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藜叶片响应出芽短梗霉菌侵染内参基因筛选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程亮高汉峰朱海霞李娟...
    1752-1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适合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藜的稳定表达的最适内参基因,并进行PA-2侵染下藜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验证.[方法]分别以菌株PA-2孢子侵染0、1、3、5、7 d的藜叶片和正常生长藜的根、茎、叶为供试材料,通过qRT-PCR技术和Ct值评估3个候选内参基因GAPDH、β-A CTIN、β-TUBULIN的表达稳定性,并利用筛选出的内参基因,对藜光合作用相关基因(LFRN、MDH、PetC、psaA、CAB40、psaN、BHY和 MO2)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菌株PA-2侵染藜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组织的样本中,藜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可用于后续分析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GAPDH作为内参基因检测8个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侵染时间点,8个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除MDH基因外,其余基因均在5 d时达到最低水平.其中PctC、psaN、CAB40、BHY、MO2基因在藜受侵染0~1 d中下调表达,在3 d达到较高水平,后期表达量下调;pasA先上调表达后下调表达;LFRN在受侵染后持续下调表达;MDH在受侵染后先显著下调,在3 d达到较低水平,后上调表达.在藜受侵染的不同组织中,8个基因在藜叶中均有大量表达,其中MDH基因在茎中大量表达,PctC和CAB40在根中表达量最低,除MDH基因外,其余7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低排序为:叶>茎>根.[结论]本研究为后续利用qRT-PCR分析藜基因表达及研究PA-2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出芽短梗霉菌PA-2内参基因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鲜食玉米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演化分析

    宗冬琳周也富胡小康王弢...
    1763-1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围绕玉米不同生育期根系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变化,探究鲜食玉米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演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基于鲜食玉米大田试验,在鲜食玉米的播前期(PS)、拔节期(JS)、抽雄期(TS)和乳熟期(MS)进行根际土壤的采集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并使用16S和ITS基因测序分析鲜食玉米不同生育期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玉米不同生育期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显著,而真菌群落组成在各生育期无显著变化.在拔节期,随土壤养分含量的显著降低,细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真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显著下降.在乳熟期,根系土壤细菌不同属间的正相关共生关系相较于其他生育期达到最高,而此时真菌不同属间的正相关共生关系则降至最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总磷和速效钾间存在正效应,而真菌多样性则与上述指标间存在负效应.[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鲜食玉米生育期内发生显著改变,相比真菌,细菌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随外界环境的改变继而影响着鲜食玉米产量的构成.

    鲜食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育期土壤养分高通量测序

    海南岛不同撂荒年限的热带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特征

    韩知序赵志忠陈红利余玉莹...
    1771-1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热带地区不同撂荒年限对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海南岛中部地区农田、短期撂荒地(2<撂荒年限<5)和长期撂荒地(撂荒年限>5)土壤固碳细菌的基因丰度、群落多样性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内土壤cbbL基因丰度介于3.11 ×107~2.84 ×108 copies/g干土,呈现农田>短期撂荒地>长期撂荒地的规律.与对照农田相比,长期撂荒地降低土壤固碳细菌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Shannon指数.不同撂荒年限热带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优势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红长命菌属(Rubrivivax)、芽绿菌属(Blastochloris)、诺卡氏菌属(Nocardia)、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独岛菌属(Dokdonella)、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且以兼性自养菌为主.不同撂荒年限的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总体呈现出按各撂荒年限聚集,3种不同撂荒年限的土壤共分析出33个差异标志物,其中农田17个,短期撂荒地5个,长期撂荒地11个.RDA结果显示,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受到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水分含量(SW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全磷(TP)、全氮(TN)、粗砂(Coarse sand)、pH和细砂(Fine sand)的显著影响.[结论]撂荒年限的增加降低了土壤固碳细菌的基因丰度,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环境因子中SOC、SWC、ROC、TP和TN对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

