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株旱稻联合固氮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促生作用

    胡应平林冬梅胡弘正吴颖...
    780-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旱稻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对成熟期旱稻根系内生固氮菌进行筛选与鉴定,以获得对旱稻有较好促生作用的菌株.[方法]采用联合固氮固体培养基培养方法,从成熟期旱稻根系中分离出内生固氮菌,通过扩增固氮酶nifH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生化指标测定和形态学鉴定;采用透明圈法进行溶磷、产铁载体能力验证;以褐球固氮菌为阳性对照,利用ELISA测定试剂盒测定菌株分泌固氮酶活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采用Salkowski比色法测定生长素(IAA)含量,并研究其生长特征.将分离的固氮菌株以1%浓度(约8 ×107CFU/mL)浸泡旱稻谷种进行催芽,研究其促生效果.[结果]分离的菌株URR45为固氮菌,属于嗜温型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32~50 ℃,最适pH为6.0~6.5,不耐盐.其分泌的固氮酶含量为220.15 U/L,ACC含量为898.69 ng/mL,生长素含量为14.91 mg/L,固氮酶含量和AC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褐球固氮菌.该菌株能够利用葡萄糖、麦芽糖等碳源,属于发酵型细菌,具有水解明胶、溶磷和产铁载体特性.该菌株经16S rRNA基因测序后通过 NCB1 BLAST 比对,鉴定为 Herbaspirillum seropedicae,隶属于 Pseudomonadota 门、Betaproteobacteria 纲、Burkholderiale 目、Ox-alobacteraceae科、Herbaspirillum属,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促生试验结果表明,在主根长度、侧根长度以及测根数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该菌株对旱稻幼苗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在农业上产上可作为功能性内生固氮菌开发利用.

    旱稻联合固氮菌菌株鉴定固氮能力促生作用

    不同成熟期青花椒、红花椒花椒麻素积累分析

    秦廷豪李佩洪曾攀朱丽...
    789-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成熟期青、红花椒花椒麻素积累变化规律,为花椒功能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青、红花椒不同生长成熟期鲜果实为试材,利用甲醇浸提花椒麻素,利用HPLC-MS联用技术连续检测不同时期花椒麻素及其成分含量.[结果]青花椒花椒麻素含量为7.7~19.6 mg/g,随生长发育进程呈先升后降动态变化趋势.成熟早期青花椒花椒麻素快速增加,增幅127.92%,成熟期上下波动,6月12日达峰值,成熟晚期回升26.32%.红花椒花椒麻素含量为0.42~17.06 mg/g,随生育期进程呈不断增加趋势.幼果期是红花椒花椒麻素快速增长期,增加19.9倍;成熟早期较快增加,增幅51.93%;成熟期增幅减小,7月28日达峰值.青、红花椒花椒麻素主要成分均为羟基-α-山椒素、羟基-β-山椒素、羟基-γ-山椒素、羟基-ε-山椒素,其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高.生长成熟期,青、红花椒花椒麻素主成分中羟基-ε-山椒素动态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其它3种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羟基-β-山椒素是青、红花椒麻素主成分的最大变量,在青花椒成熟早期与成熟期间含量大幅上升再快速下降,青花椒花椒麻素含量与之同步升降,是成熟早期和成熟期青花椒花椒麻素含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不同生长成熟期青、红花椒花椒麻素及主成分含量积累呈动态变化,且动态积累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花椒麻素及主成分积累变化规律,选择6月12日为青花椒花椒麻素及青花椒花椒麻素成分中羟基-α-山椒素、羟基-β-山椒素和红花椒花椒麻素成分中羟基-β-山椒素的最佳研究利用时期;7月13日为红花椒花椒麻素成分中羟基-α-山椒素、青花椒花椒麻素成分中羟基-γ-山椒素的最佳研究利用时期;7月28日为红花椒花椒麻素及红花椒花椒麻素成分中羟基-γ-山椒素、羟基-ε-山椒素的最佳研究利用时期;8月中旬为青花椒花椒麻素成分中羟基-ε-山椒素的最佳研究利用时期.

    不同成熟期花椒麻素积累变化比较分析

    新疆甜瓜采后致腐菌及拮抗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管力慧牛新湘刘萍杨红梅...
    796-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甜瓜采后主要致腐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出防腐效果最佳的拮抗菌株,丰富甜瓜采后保鲜拮抗菌资源.[方法]利用组织块分离法在腐烂的甜瓜果实中分离致腐菌,采用梯度稀释法从甜瓜种植地土壤分离拮抗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拮抗作用较强的生防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生物学鉴定确定其种属,测定拮抗菌对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作用,明确拮抗菌对致腐菌的防治效果.[结果]本研究分离出1株主要病原菌CH-3,通过对ITS、tef和tub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合菌落形态特征观察,病原菌CH-3鉴定为尖孢镰刀菌.从甜瓜种植地土壤中分离得到67株细菌,通过拮抗试验得到3株抑菌活性很强的拮抗菌,分别为BG-1、BG-2和BG-3,选取抑菌效果更好的BG-2作为供试菌株,结合生理生化测定、菌落和菌体形态特征观察及16SrDNA、gyrB和rpo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明确拮抗菌BG-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致腐菌CH-3对甜瓜有致病性,拮抗菌BG-2对甜瓜致腐菌尖孢镰刀菌CH-3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90.00%、60.11%.[结论]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拮抗菌BG-2,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分离到1株甜瓜主要致腐菌CH-3,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G-2对尖孢镰刀菌CH-3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致腐菌CH-3对甜瓜有致病性,拮抗菌BG-2能有效抑制甜瓜致腐菌尖孢镰刀菌CH-3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且拮抗菌浓度越高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越好,在甜瓜采后贮藏及生物保鲜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甜瓜致腐菌拮抗菌分离鉴定

