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濒危兰科植物三蕊兰根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促生作用

    王涛
    1228-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三蕊兰(Neuwiedia singapureana)可培养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促生潜能研究,为发掘我国海南地区三蕊兰内生真菌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分布于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野生三蕊兰为材料,通过分离培养,结合ITS测序及分析开展三蕊兰根内可培养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溶磷能力进行检测.将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与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和多花脆兰(Acampe rigida)原球茎进行共培养,检测其对2种兰科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可明显观察到三蕊兰根细胞内分布的真菌菌丝.共获得三蕊兰根内生真菌24个OTUs,分属于9科14属,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分离概率最高;Nectriaceae科5个属(如Cylindrocarpon和Gliocephalotrichum等)真菌分离率次之.其中5株内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溶磷能力,为Apiotrichum sp.(Neu242),Cylindrocarpon spp.(Neu83 和 Neu154),Gliocladiopsis sp.(Neu245)和 Mucor sp.(Neu123)属真菌.菌株 Mucor sp.Neu123和Apiotrichum sp.Neu242对铁皮石斛和多花脆兰幼苗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三蕊兰根内具有丰富的可培养内生真菌,筛选鉴定出具溶磷能力的兰科促生真菌,可为兰科植物的人工繁育提供促生菌株资源,也为兰科菌根共生磷营养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三蕊兰内生真菌溶磷真菌促生

    不同类型橡胶园间作对竹芋生产力、经济效益和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黄坚雄魏元姁董天站潘剑...
    1239-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和发展橡胶农林复合模式提高综合产出和生态效益,为保障海南省天然橡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淀粉作物竹芋(Maranta arundinacea L.)为对象,在幼龄常规胶园(6龄)、幼龄(6龄)和成龄(20龄)的全周期胶园中进行间作,从光照、土壤养分、生产力、经济效益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综合分析竹芋在不同类型胶园中的适宜性.[结果]幼龄常规胶园间作的光照条件最差,间作竹芋产量仅4750 kg/hm2,而幼龄和成龄全周期胶园中间作区域的光照条件较好,产量分别为27 470和11 190 kg/hm2,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间作处理竹芋的生物量亦呈相同趋势.不同处理竹芋的营养成分(淀粉、粗蛋白和可溶性糖)总体上无显著变化.幼龄和成龄全周期胶园间作竹芋的经济效益分别为86 185和9285元/hm2,而在幼龄常规胶园中间作则为-21 415元/hm2.从净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看,仅幼龄全周期胶园间作竹芋处理为温室气体的汇(368 kg/hm2),而其他两种处理则为温室气体的源.[结论]幼龄的全周期胶园间作竹芋具有最佳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能兼顾一定的生态效益,是海南省适宜的橡胶农林复合模式.

    橡胶农林复合模式竹芋生产力经济和生态效益

    水稻土烟区烤烟不同种植体系对根际土壤特性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杨宗云李顺诸泽明徐卫学...
    1247-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适合云南省植烟水稻土耕层土壤质量提升及烟叶提质增效、烤烟与多元产业有效融合的最佳种植模式.[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号为材料,在水稻土上进行3年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烤烟连作(T1,CK)、2年紫花苜蓿-1年烤烟轮作(T2)、1年紫花苜蓿—2年烤烟轮作(T3)、烤烟套作玉米(T4)、烤烟—羊肚菌轮作(T5),探讨种植模式对烟田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烟叶产量、品质的改良效应.[结果]与T1(CK)相比,烤烟轮作、套作后土壤容重降低2.47%~21.77%,土壤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氯无明显变化;提高土壤中大粒径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与T1(CK)相比,烤烟轮作、套作后根际土壤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1.82%~176.4%、13.0%~49.73%、25.38%~130.05%,微生物量碳、氮及碳氮比分别提高 13.81%~60.38%、9.96%~52.40%、3.51%~5.48%.烤烟轮作、套作后烟叶的叶面积、上等烟比例、产量和产值显著增加,其中处理T2、T5产值最高,分别较T1(CK)显著提高43.28%、50.22%.与T1(CK)相比,T2、T3、T4、T5烟叶总糖、还原糖、氧化钾含量显著升高,增幅为13.96%~56.51%、7.46%~27.91%、40.76%~52.72%;烟叶总氮、烟碱含量显著降低4.13%~11.00%、3.39%~16.41%.[结论]采用"烤烟—紫花苜蓿""烤烟—羊肚菌"轮作体系,可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通透性、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对提高烟叶产量、产值,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作用效果明显.