    热带农田固碳细菌cbbL基因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

    施用聚磷酸铵的紫色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征

    黄明慧李洋许德华严正娟...
    1780-1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施用不同聚合度分布的聚磷酸铵(APP)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与施用传统正磷酸盐磷酸一铵(MAP)和磷酸二铵(DAP)土壤的差异,为APP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3种APP(18-58-APP、16-60-APP和11-37-APP,N-P2O5-K2ø分别为18-58-0、16-60-0和11-37-0,聚合度分布分别为1-2、14和1-7)、MAP和DAP为供试肥料,在石灰性和酸性紫色土壤进行56 d培养,测定各处理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很好地拟合两种紫色土壤对磷的吸附特征(R2=0.825~0.997).在石灰性紫色土壤中,与施用MAP和DAP 土壤相比,施用APP 土壤对磷的吸附率降低15.1%~20.7%,解吸率提高4.5%~164.9%;施用APP 土壤的Langmuir KL值、吸附自由能(|ΔG|)和Fre-undlich KF值分别降低20.4%~54.0%、3.3%~10.6%和23.8%~43.8%,土壤对磷的吸附结合力减弱,其中施用11-37-APP 土壤相应值的变幅最大(KL、|ΔG|和KF值分别降低40.8%~54.0%、7.2%~10.6%和43.6%~43.8%).在酸性紫色土壤中,施用不同磷肥对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影响不显著,但施用APP 土壤较施用MAP和DAP 土壤表现出降低磷吸附和促进磷解吸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铁铝氧化物和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与石灰性紫色土壤磷素吸附参数显著相关;土壤Olsen-P与酸性紫色土壤磷素吸附参数显著相关.施用APP石灰性紫色土壤中络合态铁铝氧化物降低,游离态铁铝氧化物增加,对磷的吸附降低且解吸增加.与石灰性土壤相比,酸性紫色土壤的有效磷含量更低,对磷的吸附能力更强,使得其吸附-解吸特征在短期内受不同磷肥影响差异不明显.[结论]施用APP紫色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受土壤性质和自身聚和度分布的影响,在石灰性紫色土壤中变化显著,且以聚合度分布更广泛的11-37-APP对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更显著.

    聚磷酸铵紫色土壤吸附解吸

    云南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王炽马翔胡巍耀宋鹏飞...
    1789-1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深入了解云南温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区土壤养分特征与供肥能力,科学指导施肥,确保地力水平稳步提升和作物稳产.[方法]2019-2022年在云南主要温带气候类型的滇西北、滇东北和滇中北部区域采集1880份耕层土壤样品,并测定其养分含量,以分析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区的土壤养分及肥力现状,明确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差异.[结果]云南温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属于丰富水平以上,平均含量分别为39.86 g/kg、2.09 g/kg、29.17 mg/kg和166.31 mg/kg,丰富水平以上占比分别为66.85%、73.19%、54.11%和40.25%.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且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养分变化趋势相似.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棕壤最高,其次为黄棕壤、水稻土等,紫色土、燥红土较低.滇西北耕地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及pH显著高于滇东北和滇中北部区域(P<0.05),且滇中北部区域耕地土壤全氮、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也显著高于滇东北.滇东北和滇中北区域土壤速效钾缺乏,缺乏比例分别达36.99%和45.69%.[结论]滇西北需注重平衡施肥,确保作物对养分的平衡吸收利用;滇东北和滇中北区域应增施有机肥,并根据作物类型适当增施钾肥,稳步提升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温带气候耕地土壤土壤养分土壤肥力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川西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以雅安市为例

    李军邓云思黄泳杰夏建国...
    1797-1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模型定量核算研究区各类用地的碳排放和碳储量,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区域碳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雅安市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对雅安市近20年来的碳储量进行量化,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多情景模拟预测雅安市2030年的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①2000-2020年雅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中,除草地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呈正增长趋势,变化幅度由低到高分别为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变化幅度分别为-7.41%、-3.87%、0.45%、3.42%、71.71%、104.57%.②雅安市2000-2020年碳储量呈先高速上升再缓慢下降趋势,碳储量整体水平是小幅增加,增加4.88 × 1010 t,增幅为1.03%;从空间上看,雅安市碳储量最高的区域为邛崃山—大雪山一线,蒙顶山、周公山等区域呈点状分布.③基于FLUS-InVEST模型测算,相较于202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雅安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其下降总量为5.23×108t;在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2030年雅安市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其增加总量为1.77 ×109 t.[结论]据预测,在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雅安市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比自然发展情景下更多,因此可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促进区域碳储量的增长.

    FLUS-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碳储量

    硅对锰-铅复合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细胞壁多糖组分中锰和铅含量的影响

    韦丹蒙黄秋婵兰娟梁海红...
    1809-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浓度SiO2对锰-铅(Mn-Pb)复合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细胞壁多糖组分中Mn和Pb含量的影响,为利用农艺措施治理矿区农田重金属复合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模拟矿区重金属污染前提下,先用水培法将水稻种子培养至5叶1心期,然后用2 mmol/L Mn2++2 mmol/L Pb2+溶液复合胁迫水稻幼苗.设6个不同的SiO2处理浓度:0(对照,CK)、70、90、110、13 0和150 mg/L.处理后提取水稻幼苗叶片细胞壁多糖组分,测定和分析其中Mn和Pb含量.[结果]施加SiO2增加细胞壁多糖组分(果胶质、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中Mn和Pb含量.与CK相比,当SiO2浓度为70-110 mg/L时,细胞壁果胶质中Mn和Pb含量较高;SiO2处理下果胶质中Pb含量大于Mn含量,当SiO2浓度小于90 mg/L时,水稻幼苗叶片细胞壁中Pb含量小于Mn含量.SiO2浓度为110 mg/L时,在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中Mn和Pb含量均较高;水稻幼苗叶片细胞壁半纤维素中Pb含量大于Mn含量,SiO2浓度小于90 mg/L时,纤维素中Pb含量为负值.未施加SiO2时,Mn和Pb的主要结合位点分别为纤维素和果胶质,施加SiO2使Pb的主要结合位点转移为半纤维素.[结论]SiO2能增加重金属Mn和Pb在细胞壁多糖组分中的含量.Mn-Pb复合胁迫下,SiO2浓度为110 mg/L时,Mn和Pb的含量在细胞壁、果胶质、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中均较多.

