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获得性16S rRNA甲基化酶的研究进展

    唐敏嘉何卓琳蒲万霞
    2369-2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源获得性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广泛分布于革兰阴性细菌中,介导对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该酶能将S-腺苷-L-甲硫氨酸的甲基添加到16S rRNA氨酰tRNA识别位点的特异性核苷酸上,从而干扰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靶位点的结合.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通常由转座子等活动性遗传元件介导并嵌入到可转移的质粒或染色体中,从而导致耐药基因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更令人担忧的是,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经常与blaNDM-1、blaCTX-M和qnrB1等其他耐药基因偶联,介导对p内酰胺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重耐药.对于多重耐药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菌引发的感染,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迄今为止,至少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对16S rRNA甲基化酶进行了相关报道,由此可见,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全球传播正成为一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氨基糖苷类药物16SrRNA甲基化酶多重耐药

    杜洛克与二花脸杂交猪群体SNP偏分离分析

    陈佐权饶琳谢磊姚天雄...
    2384-2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偏分离(TRD)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研究拟在高密度基因芯片判断基因型的大规模群体中挖掘猪基因组标记位点的偏分离位点并探究其潜在的遗传机制.本研究用60K Illumina Porcine SNP芯片对1020头F2资源家系(杜洛克与二花脸杂交F0-F2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用偏分离分析软件TRDscan(BF> 100)和TDT(P<0.01)方法在单个位点上检测偏分离信号,并对二者共有的显著信号位点附近100 kb窗口的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此外,本研究还利用单倍型分型的软件包PHASEBOOK采用多位点连锁分析的策略分析了父源和母源配子中的偏分离区域,并在该区域内搜寻潜在的QTLs.结果 表明:1)在单位点的偏分离分析中共鉴定到44个显著的偏分离位点,筛选到23个相关基因;对父本和母本特异性偏分离效应进行分析时,分别鉴定到27和35个显著偏分离位点,其中,分别有11和25个位点的100 kb附近有已注释的功能基因.2)基于单倍型多位点连锁的偏分离结果显示,父本显著偏分离位点位于5和13号染色体上,在该偏分离区域内搜寻功能相关的QTL,共搜寻到3个与繁殖性状(木乃伊数、产活仔数、黄体数)有关的QTLs;分析母本偏分离位点时,在4、6和12号染色体上定位到显著偏分离区域,结合已知的猪QTL数据库,共找到了5个与繁殖性状相关的QTLs.本研究利用大规模猪家系数据系统地鉴别了猪基因组的偏分离位点,为解析猪中的偏分离现象和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学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偏分离单倍型GO富集分析QTL

    ZBED6基因对巴马香猪脾发育的作用机制分析

    王圣楠王丹丹田文杰浦亚斌...
    2394-2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ZBED6基因作为一个转录因子,能够与IGF2结合进而调节肌肉的生长发育.但其在脾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RNA-seq测序技术比较ZBED6基因敲除巴马香猪(ZBED6-KO)和同日龄野生型巴马香猪(WT)的脾组织转录组,探究ZBED6基因对巴马香猪脾组织的发育影响.利用t检验对ZBED 6-KO猪和WT猪脾组织大小的表型差异及ZBED6直接调控的靶基因IGF2的表达量进行显著性分析.提取ZBED6-KO猪和WT猪脾组织的总RNA,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RNA-seq分析.以猪Susscrofa11.1为参考基因组,用转录组分析的标准流程筛选ZBED6-KO猪和WT猪脾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用DAVID在线网站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然后,随机选取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结果 显示,与WT猪相比,ZBED6-KO猪脾的重量和IGF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表明ZBED6基因的敲除对巴马香猪脾组织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测序结果显示,各样本至少获得4G的数据量,每个样本的Clean Ratio及Q30比率均在90%以上,83.94%以上的reads可比对在猪的参考基因组上,表明测序数据质量良好,真实可靠;对测序数据进行转录组分析,共筛选到16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0个,下调基因71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层次聚类分析显示,ZBED6-KO猪的3个个体(spleen1、spleen3、spleen6)的表达模式相似,WT的3个个体(spleen2、spleen4、spleen5)的表达模式相似,进一步证明测序数据的准确可靠;GO和KEGG富集分析中,富集到10条显著的GO条目以及5条显著的信号通路,2条与肌肉发育相关的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随机检测7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与RNA-seq分析结果相一致,证实了测序数据的可靠性.以巴马香猪为模型,利用RNA-seq技术研究ZBED6基因的敲除对中国地方猪脾发育的作用影响,为挖掘ZBED6基因的更多功能提供了基础.