    烤烟种植体系土壤特性产量烟叶化学成分

    南疆地区复种早熟粮饲兼用玉米叶绿素荧光特征分析

    张占琴杨相昆颉健辉田海燕...
    1254-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明确南疆地区复种早熟粮饲兼用玉米品种最佳种植密度以及不同密度下叶绿素荧光特征参数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南疆地区复播玉米种植技术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自育早熟粮饲兼用玉米杂交新品种XL1822和XL1903为材料,设置高、低两种密度(9.00 ×104和11.25 ×104株/hm2),研究两个玉米品种高、低密度下叶片叶绿素荧光特征参数、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结构等的差异.[结果]XL1822低密度处理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叶片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L)、PS Ⅱ反应中心活性较高;XL1903高密度处理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叶片Y(Ⅱ)、qL较高.XL1822低密度处理在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叶片SPAD值略高于高密度.XL1903高密度处理全生育期叶片的SPAD值较高.XL1822低密度籽率产量为9250 kg/hm2、干物质积累量为15 590 kg/hm2,显著高于高密度处理.XL1903高密度籽率产量为9065 kg/hm2、干物质积累量为19 095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结论]较高的叶绿素荧光特征参数和SAPD值为玉米产量形成和干物质积累奠定基础.极早熟品种XL1822低密度处理、早熟玉米品种XL1903高密度处理在关键生育时期植株Y(Ⅱ)、qL、PSⅡ反应中心活性较高,因此XL1822种植密度为9 ×104株/hm2,XL1903种植密度为11.25 ×104株/hm2时在南疆地区可获得较高产量.

    复种早熟极早熟叶绿素荧光特征粮饲兼用产量

    pH和镁离子协同作用对茶树叶绿素合成的影响

    黎楚楚林长松欧阳倩汪营...
    1266-1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土壤pH与镁离子协同作用下茶树叶绿素的合成规律,为茶树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组织酶活性试剂盒测定土壤不同pH[pH 4(P1)、pH 5(P2)]和不同镁离子浓度[0 mg/L(T0,CK)、50 mg/L(T1)、100 mg/L(T2)、150 mg/L(T3)]协同作用下茶树叶绿素合成关键酶——镁离子螯合酶、尿卟啉原Ⅲ合酶和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的活性,并采用高通量技术对各处理福鼎大白茶叶片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壤pH与镁离子协同作用对茶树叶绿素合成的影响.[结果]土壤pH与镁离子协同作用对茶树叶绿素合成关键酶——镁离子螯合酶、尿卟啉原Ⅲ合酶和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P2T1的镁离子螯合酶、尿卟啉原Ⅲ合酶及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均最高,分别为492.41、336.28和132.24 U/L;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福鼎大白茶叶片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多糖代谢等过程,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淀粉和蔗糖代谢、二苯乙烯类等途径;KEGG代谢通路光合作用碳固定途径分析结果显示,P2T1能显著提高茶树的碳固定途径,同时对光合作用和糖类积累均有促进作用.[结论]P2T1(pH5和镁离子浓度50 mg/L)协同作用对茶树叶绿素合成最好,有利于物质的合成和累积,并能提高茶树的产量和品质.