    野燕麦病原真菌的鉴定及其除草活性和对作物的安全性

    程海洋朱海霞李娟王信...
    805-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筛选安全性高、抗药性低、除草性强的生防菌株,为防除农田恶性杂草野燕麦提供新的生防思路.[方法]采集自然感病的瓜叶葵(Helianthus cucumerifo)、大叶藜(Chenopodium hybridum)、蜀葵(Alcea rosea)和青稞(Hordeum vulgare)植物叶片,通过组织及单孢分离法、离体叶片(初筛)和活体盆栽(复筛),获得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接着采用不同浓度(101~104)孢子悬浮液测定其对野燕麦活体植株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鲜重防效,通过观察菌落形态、运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转录延伸因子(EF-1 α,EF-1/EF-2)基因及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选取青海地区主栽作物(油菜'青杂5号'、小麦'青春38号'、青稞'昆仑18号'、蚕豆'青海9号'、豌豆'草原224号'、玉米'青玉517号'和部分蔬菜(白菜'浙白6号'、番茄'博玉368号'、黄瓜'中农5号'、菠菜'华菠1号'、辣椒'中椒4号'、萝卜'春白2号')进行安全性测试,为菌株选择最适宜的应用条件.[结果]从自然感病的植株叶片中分离出7株对野燕麦具有除草活性的真菌菌株,将其命名为DT-YSB1、DT-04A2、DT-DYLC、DT-XRKA、DT-08C、DT-14A2和DT-QKBD004A.通过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综合评价获得1株对野燕麦具有较强除草活性的菌株DT-QKBD004A,菌落形态与镰刀菌相似,对其rDNA ITS和EF-1α(EF-1/EF-2)基因进行共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不同浓度菌株DT-QKBD004A孢子悬浮液对野燕麦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鲜重防效达到45.09%~89.48%、42.68~88.53和38.70%~88.42%,其中浓度9.40 ×104个/mL对野燕麦的防除效果最优;作物安全性测试发现,菌株DT-QKBD004A孢子浓度9.40 × 104个/mL对蚕豆、玉米、白菜、番茄、黄瓜和辣椒安全.[结论]燕麦镰刀菌DT-QKBD004A对野燕麦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对部分作物安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为防除农田恶性杂草野燕麦提供良好的生防菌株.

    燕麦镰刀菌杂草除草活性作物安全性生物防治

    广西甘蔗褐条病病原菌鉴定与杀菌剂敏感度测定

    陈潇航张小秋黄海荣宋修鹏...
    816-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在室内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该病原菌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度.[结果]从甘蔗褐条病病叶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编号为GHT-01,其菌落呈棕色或黑色,有少量白色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或丛生,直或略弯曲,孢子为3隔4细胞,第3个细胞相较其他细胞更大、颜色更深,分生孢子大小为12.3~24.1 μm ×5.2~12.8 µm;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Curvularia lunata的模式菌株(CBS730.96,CBS157.34)聚为一支;科赫式法则(Koch's rules)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健康新鲜甘蔗叶片后表现的症状及从接种发病的叶片上再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其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均与最初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一致.因此,鉴定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lunata).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敏感度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43和1.54 μg/m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较差,其EC50达205.82 μg/mL.[结论]在广西发生的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且为首次报道,筛选出对该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

    甘蔗褐条病分子检测药剂筛选

    青海冬虫夏草不同产区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贺辉陈建博王涛唐楚煜...
    824-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青海省冬虫夏草产区土壤理化因子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人工冬虫夏草培养基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方法]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HL)、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HN)、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XH)、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DR)、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MQ)、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ZD)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果青牧场(GQ)7个具有代表性的青海省冬虫夏草主产区为试验样地.分别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凯氏定氮法、碱熔法、酸溶法、邻菲啰啉比色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光度法及高碘酸钾比色法对土壤相应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微生物含量及种类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进行测定,研究产区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大多数土壤理化因子在各产区差异不大.微生物在各产区组成相似,其中真菌优势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在不同产区间存在一定差异.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细菌优势门,Subgroup_6、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RB41等为细菌优势属;真菌群落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为真菌优势门,湿伞属(Hygrocybe)、蜡壳耳属(Sebaci-n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为真菌优势属.产区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土壤pH、铁(Fe)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B41、Nitrospira和Subgroup_6与全钾(TK)、全磷(TP)、有机质(OM)、锰(Mn)和钠(Na)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真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与TP呈正相关,子囊菌门(Ascomycota)与TK、全氮(TN)、OM呈负相关,土壤pH与多数真菌优势属均呈正相关.[结论]进一步证实土壤理化因子和微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土壤pH、OM、Na和Fe与冬虫夏草产区的多数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可能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驱动因子.