    锰-铅复合胁迫水稻细胞壁多糖组分

    咪唑烟酸治理互花米草对广西滨海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戴洪涛杨景竣韦杰张继辉...
    1816-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咪唑烟酸在控制互花米草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治理过程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互花米草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滨海互花米草入侵典型区域设立3种浓度咪唑烟酸处理试验样地L1~L3(3000、3750、4500 g/hm2)和喷施清水的对照样地L0,在互花米草花期前喷施咪唑烟酸,采集试验1、30、60、120 d的0~20 cm 土壤样本,分析总有机碳(TOC)和氮(N)、磷(P)、钾(K)等主要养分含量,并记录互花米草生长状况和防除率.[结果]喷施咪唑烟酸显著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试验30、60、120d的平均防除率分别为54.35%、92.99%、100.00%,但存在二次入侵现象.喷施咪唑烟酸120 d后,互花米草植株死亡,试验样地土壤TOC含量显著降低(P<0.05,下同),表层土壤呈现明显的碳损失趋势;喷施咪唑烟酸对土壤全氮(TN)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氨态氮(NH4+-N)、全磷(TP)、有效磷(AP)、全钾(TK)、有效钾(AK)含量显著增加,硝态氮(NO3--N)含量降低,各养分含量在L1~L3样地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咪唑烟酸具有高效的互花米草防除率,喷施咪唑烟酸后导致互花米草死亡,造成土壤碳损失,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土壤养分积累.因此,宜采取全局治理模式以避免二次入侵现象,并种植乡土植被占据互花米草生态位,以提升土壤固碳增汇能力及生态系统稳定性.

    咪唑烟酸互花米草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养分

    "自然-人文"融合视角下的西南山区小流域划分与整合

    李政旸王玉宽逯亚峰邓婷...
    1825-1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自然-人文"融合的视角,结合人文要素界定小流域划分阈值,强化小流域划分研究的人文特征,为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山区开展国土空间开发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区划方案支持.[方法]根据小流域自然水文过程和人文属性因素,利用流域面积法结合均值变点法及边界重叠度概念,以我国西南山区为例,对研究区内6个流域试验区进行小流域划分阈值测算,在得到最佳阈值的基础上,对西南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划分,并整合划分结果,分析、整合结果的数量与空间特征,提出一种山区小流域划分的融合方法.[结果]①西南山区小流域划分的最佳阈值为30.00 km2;②西南山区小流域数量为16 075个,面积范围为25.07-431.82 km2;③从面积来看,小于50.00 km2的小流域为8702个,占比54.13%,介于50.00-100.00 km2的小流域为5358个,占比33.33%,大于100.00 km2的小流域为2015个,占比12.53%,基本符合当前水利部要求.[结论]通过西南山区实测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山区小流域划分与整合方法在结果上能体现小流域的自然与人文属性特征,较好符合当前山区组织单元管理的需要,可为山区小流域区划提供方法借鉴.

    小流域划分阈值西南山区山区区划人地关系

    京津冀地区kNDVI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郭岚瑄王贺封沈石凯赵金山...
    1837-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京津冀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为更好地理解植被变化成因,为指导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机器学习与可解释性方法,分析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的时空变化,探讨京津冀地区及不同用地类型kNDVI对降水和气温响应的差异性.[结果]京津冀地区kNDVI呈改善态势,增速为0.025/10 a,西北部改善较明显,林地明显改善面积最多,约占总面积17%;草地kNDVI的增速最快,为0.061/10 a;东南部城市周边退化明显,耕地kNDVI变化频繁,改善较多;京津冀大部分区域k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仅在南部城市周边表现为负相关;降水多年SHAP值为0.028,气温的多年SHAP值为0.016,均对京津冀地区kNDVI产生正面影响,总体上,降水对kNDVI的影响强于气温的影响.京津冀地区kNDVI对气候的响应存在区域差异,东南部平原区域的耕地kNDVI及西北部山区林地、草地kNDVI受降水的促进作用较明显,在城市周边和张家口等植被稀疏区域kNDVI受降水负面影响;气温对西北部林地与草地kNDVI的促进作用强于降水,气温对位于南部平原的耕地kNDVI有一定负面影响,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kNDVI受气温的负面影响最大.[结论]京津冀地区植被变化对降水的积极响应更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k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具有区域空间差异.

    植被变化kNDVI气候因子SHAP解释方法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