    ZBED6CRISPR/Cas9转录组分析生长发育

    基于表型和基因组信息评价北京油鸡保种群保种情况

    王海龙王巧邢思远王杰...
    2406-2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利用表型和基因组信息对北京油鸡随机交配保种群体近交系数、有效群体大小进行研究,评价北京油鸡保种群体保种情况.本研究以国家级北京油鸡保种场北京油鸡2019年随机交配保种群体40只鸡为研究对象,对表型记录进行整理,同时利用基因组SNP信息,使用PLINK软件分别计算基于ROH的近交系数(FROH)、基于纯合基因型的近交系数(FHOM)、基于联合配子之间相关性的近交系数(FuNI);使用GCTA和R软件计算基于基因组关系G矩阵的近交系数(FGRM);使用SNeP软件估计北京油鸡历史世代的有效群体大小;使用NeEstimator软件估计基于连锁不平衡方法的当前世代的有效群体大小;使用R软件的PerformanceAnalytics包对FROH、FHOM、FGRM和FuN1等不同算法所得近交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北京油鸡的保种情况.结果 显示,1979-2019年以来,北京油鸡保种群体凤冠、胫羽、五趾等典型的外貌特征明显且百分比稳定;保种群有效群体大小从98世代前的595逐渐降至13世代前的176;2019年北京油鸡随机交配保种群体FROH为0.0798,与FGRM显著相关(P<0.01),且相关系数为0.45;除此之外,FHOM与FGRM,FHOM与FUNI以及FGRM与FUNI之间也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北京油鸡1979-2019年以来近交系数增长缓慢,国家级北京油鸡保种场随机交配保种群体的保种工作是十分有效的.基于目前情况,本研究建议每年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北京油鸡随机交配保种群体的个体,进行全基因组二代重测序检测,有利于对保种状况进行动态监控,以便随时调整保种工作方案.

    北京油鸡资源保护近交系数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连续性纯合片段

    快大型黄羽肉鸡肉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和关键基因挖掘

    杨欣婷郑麦青谭晓冬赵桂苹...
    2416-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挖掘快大型黄羽肉鸡胸肌肉品质性状的重要候选区间和基因.本研究以1923只快大型黄羽肉鸡为素材,于56日龄屠宰并测定屠宰和胸肌肉品质性状;利用"京芯一号"55K SNP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利用传统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BLUP)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等方法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QTL区间/关键基因的检测.结果 显示,胸肌pH、肉色L*值和b*值的遗传力中等(0.21~0.38),肉色a*值的遗传力较低(<0.20).GWAS共鉴定到18个达到全基因组水平潜在显著阈值的SNPs和5个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水平阈值的SNPs,分别位于3、5(Chr5:48.49~49.06 Mb)、11(Chr11:15.51~15.69 Mb)和28号染色体上,这些SNPs能解释肉品质性状1.51%~8.19%的遗传变异.鉴定到胸肌pH和肉色性状的候选基因ARHGEF18、BCO1、BEGAIN、CDYL2、DLK1、EVL、NSL1、SLC25A47、WARS、ZF YVE26.其中,BCO1是已报道的鸡胸肌肉色b*值的主效基因;SLC25A47属于溶质载体家族成员,影响L* 24h.同时发现,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2个单倍型对胸肌pH、肉色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以上结果为黄羽肉鸡肉品质遗传选择方案优化和分子育种技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黄羽肉鸡pH肉色遗传参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番鸭产蛋各期肝脂肪酸组成及AM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研究

