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追赶发展研究

    郑长德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与全国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追赶型发展.发达地区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也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文章在理解新质生产力的要义基础上,给出了颠覆性创新与后发展地区的追赶型发展的框架,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分析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征,文章最后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追赶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民族地区追赶发展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

    高铁开通及网络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段娟余子龙文余源
    9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快速扩张和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铁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凸显.为探究高铁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采用 2003-2019 年 28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整合双重差分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量质双升".第二,影响机制上,高铁开通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量"和"质"的提升.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因城市的网络地位、规模、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和城市群分布不同而各异.第四,高铁网络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高铁开通与网络绿色专利社会网络分析法空间溢出绿色技术创新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夏帅于翔王煜昊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2-2022 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总体上具有显著正向提升效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发现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提升效应.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两种内部途径,同时通过促进市场竞争与降低外部交易成本两种外部途径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应主要表现在规模较大、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融资约束较强、竞争力较强、资产流动性较强以及女性高管占比较高的企业.以上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启示.

    数字化转型企业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

    制造独处:媒介实践中私密感的形成及其文化阐释

    范海潮顾理平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的媒介化社会中普遍弥漫着隐私焦虑,如何找回失去的私密感成为媒介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从物质性的视角切入探讨"私密感与媒介"的关系,发现媒介物在私密感建立的过程中兼具破坏性和重建性.传统的隐私观念惯常认为媒介物是现代隐私危机的始作俑者,却忽视了媒介物在私密感建构的过程中亦有着积极的功能属性.媒介物的区隔促使人们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私密性体验,身体感官的重置成为私密感在媒介空间的"落脚".媒介物激活了私人的精神领地,制造出流动的私密感,形塑出自我隐遁的媒介化独处形式,一种向内探寻、向外索取、从流动中寻求确定性的私密感生产路径逐渐成为隐私文化的主流.

    媒介化社会私密感媒介物隐私文化感官区隔

    隔离与联结之间:数字音乐"移听"行为主体的社会互动研究

    朱亚希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音乐"移听"作为私人音乐消费行为在移动网络时代的延续,面临着可能诱发主体脱离社会互动的质疑.本文以个体化、陌生人理论为切入点,立足流动性这一宏观社会背景,试图针对布尔所提出的"移动唯我论"给出另一种替代性的解释:随着社会个体化、陌生化和流动性带来的无序化程度加深,"移听"成为主体通过"听"这一社会行为的选择和调适,构建自我秩序感和实现有序化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效尝试.然而,"移听"并不必然会带来主体的社会性退缩,相反,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技术,主体可以通过听音乐行为的再调整,以音乐分享、音乐社交等方式,将私人音乐消费体验嵌入社交媒体共享生态系统,重构"圈层化"的社会交往,建立更广泛意义上的数字化社会联结."联结中的隔离"和"隔离中的联结"既反映出主体一套高度复杂的日常"移听"策略,也折射出当代城市文化背后的复杂张力关系.

    移动网络技术"移听"行为社会联结社会隔离音乐社交

    虚拟主播身体美学与符号消费机制研究——从鲍德里亚拟像论的分析视角出发

    彭佳陈君哲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二次元亚文化、直播文化和打赏实践结合的娱乐产业与虚拟技术的驱动下,虚拟主播作为新的文化消费现象迅速兴起.本文旨在考察在当前互联网的消费语境下,虚拟主播如何营造虚拟化身,以及虚拟化身形象的建构如何对"中之人"形成符号化的身体规训.通过对"超真实"形象的建造,虚拟主播的主体性被抹除,成为了由性别刻板印象符码所装配的身体:娱乐业中的虚拟主播不仅呈现出年轻化、萌化和媚态化的特性,还经由同质化、流动性和轻盈化的符号生产和"御姐/萝莉"式的二元编码,在流水线上生产出大量供消费的数字身体.消费者对虚拟主播的消费运行在高度拟真的符号体系之中,并通过"中之人"的"身—声"割裂建构消费规则.尽管消费者有着零星的反抗,但总体而言,这种拟真的生产过程是不断将人的主体性让渡于媒介生产和资本生产,以及符号消费的过程.虚拟主播的声音和身体可以被拆解为不同的部件,这反映了后现代人类向内塌缩的行动趋向,也反映了不平等的劳动结构关系在消费狂欢中的固着性.在虚拟主播盛行和繁荣的当下,鲍德里亚所预言的拟像消费图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鲜明状态.因此,对于虚拟主播的身体美学如何悄然地重塑了人们的躯体感知以及对身体、对消费的认知,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寻,并保持理性的批判.

