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曲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

傅谨

季刊

1002-8927

010-63351659

100073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戏曲艺术/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展方向,全面展示学院的各项科研成果,既能使外界更了解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也能为致力于戏曲研究的同仁们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料来源,并保持它的学科性和通俗性和趣味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必要的"试错"和"渐进"的创造——秧歌剧《兄妹开荒》再研究

    胡一峰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秧歌剧《兄妹开荒》是诞生即经典的作品.结合此前问世的《拥军花鼓》和《十二把镰刀》来看,《兄妹开荒》既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产物,也是文艺工作者长期探索的结果.这一探索过程贯穿着革命新内容和民间旧形式之间的矛盾,显示出中国文艺现代转型的逻辑进路.文艺工作者反复"试错",以一部部作品累积起"渐进"的创造,不断回应着新内容对新形式的吁求,把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和政策在创作实践中转化为艺术新形式的创造,在发挥文艺的社会动员组织功能的同时收获了铭刻史册的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新篇章,回顾文艺史上这段历程,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启迪.

    《兄妹开荒》《拥军花鼓》《十二把镰刀》延安文艺座谈会秧歌剧

    当代京剧演剧"三并举"舞台样式探索——以"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戴谨忆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参演的21台大戏,充分体现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的政策,革命题材、现实题材等现代戏剧目在叙事层面力求突破,并在类型格局、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方面显示出青春活力;京剧借力经典文学和IP改编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作品既贯穿历史又贴近生活,体现着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与审美探源;传统京剧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水平的程式功法继承让人再次感受到了京剧人的情怀与担当.

    当代京剧三并举文学改编科技赋能文旅融合

    元杂剧"北曲复套"考论

    张明明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所认为的元杂剧之"依宫定套",即一折内不换宫调,亦不换套数,故学界对"北曲复套"现象鲜有论及."依宫定套"从属于"依腔定套"的音乐学规律,徐渭《南词叙录》所言"声相邻"是单套内部依腔定套的依据,而"声不邻"则是单套组成复套的必要条件.元剧《庄周梦》楔子以及《望江亭》等剧目的正折中都曾经出现过复套,孙楷第先生所言的元剧"剧末楔子"现象,实际上也与末折构成复套关系.隋树森、王季烈、徐沁君先生等在辑录元剧的过程中往往对其做删除处理,颇能反映时人对北曲中复套形态的模糊、两难态度.南北曲套数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运用并非一成不变,南、北之间相互借鉴、杂糅的情况亦非骤然出现."北曲复套"概念的提出具有曲律学上的合理性,可为元杂剧、乃至明清杂剧套数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元杂剧北曲套数曲律楔子

    元杂剧中斡脱银作用考

    徐芳芳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斡脱银,即今高利贷,在元代因受到剧作家的广泛关注而成为元杂剧中的典型素材.从历史和经济的视角来看,斡脱银在小农经济与民众生活中起到过一定的缓冲作用.在元杂剧作品中,高利贷一方面给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但也往往让濒临绝境的贫窘者得到暂时的救助.在关汉卿著名悲剧《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既是高利贷的受害者、牺牲品,也是其命运发生逆转的关榫,其父窦天章和其他杂剧中的李府尹、张天觉等落难书生,都曾在危机时刻十分无奈地靠借贷存活,并由此带来人生的转机.因此,元杂剧涉贷题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需要重新审视.

    元杂剧斡脱权宜之计救赎戕害

    金代民间散乐演出的"杂进"和"更互"—山西昔阳澳垴山墓《散乐图》考论

    畅海桦公冉然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昔阳澳垴山金墓《散乐图》共绘六人,分别是"舞旋色""参军色""大鼓色""笛色"和两名"筚篥色",壁画截选舞旋色表演、参军色指挥、其他乐器伴奏的片段,伴奏乐器都属当时宫廷散乐的常用乐器,参军色手持的"竹竿拂子"是宋辽金时期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例"竹竿子"图像,整幅画面是金代民间散乐的演出场景,其中"杂剧色"和"筚篥色"相互串演,展现出"俳优、歌舞杂进"的散乐形态,说明存在"更互杂剧舞旋"的表演方式,演出内容不仅有杂剧,还有杂扮.《散乐图》反映了金代中晚期散乐和杂剧的融合情况.