    朱文俊陈兴勇刘乐刘政权...
    2429-2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产蛋各期番鸭肝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肝脂肪酸组成,为番鸭肝脂质代谢应答产蛋提供机理研究.本研究选取开产前22周龄、产蛋初期30周龄、产蛋中期40周龄和产蛋末期60周龄母番鸭各15羽,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学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肝AMPK通路基因表达,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产蛋各期肝脂肪酸组成.结果 表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在40周龄显著高于22、30和60周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在30和40周龄显著低于22和60周龄(P<0.05).肝HE和油红O染色切片显示,肝在22周龄呈实质状,至产蛋40和60周龄,肝脂滴沉积明显(P<0.05).AMPKα1在22、30、40和60周龄呈本底低水平表达,并显著低于产蛋各期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的表达量(P<0.05),FAS在22、40和60周龄均呈高水平表达(P<0.05);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c)在40周龄表达量显著高于22和30周龄(P<0.05).肝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由C16∶0、C18∶0、C18∶1和C20:2 n-6构成,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2%、16%、30%和9%.C14∶0和C16∶0含量在40周龄显著高于22周龄(P<0.05);C24∶0、C20∶2 n-6和∑PUFA含量在60周龄显著高于22和40周龄(P<0.05).综上,番鸭产蛋期肝通过上调FAS等脂质合成基因表达,合成大量长链脂肪酸,沉积于肝,并增加血脂水平.

    番鸭血脂AMPK信号通路脂肪酸

    5-Aza-dC对牛成肌细胞MyoD1启动子甲基化及mRNA表达的影响

    李雄田念念宋林锦陈晨...
    2439-2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对牛成肌细胞的增殖和肌分化因子(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1,MyoD1)启动子甲基化以及mRNA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复苏了前期冻存的关岭牛成肌细胞,并进行培养,待其生长到对数生长期,再通过不同浓度的5-Aza-dC对牛成肌细胞进行处理,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结合高通量检测方法检测My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并利用qRT-PCR检测MyoD1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发现,0.1 μmol·L-15-Aza-dC为最适浓度,该浓度下细胞抗凋亡因子Bcl的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极显著提高(P<0.01),促凋亡因子Caspase-9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周期因子Cyclin A2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而细胞因子Cyclin B1、CyclinD的表达无显著变化;检测空白组和试验组My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发现,试验组甲基化水平极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而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5-Aza-dC能够通过改变Caspase-9、Bcl、Bax、Cyclin A2等基因的表达来调节关岭牛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并能够有效降低MyoD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P<0.01);极显著提高其mRNA的表达量(P<0.01).低浓度的5-Aza-dC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及调控关岭牛MyoD1的甲基化水平来调控MyoD1的表达;同时推测,MyoD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能够影响关岭牛成肌细胞的生长发育,可为遗传标记辅助关岭牛的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关岭牛5-氮杂-2-脱氧胞苷DNA甲基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

    牦牛StAR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与组织表达特性的研究

    刘宇邬建飞李恒荆天...
    2452-2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克隆获得牦牛StAR基因编码序列(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mRNA组织表达特性.本研究以屠宰场采集的成年母牦牛心、肝、脾、肺、肾、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n=5),不同年龄(胎牛、1岁、2岁)牦牛的卵巢(n=3),不同发情周期(卵泡期、黄体期)的牦牛卵巢(n=3),黄体期黄牛的卵巢(n=3)及实验室冻存的牦牛颗粒细胞为研究材料.以牦牛黄体期卵巢cDNA为模板,用逆转录PCR克隆StAR基因,并使用MEGA7.0和ExPASy-ProtParam等软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牦牛St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结果 发现,StAR基因CDS区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StAR蛋白总体带正电荷,属于碱性亲水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StAR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牦牛StAR基因在卵巢表达水平最高(P<0.01),且2岁时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胎牛和1岁龄(P<0.01),黄体期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卵泡期(P<0.01);黄体期黄牛卵巢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在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中StAR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在培养24 h时达到高峰(P<0.01),随后显著降低.综上所述,StAR基因序列较为保守,在牦牛卵巢组织中表达最高,且表达水平随年龄与卵巢周期而变化,提示StAR基因可能参与牦牛卵巢及黄体功能相关的繁殖调控.