    福鼎大白茶pH镁离子浓度叶绿素合成转录组

    水稻纹枯病菌AG-Bb中真菌病毒多样性研究

    陈宁伟罗丽张艳邱润霜...
    1273-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云南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的病毒种类,筛选可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真菌病毒,为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生防病毒资源.[方法]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GS),鉴定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菌株8-Q-36、2-R-11和2-Q-13的病毒种类,利用利巴韦林-高温尖端脱毒法筛选具有降低寄主致病力的病毒.[结果]通过比对分析菌株8-Q-36、2-R-11和2-Q-13序列,发现所得病毒可归类于6个真菌病毒科:双分体病毒科(Partitiviridae)、内源体病毒科(Endornaviridae)、镰刀菌病毒科(Fusariviridae)、线粒体病毒科(Mitoviridae)、横纹病毒科(Rhabdoviridae)、全病毒科(Totiviridae),以及部分未分类病毒.与原始菌株8-Q-36相比,脱毒菌株8-Q-36-1的菌落形态更为蓬松,菌核有明显的色素沉着,且致病力明显增强.经双链RNA(dsRNA)提取检测发现,脱毒菌株8-Q-36-1中最大的一条≥10kb的dsRNA缺失,由此可判定该dsRNA能够降低寄主致病力.经NCBI比对,发现该dsRNA的部分序列为RdRp序列,且与内源体病毒科的RdRp序列具有同源性,与相似性最高的病毒RsEV6序列的一致性为56.02%,因此菌株8-Q-36的分离物可能是一种新病毒,暂命名为RsEV11.[结论]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菌株8-Q-36、2-R-11和2-Q-13具有丰富的病毒多样性,其中菌株8-Q-36中存在能够降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生防病毒分离物.本研究首次在双核丝核菌属(Ceratobasidium spp.)中发现具有生防价值的真菌病毒.

    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病毒多样性双链RNA脱毒低毒力

    2021年广西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及其无毒基因分析

    颜群岑贞陆农倩李焜华...
    1281-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广西稻瘟病菌的致病力、优势种群和优势生理小种,分析其无毒基因,了解其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组成与分布情况,为水稻抗性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使用7个我国统一鉴别品种和26份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采用室内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2021年从广西南部(桂南)、中部(桂中)、北部(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生态稻作区分离得到的128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60.16%供试稻瘟病菌菌株表现出强致病力,128株稻瘟病菌株被划分为7个种群26个生理小种,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69.53%,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和ZB9,出现频率分别为25.00%、14.84%.供试菌株对26个抗病基因的毒力频率为28.12%~100.00%,其中,供试病菌对Pik、Pikm、Pi1、Pi9基因的毒力频率较低,分别为28.12%、28.91%、35.94%、37.50%.供试的广西稻瘟病菌含有与测试抗病基因相对应的无毒基因,其中15个无毒基因在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 4 个不同稻作区均有分布,无毒基因 Avr-Pia(1)、Avr-Pia(2)、Avr-Pii、Avr-Piks、Avr-Pib、Avr-Pit、Avr-Pish(2)、Avr-Pi3(t)、Avr-Pi5(t)、Avr-Pi12(t)、Avr-Pi19(t)出现频率均低于20.00%.携带有5、6、7、8、10个无毒基因组合的菌株较多,其在供试菌株中占比分别为19.53%、11.72%、11.72%、15.63%、10.16%.[结论]2021年广西稻瘟病菌致病力强,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生理小种为 ZB13 和 ZB9,无毒基因 Avr-Pia(1)、Avr-Pia(2)、Avr-Pii、Avr-Piks、Avr-Pib、Avr-Pit、Avr-Pish(2)、Avr-Pi3(t)、Avr-Pi5(t)、Avr-Pi12(t)和Avr-Pi19(t)出现频率较低,在水稻抗病育种与品种布局中,与之对应的抗病基因应慎用.