    澳垴山墓开芳宴散乐《散乐图》竹竿子

    车王府曲本中赵匡胤故事戏考述

    孟令阳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自宋代起就广为流传,形成了独特的帝王题材.随着清代花部戏曲的兴起,赵匡胤故事戏得到了进一步丰富.考察车王府曲本中的赵匡胤故事戏可以发现,这些曲本的故事来源一是取材于史书,但已经与历史相去甚远;二是根据传统戏曲改编,改编后的曲本情节简化、情感表达更为直接;三是根据长篇小说改编,民间曲本热衷于选取那些冲突集中,有武打场面的故事.在车王府曲本中,赵匡胤形象产生了颠覆,从儒行翩翩的帝王演变为杀人亡命之徒,甚至是昏庸的帝王形象,反映出清代后期民间视角下的帝王书写现象.

    赵匡胤故事戏车王府曲本故事来源民间视角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辨

    钟钰婷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佚的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是已知最早的南曲谱,明嘉靖蒋孝《旧编南九宫谱》中两个目录《旧编南九宫目录》《十三调南曲音节谱》存有其目,民国董康《读曲丛刊》曾有翻刻.今据《藏园群书经眼录》可知清初何焯曾得到二者的明写本,后被焚毁,道光鲁燮光有壶隐居本据何本抄录.通过比较蒋谱、壶隐居本和董康本目录,考得壶隐居本是董康本的底本,且较蒋谱更接近陈、白二氏谱原貌.二谱的编纂时间存在争议,其考订关涉到理解南北曲宫调体系的关系及南曲发展史等问题.今考得《十三调谱》编定于元末明初,《九宫谱》编定于明正德末嘉靖初,二谱为后世南曲谱的建构提供了范本.

    南九宫十三调蒋孝陈氏白氏

    南曲曲牌"体式"刍议——以"南曲九宫谱"为例

    王志毅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曲九宫谱"乃南曲曲牌的主要载体,曲谱中的曲牌格律与体式是曲牌创作的主要依据.南曲曲牌体式众多,一支曲牌不仅有多种正体,而且有不同的变体.正因曲牌体式多样,其名称标示也有多种.但凡第一支曲牌皆题注曲牌名,又称作"始调",之后的同名曲牌称"前腔""前腔换头""又一体"或"第二格""第三格"等.有时相同词文的曲牌,因收编者的曲体观念不同,其体式名称也不一样.曲牌的体式代表着该曲牌的曲体格律样式,不同的体式名称有不同的格律指义,了解不同体式的名称及其指义,可辨别曲牌之正体与变体.规范与了解曲牌的格律及其体式,便于曲牌体艺术的创作并促进其发展.

    曲牌曲体九宫谱

    从禁演到改良:民国报刊所见扬州戏史料探究

    吴春彦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州戏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从乡土至都市的观演场域变迁,不断调适以寻求适切的生长路径.民国报刊文献清晰记载了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扬州戏被禁演的诸多史实,其中尤以民国二十六年(1937)五月南京"六十年禁演"事件影响最大.扬州戏反复被禁演,与民国报刊所构建的扬州戏淫秽低俗、诱骗妇女、有碍治安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开始,探究扬州戏改良路径的文献开始频繁出现在报刊中.民国扬州戏改良不只局限于内向的互渗融合、向其他地方剧种的单向学习,亦不乏艺术形式、剧本编创的自主探索与完善.从早期对于禁演的推波助澜到后期的改良探索,民国报刊在不断质疑中走向对于地方戏价值的认同.

    民国报刊扬州戏禁演改良路径

    《戏考》述考者"吴下健儿"与"王大错"考

    贾战伟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考》述考者之一"吴下健儿"原名顾乾元,系上海龙门师范学校1905年简易科理科学生,毕业后入职上海时化小学,其真正职业并非记者而是教师.述考者之二王大错,原名王鼎,大错这一别署并非自1915年开始使用,而是1900年之前就已使用,王大错还有"王铸九""王非王"等别名.《戏考》两位述考者因所受教育、人生经历不同,吴下健儿所作述考文章,更像是剧本导读,而传统文人的典型代表王大错在作戏评时,真正做到了"述""考"结合,代表了民国时期一种重要的剧评写法.

    《戏考》吴下健儿王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