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靳玉乐

双月刊

1673-9841

wkxb@swu.edu.cn

023-68254225 68252538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报全局,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发表我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改革开放、学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后续人才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田杰廖露王淑敏
    13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贫困陷阱理论测度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深入探讨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有效提高了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普惠金融水平每提高1%,农户家庭经济韧性就提高0。4%,并且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普惠金融增强农户家庭经济韧性主要通过促进家庭资产积累和促进创业两条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普惠金融对男性户主、中青年家庭、较高人力资本、收入水平更低、位于中西部地区等特征的农户家庭经济韧性增强效果更好。

    普惠金融农户家庭经济韧性资产积累创业

    异质性政府补助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冯挺祝志勇
    14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增强企业韧性是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的实际表现,考察了政府补助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并着重探究危机前与危机期间发放的政府补助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政府补助能够增强企业韧性,且危机期间发放的政府补助的增强效果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政府补助是通过缓解企业资源约束、提振企业信心两个渠道增强企业韧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危机期间企业资源约束的加剧会提升企业对政府补助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政府补助对企业韧性的增强效果。研究有助于深化理解政府补助的异质性以及政府补助在危机情形下的作用,为完善政府补助政策、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政府补助企业韧性资源约束企业信心

    基于乡愁文化基因解码的乡村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李星明李笑玲时朋飞谭辉丽...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乡村居民视觉系统解析乡愁文化内涵,并探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是留住乡愁、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借鉴生物学基因遗传研究中的逆转录提取法,结合扎根理论提取出乡愁文化的八大基因,进一步运用共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乡愁文化基因的层级结构。研究发现:(1)乡愁文化基因包括家庭牵绊、乡村生活、自然景观、建筑风貌、劳作场景、文化记忆、地方节庆、传统技艺;(2)乡愁文化基因按照其重要程度呈现四大层级结构,结合功能属性将八大乡愁文化基因划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变异基因;(3)基于乡愁文化基因及其层次结构特征,最终提出四大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主体基因决定旅游发展主题、附着基因指导旅游景观设计、混合基因融入旅游文化空间建设、变异基因指导文创产品开发。

    乡愁文化文化基因文旅融合融合路径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内涵要义、多重逻辑与推进路径

    祁占勇吴仕韬
    165-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扎根中国实际、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合乎人民利益诉求的中国式教育发展新模式,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立足于中国国情,彰显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本色和中国特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在把握培育现代化工匠强才、聚焦职业教育科创属性、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要义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话语逻辑,以立德树人、共同富裕、科教兴国为价值引领,从铺设职业教育提质育人的超越之道、绘制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赋能蓝图、深化职业教育产教研相融的运行模式、建构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体系等方面着手,破解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根本问题和重大问题。

    职业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人才强国技术技能人才科教兴国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之维: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向

    林克松席小灵
    17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强国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使命,职业教育公平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内涵与内在逻辑,是职业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与理论监测点。公平视角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蕴含"以职业教育强国家之公平""以公平强国家之职业教育"以及"强国家职业教育之公平"的三重意蕴,以及职教体系、教育体系、中国社会、国际社会等四个维度的内部公平。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强国,要明确"一个不能少"的目标、保障"一种教育类型"的发展、提升"一技之长"的地位、把握"一种世界关系"的主动,切实增进职业教育在职教体系、教育体系、中国社会、国际社会的公平,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公平教育强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战略构想和实践路径

    王牧华方晨阳
    187-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蕴战略协同、资源整合与生态和谐之意。作为复杂系统工程,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保持战略先行,坚持系统观念,以生态位战略建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持联通意识,以生态链战略营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环境;坚持问题导向,以生态力战略塑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而在战略指导下,一方面聚焦实践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以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区域职普教育融通化和区域家校社育人协同化发展,优化区域教育实践结构;另一方面关注保障体系中的制约性因素,通过出台区域教育新政策、发展区域教育新评价和开展区域教育新治理,提升区域教育保障能力。由此,双向并行探索我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杨创
    20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速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达,是将中国教育智慧融入国际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提升教育研究自主性的时代使命与战略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有力支撑着话语的中国特色。但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体系及其研究还比较滞后,主动参与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和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受个体情感、学术竞争、学科竞争与强国政治需求的驱动,存在"经验注脚"的知识再生产模式、"以石攻石"的定量研究惯习、"结构异质"的学术与实践场域、"普适为王"的理论革新误区、"知识诅咒"的知识输出羁绊等困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策略包括:提升对中国差异性教育问题的认知;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与有序的入场策略;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链条;发展普适、准确与简洁的折中理论;展开与国际主流研究理论的对话。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话语体系自主性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图景

    陈时见袁利平
    21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大致经历了萌芽、探索、调整和深化等发展阶段,在演进逻辑上彰显出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选择、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需要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等特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砥砺生态文明教育新征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使命,赓续生态文明教育新篇章;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筑生态文明教育新格局;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发展方向,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新境界。并通过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加快生态文明教育数字建设、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全球治理等路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劳动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培养策略

    马君马俊琪
    224-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赋予生产力数字化的时代属性,数字劳动逐渐成为人类劳动的新形态,这也对人们数字技能的掌握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的培养,不仅是对这一劳动形态的积极回应,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抓手,更是对于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有重大意义。通过梳理国际上权威数字技能框架的发展脉络,结合文献分析和我国本土实际情况提出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框架,包括通用数字技能、专业数字技能、综合性软技能和绿色技能四个维度。基于此,建议职业院校从明确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推动专业与数字产业衔接、加快课程与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以及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推进学生数字技能培养。

    数字劳动数字技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技能开发

    明代疫病与防治

    刘静丽柏桦
    237-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地方志"祥异""灾祲""灾祥""灾异"等目记载来看,明代疫病频发。疫病大规模流行引起朝廷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局部传染也必然引起官府重视,尽可能地实行自救。因为疫病频发,以医治为重点救助制度逐渐完善。由于对疫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往往忽略预防,更由于官办医疗机构大多废弃,医疗技术的落后,民间巫觋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再加上朝廷疫病祈禳制度,地方官府与民间大规模驱疫活动频繁,使疫病防治难见成效。朝廷与官府虽然重视民间力量的参与,对乐善好施者予以旌表,但也难免摊派,更由于缺少医药知识,民间力量难以发挥作用。明代疫病防治制度化过程漫长,其利弊得失值得研究与总结。

    明代疫病防治申报灾伤惠民药局祈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