    稻瘟病菌致病性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广西

    基于转录组与染色质开放性分析青稞对白粉病胁迫的响应

    杨春葆原红军
    1288-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白粉病胁迫对青稞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开放性的影响及青稞白粉病胁迫响应分子机制.[方法]对青稞白粉病高抗品种GND7和高感品种ZQ13进行白粉菌侵染和空白处理(利用水替代侵染),收集青稞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染色质开放性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开放性区域.[结果]ZQ13样本白粉菌侵染前后得到1647个差异基因,其中980个基因在侵染过程中上调表达,667个基因在侵染过程中下调表达.针对白粉菌侵染过程中染色质开放性研究发现,ZQ13样本侵染前后共获得7310个差异开放性区域,其中424个区域开放性上调,6886个区域开放性下调.GND7样本白粉菌侵染前后得到1119个差异基因,其中657个基因在侵染过程中上调表达,462个基因在侵染过程中下调表达.针对白粉菌侵染过程中染色质开放性研究发现,GND7侵染前后共获得2573个差异开放性区域,其中1343个区域开放性上调,1230个区域开放性上调.通过转录组和染色质开放性联合分析,筛选出AP2/ERF转录因子(HOVUSG2735700)、MYB1R1转录因子(HOVUSG4226000)等.[结论]青稞在白粉菌侵染过程中基因表达量与染色质开放性发生了较大变化,AP2/ERF转录因子(HOVUSG2735700)、MYB1R1转录(HOVUSG4226000)等可能在青稞响应白粉病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青稞白粉病基因表达染色质开放性

    不同基质配比对日光温室黄瓜根际基质环境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梅花周娟王彦丽党仕卓...
    1295-1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比例葡萄废弃枝条复配基质在黄瓜栽培过程中根际基质环境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为葡萄废弃枝条的基质化利用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黄瓜为研究对象,测定5个处理[CK:商品基质、T1:v(葡萄枝条发酵物)∶r(草炭)∶v(珍珠岩)=2∶5∶3、T2:v(葡萄枝条发酵物)∶v(草炭)∶v(珍珠岩)=3∶4∶3、T3:v(葡萄枝条发酵物)∶v(草炭)∶v(珍珠岩)=4∶3∶3、T4:v(葡萄枝条发酵物)∶v(草炭)∶v(珍珠岩)=5∶2∶3]的基质养分和酶活性特征,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各处理黄瓜根际基质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葡萄废弃枝条复配基质养分与CK相比差异显著,复配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均有明显提高.细菌群落组成结果显示,使用复配基质栽培的黄瓜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T4处理增加最显著.不同处理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相同,但复配基质处理细菌群落结构较CK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为各处理共有优势菌门,占总丰度的75.27%~81.3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结论]不同基质配比显著影响基质养分、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其中T3、T4处理的基质养分特征、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与丰富度较优,可作为黄瓜栽培的最适基质配比.

    葡萄废弃枝条复配基质基质养分酶活性细菌群落多样性

    蜂糖李花芽分化过程与开花特性研究

    解为玮钟乙中钟思玲安星...
    1304-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蜂糖李的花芽分化与开花过程,为深入探究蜂糖李低产的原因提供关键信息.[方法]选取相对高产的李品种蜜李1号作为对照品种,观察蜂糖李和蜜李1号的花芽外观特征和大小,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花芽的解剖结构、畸形情况、花原基数量,同时研究开花过程和花量,并特别关注过程中出现的畸形花.[结果]蜂糖李与蜜李1号花芽分化均经历了未分化期、开始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及雌蕊原基分化期,二者花芽的分化开始时间基本一致,但蜂糖李的花芽分化高峰期发生时间相对较早,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至10月末,且雌雄蕊几乎同时开始分化.蜂糖李在高峰期产生了更多畸形花芽,且每个花芽分化出的花原基数量相对较少.开花期蜂糖李的花量明显低于其它李品种,并出现较多短雌蕊和双雌蕊的畸形花朵.持续观察发现,双雌蕊花后期可以发育成畸形双果.[结论]9月中旬至10月末为蜂糖李花芽分化与畸形花芽出现的高峰期.蜂糖李花芽中的畸形比例高,且每个花芽分化出的花原基数量较少,这些因素导致蜂糖李开花时畸形花较多,且花量较少,可能是导致蜂糖李低产的原因之一.

    蜂糖李低产花芽分化花原基双雌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