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NeV检测,扩增阳性样本完整的主要衣壳蛋白(VP1)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结果 显示,宁夏和河南地区NeV检出率分别为11.32%和8.62%.从4个样本中成功获得了1.2型毒株完整VP1和RdRp序列.4个完整VP1与GenBank中73个完整VP1的氨基酸相似性为75.4%~97.8%;与GenBank中仅有的3个1.2型VP1相比,4个毒株在P2区有1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在P1区有2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与国内基因1.1型、1.3型和1.4型毒株相比,在P2区分别有9、18和14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在P1区分别有2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在S区分别有1个共同的氨基酸突变.4个完整RdRp均为NB-like基因型,与GenBank中8个完整RdRp的核苷酸相似性为67.2%~94.8%.本文首次在我国检测到VP1基因1.2型毒株,成功获得了4条基因1.2型毒株的完整VP1和RdRp序列,为国内NeV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遗传进化研究等提供了参考.

    Nebovirus检测VP1RdRp基因1.2型

    牦牛源正呼肠孤病毒2型的检测和分离鉴定

    吕珽陈虹吟汤承岳华...
    2361-2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调查川西北牦牛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RV)的感染情况并分离病毒.采用RT PCR方法,对采自川西北15个牧场的72份牦牛腹泻粪便样本和其中5个牧场的15份腹泻牦牛血清样本进行MRV检测,阳性样本进一步用分型PCR确定其血清型.结果 显示,粪便样本中MRV检出率为20.83%(15/72),血清2型的比例为60%(9/15);血清样本中MRV检出率为40%(6/15),血清2型的比例为83.33%(5/6);未检测到其他血清型.成功地从腹泻粪便中分离到1株MRV血清2型毒株(TCID50为4×10-8.56·mL-1),并获得长度为23587 bp的分离株全基因组,该分离株与中国猪源毒株的遗传关系最近;与GenBank中所有的MRV S1基因相比,该分离株有4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本研究从牦牛中检测到MRV,并分离到1株牛源MRV血清2型毒株,为进一步研究MRV血清2型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牦牛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检测血清2型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