    牦牛StAR基因基因克隆组织表达卵巢

    Glut4突变调控脂肪重分布及肌纤维重塑的机制研究

    谢宁张凯艺阮进学陶聪...
    2464-2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Glut4基因突变后骨骼肌能量代谢及肌纤维转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Glut4Q177L突变鼠.选取22周龄健康的野生雄鼠和Glut4Q177L突变雄鼠,即试验分为两组,每组3只,3个重复,进行表型评价和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试验;荧光定量检测两组小鼠腓肠肌葡萄糖转运蛋白、脂代谢、肌纤维类型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测定腓肠肌AMPK及其磷酸化蛋白含量.结果 表明,突变鼠皮下脂肪和附睾脂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突变鼠糖耐量曲线下面积极显著增加(P<0.01),表明其糖耐量受损;突变鼠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相较于野生型小鼠,Glut4Q177L突变鼠腓肠肌中Glut4、Glut1和Glut12等多个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摄取受限导致调控能量代谢关键基因AMPK在mRNA、蛋白和磷酸化修饰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同时促进与脂肪酸摄取与合成代谢相关的CD36和ATGL等基因表达上调(P<0.05);慢速氧化型肌纤维(Ⅰ型)和快速氧化型肌纤维(Ⅱa型)相关基因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而快速酵解型纤维(Ⅱb型)相关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Glut4葡萄糖结合关键位点突变降低了骨骼肌和脂肪葡萄糖摄取能力,通过上调其它转运蛋白增加葡萄糖摄取;激活AMPK信号通路及分泌肌细胞因子调控脂肪分解以满足能量需求;促进线粒体丰富的氧化型肌纤维生成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Glut4突变不仅可以为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还可以为家畜生物育种提供基因编辑参考位点.

    Glut4胰岛素抵抗骨骼肌脂代谢肌纤维类型

    脱氧雪腐烯醇(DO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发育能力的影响

    孙欢孙克佳姜晓龙刘爱菊...
    2475-2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脱氧雪腐烯醇(DO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别在含DON浓度为0、50、250、500、1000ng.mL-1的体外成熟培养液中进行体外成熟,检测卵丘细胞扩展程度及第一极体排出率,构建DON毒性模型.然后,借助此模型研究DON对卵母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及后续受精卵裂率、囊胚发育率的影响,探究DO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后续发育能力的影响;通过检测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内的氧化相关因子(ROS、GSH)水平和抗氧化基因CAT、GPx4的mRNA表达量,揭示DON影响牛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的分子机制.结果 表明,250、500 ng·mL-1的DON显著抑制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P<0.05),1000 ng.mL-1的DON极显著抑制第一极体排出(P<0.01);250 ng·mL-1的DON显著抑制卵丘卵母细胞扩展(P<0.05),500、1000 ng·mL-1的DON极显著抑制卵丘细胞扩展(P<0.01);后续试验选取DON浓度为500 ng·mL-1作为毒性模型(DON组),与不含DON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与DON组的线粒体均匀分布比例(60.2% vs.40.0%)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受精卵裂率(33.6±3.6%vs.(67.7±2.6)%)及早期囊胚率((0.0±0.0)% vs.(18.3±2.2)%)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卵母细胞内ROS水平(1.6 vs.1.0)显著升高(P<0.05),GSH相对水平(0.4 vs.1.0)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基因CAT与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0.0vs.1.0;0.6 vs.1.0)显著降低(P<0.05).以上研究表明,DON对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ON破坏牛卵母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平衡相关.

    脱氧雪腐烯醇卵母细胞体外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