    娱乐传播虚拟主播数字身体鲍德里亚刻板印象拟像论符号消费

    从"源学"史看"物语""物哀"概念的互生及其美学转化功能

    王向远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最早使用"物语"这一概念并做了全面阐述,它不仅是一种物语文体论,而且也是"物语美学",但其因超前性和早熟性而长期被忽视,直到七八百年后才由本居宣长"发现",并以"物哀"为中心做了系统阐发,遂使"源学"由劝惩观、讽喻论的儒学、佛学之附庸,而成为一种以"人情"为中心、以"知物哀"为旨归的"物哀美学",并且以此将"物纷""物怪"等消极之物进行美学上的积极转化.现代"源学"在本居宣长"物哀"论的基础上,克服了主情主义的局限,确认了"物哀"中的知性因素及"观照"的特性,使"物哀美学"具备了现代美学的价值.从"源学"史考察"物语"与"物哀"的互生及美学转化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民族美学的特质及与中国文化的深刻关联,有助于我们站在中国立场上建构东亚区域美学与东亚审美共同体.

    《源氏物语》源学物语物哀审美转化

    词语的赋魅:宋代诏令中的"文"及其政治建构

    彭民权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王言"与"王命"的宋代诏令涉及文学的内容颇多.尽管观念各异,但宋朝历代皇帝之诏令在对文学进行言说时,诸多关键词反复出现.其中,"文"一词首当其冲,成为宋代诏令对文学言说的起点.宋代诏令中的"文"含义极为丰富,与文学相关之"文"也呈现多重面相,但其内涵均带有政治性色彩.就文学功能而言,宋代诏令中的"文"偏重教化之"文";就所指对象而言,宋代诏令中的"文"大多为科举之"文";就内核而言,宋代诏令中的"文"为制度与规范之"文".与宋人文集之"文"比较而言,诏令中"文"之内涵更为明确,所指更为集中,政治性色彩更为浓厚,也更能见出宋代统治者的文学观念.

    宋代诏令文学

    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乡村生态治理的内在机理分析——基于"势能—动能—效能"的三维框架

    席伟健李芷仪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从根本上促进乡村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有别于西方形式化的程序民主范式,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制度设计、实践过程和效用三个维度为提升基层治理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据此构建"势能—动能—效能"的三维框架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乡村生态治理的内在机理.从人民美好生活期盼出发,借助国家权力自上而下的政策势能,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并为其提供充足的保障.在政策势能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和社会、市场力量参与乡村生态治理的潜能被激活,释放充足的动能.在政策势能和乡村生态治理主体动能激活的作用下,基层群众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乡村治理,共享生态治理成果,实现其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乡村生态振兴美丽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政策势能

    生活之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价值内蕴

    杨楹孟凡洋
    18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别于西方以物为尺度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尺度,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聚焦现实问题,"按照美的规律",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为目的而构造新的生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生活之美"为其本质性的价值关切与价值旨归,蕴含着生活之美的历史深度和广阔的未来向度.中国式现代化超越物的尺度和资本逻辑,遵循以人为目的和尺度的根本原则,始终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体现其深刻的价值之美;超越私有制下的抽象平等,彰显其共同富裕的正义之美;拒斥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逻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打破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迷思,开掘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之美.以此作解,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之美的独特展开方式:以生活之美作为内在的必然诉求与价值真谛,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遵循着生活辩证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开创出"现代化""生活"与"美"内在统一的价值逻辑.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生活即美"的现实存在样态.

    中国式现代化生活之美价值自由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