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刘惠民

双月

2095-1914

swfubjb@vip.163.com

0871-63862787

650233

云南昆明白龙寺300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系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出版,公开发行,面向全国组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弘扬“乐山乐水、无怨无悔”的精神,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科研成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和森林云南建设搭建宣传及交流平台。主要刊登生态哲学、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生态法制等与生态相关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超越初探

    路雪莲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开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20 世纪 70 年代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展开,逐渐对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进行反思与超越,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该思想从生态价值理念、生态治理策略及生态治理目标体系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与实践缺陷,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向,而且为全球性生态环境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生态正义生态本性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多维内涵哲学创新及时代价值

    申怡铭
    9-1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三个基本维度,构成了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上,实现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以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科学理论遵循,坚持生态唯物辩证法,培养生态底线思维,对我国不断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趋势分析

    万成现扈志东韩洁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NKI数据库2012-2023 年收录的402 篇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领域;相关研究发文量稳步上升,但各研究机构和作者间合作较为分散。据此,提出未来应拓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强化民族文化价值研究、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建议,以此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献计量CiteSpace软件新时代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中儒家思想价值探析

    陈金康刘仁义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思想对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有深远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探析儒家思想在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中的历史价值。结果表明: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在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在稳固族群凝聚力、培育人格品质等方面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限定聚落的延展性及约束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中儒家思想价值及儒家思想派生的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设计理念,对当代村落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建筑景观秩序、人文空间营造等仍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聚落民居空间营造儒家思想价值徽州

    森林碳汇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绩效评价

    索贵彬刘艺孟晓萱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碳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动力,然而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则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通过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指数,对我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绩效进行评价;建立岭回归模型,重点分析森林碳汇对乡村振兴绩效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进行关于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指数的灰色聚类决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乡村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建设成果分布不均,地域间差别较大,广大西部地区依然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森林碳汇对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指数有显著影响,同时要发挥道路建设的拉动作用,农村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要遵循绿色、低碳准则;乡村振兴绩效评价等级为"差"的省份占比为43%,我国乡村振兴的任务还很艰巨。据此提出,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充分发挥森林碳汇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支持西部省份重点发展森林碳汇项目等政策建议。

    森林碳汇乡村振兴绩效评价灰色聚类岭回归

    能力积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

    李乐麦强盛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集全国区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信息,分析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存时间的多方面因素。运用Cox生存风险分析动态追踪了2005-2021 年全国2 988 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存状况,记录其进入退出市场时间,采用KM估计方法刻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存特征;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运营能力分析,解释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存时间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27。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退出农业产业,平均生存时间为7。71 年。创新能力和运营能力显著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存时间,专利、商标数量增加、提高认缴资本数额、开展农产品网络宣传和销售模式均会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存时间;管理能力中提高管理者的风险管控能力会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存时间,而股东关联其他企业数量增多却会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存时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存时间Cox生存风险分析创新能力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与发展研究

    李静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农村发展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制度安排等条件下形成的,集群的内外部合作、知识溢出、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等促进了集群演化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据此提出了未来可以通过更新研究方向、拓展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等进一步探索农业产业集群的建议,以期为农业产业集群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农业产业集群演化竞争力农业农村机制

    西南地区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成长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常海晴李娅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是乡村农户增收的突破口,是稳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抓手。通过对西南地区云贵川三省3 个典型案例进行微观分析,针对案例的成长模式进行总结归纳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为实现人们的物质需求向差异化、高端化、定制化转变,"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借鉴意义,而成长模式受县域生产要素条件及利益相关者的发展目标、经营主体扶持侧重点等存在差异、各具特色。未来发展重点仍应放在信息科技创新、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连接平台可持续支持机制构建等方面,以多特点生产体系、多类型规模经营、多元化服务组织攻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困境。

    生态产业特色农业成长模式乡村振兴西南地区

    云南与RCE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特性研究

    王广雷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和RCEP成员国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云南省出口贸易主要组成部分,RCEP协定的签署可以为云南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基于 2010-2021 年云南和RCE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剖析云南农产品同RCEP国家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结果表明:云南农产品贸易在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上贸易集中度较高;近几年云南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有所下降,但仍具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RCEP成员国家农产品贸易同时存在着竞争性和互补性,但以互补性为主,竞争性为辅。据此,提出云南省应从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加强与区域合作、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充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等建议,不断提升云南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贸易RCEP贸易结构竞争性互补性

    浙江省竹林碳汇测算研究

    傅乐乐苏建兰胡忠宇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生物量法测算浙江省竹林固碳量,运用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测算法估算浙江省碳排放量,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竹林碳汇贡献。结果表明:1973-2021 年浙江竹林固碳量从 1 820。64万t增长到3 570。88 万t,净增长量为1 750。24 万t,增长率高达 96。13%,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毛竹林为主要固碳林种;浙江省碳排放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增长率在 2004-2021 年有所下降;竹林固碳量与碳排放量呈现趋同的增长趋势,但竹林固碳量对于整体的碳排放量而言占比较小,固碳贡献小。为有效助力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提出应注重稳定竹林碳汇增量、切实巩固竹林碳汇发展,规范引导碳汇经营方案、合理提高竹林碳汇潜力,有效结合企业碳汇主体、科学管控企业排放数量,以此有效发挥竹林碳汇价值。

    竹林碳汇生物量法碳排放量固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