    冬虫夏草有机质全氮全磷土壤微生物

    环境因子对西藏野生手掌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尹秀张二豪李谊普姆...
    835-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环境因子对西藏野生手掌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废弃木材厂(FM)、林芝观景台(LZ)、林海观景台(LH)和雷达站(LD)4个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海拔手掌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其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所有样品共检测32门、90纲、224目、378科和693属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优势门,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为优势属.随着海拔的升高,手掌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且不同采样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结论]海拔、总钾(TK)、pH和电导率(EC)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在门水平的组成,总钾(TK)、总磷(TP)和海拔3种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在属水平上的影响更明显.

    手掌参环境因子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

    毒杂草降解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小龙陈梦词史慧兰段中华...
    84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毒杂草降解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毒杂草粉碎干样埋土法,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比较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圆萼刺参(Morina chinensis)、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和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6 种毒杂草植株降解过程中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在6种毒杂草分解影响下,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甘肃马先蒿、细叶亚菊和密花香薷土壤有效氮显著增加(P<0.05),黄帚橐吾、甘肃马先蒿、细叶亚菊和密花香薷土壤有效磷显著增加(P<0.05).与6种毒杂草影响的试验组相比,对照组细菌相对丰度ACE指数(1384.48)和Chao1指数(1385.89)均为低值,但与最高值1392.71和1393.25相差较小;与对照相比,6种毒杂草埋土处理不仅提高了 土壤真菌丰度ACE指数和Chao1指数,也提高了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但试验组间因处理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增加幅度.7组土壤样品的测序结果显示细菌分属于24个门、339个属,真菌分属于11个门、282个属.与对照相比,细菌OTUs变化较小,介于1388~1392.但6种毒杂草分解影响下真菌OTUs变化较大,对照仅为833,而黄帚橐吾真菌OTUs达1013.[结论]毒杂草降解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提高了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未对土壤细菌造成显著影响.

    青藏高原微生物降解人工草地生物多样性

    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碳排放变化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古丽米热·艾尔肯史彦松
    852-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克拉玛依市景观格局与碳源/碳汇演变特征和关联程度,以期为区域低碳发展与调整土地利用、优化土地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克拉玛依市1995-2021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Frastate4.2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利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土地利用碳源/碳汇量,使用灰色关联模型计量两者之间关联度.[结果]①1995-2021年克拉玛依市景观破碎度呈上升趋势,最大斑块类型不断减小,斑块距离分散化,景观分布复杂化,分割度逐渐严重,景观多样性由单一向复杂变化,景观类型趋于多样化;②1995-2021年克拉玛依市碳源/碳汇量均呈上升趋势,由于碳源量显著大于碳汇量,克拉玛依市最终为碳源区且净碳排放量逐年增加;③克拉玛依市碳排放量增加与景观分割度逐渐严重、景观分布复杂化、景观内斑块距离分散变化及最大斑块面积不断变小存在密切关联.[结论]克拉玛依市景观水平层次和斑块类型层次景观格局与碳排放量关联密切,各景观格局指数是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碳排放灰色关联分析法克拉玛依市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的小花十万错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李晓霞胡宽义曾安逸董定超...
    860-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对小花十万错分布的影响,为有效制定其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小花十万错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当年降水量在2000~3500 mm,年均气温25~26 ℃,年均温变化范围6~14 ℃时最适合小花十万错的生长,且最冷月最低温度处于20~30℃及最冷季平均温度在27 ℃左右时,小花十万错才能保持最大的生长效率,当最干月降水量在40 mm以上时才能保持存活,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小花十万错具有喜温、畏寒、不抗旱的特点.在地理分布上,当前小花十万错仅在海南、台湾、广东三省有发现记录,但根据MaxEnt模型对当下气候的模拟分析,小花十万错在云南、广西、贵州、福建、江西、四川甚至西藏的某些地区具有适生区的存在,说明这些地区都存在被小花十万错生物入侵的危险.通过对未来气候的分析,可以得出小花十万错在我国境内的分布范围为扩张趋势,扩张的地区集中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结论]小花十万错的生长分布最易受年均温变化范围、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海拔等因素影响.当前,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台湾等省份均面临小花十万错的入侵风险,以台湾最严重,广东和海南次之,其余省份暂未发现该种的入侵记录.但从气候分析来看,存在小花十万错中、高适生区的云南、四川、广西等地仍然有被该种入侵的可能.因此,应根据防范区域的特点以及适生等级来制定区域性、重点性的防治计划,并在已被入侵的地区推广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遏制小花十万错向邻近区域扩散,而在未被入侵的区域制定侧重于加强检疫、扩大检测的防治办法,预防小花十万错的跨区域传播.

    MaxEnt生态位模型小花十万错气候因子土壤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