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月刊

1004-4434

xslt@163.net

0771-5860201;5859278;5854760

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竹路5号

学术论坛/Journal Academic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刊物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寺思想性、学术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追踪学术前沿,倡导理论创新,关注社会动向,弘扬时代精神,努力为社会主议“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托育服务的社区化转向:逻辑与路径

    刘中一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照顾四边形"理论分析框架,托育服务发展需要向重视社区托育地位和作用的方向转向。托育服务社区化呈现去机构化、非正式化、共享化和地方化等特征。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探索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托育社区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到思想认识落后、行政体系牵制、运作机制制约、实践经验欠缺以及场地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托育服务社区化还面临一系列问题。为此,要转变政府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推进不同供给类型托育服务的协同发展,建立完善的社区托育需求表达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共担、共治和共建社区托育。

    托育服务社区托育嵌入式托育社区化"照顾四边形"理论

    中国家庭政策建构:理论逻辑、现实需求与优化策略

    张浩淼谭洪
    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政策的建构是现代化转型所需作出的时代性选择,对福利供给的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发挥、宏观人口结构的调适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政策的建构难以一蹴而就,需根植于对既有家庭相关政策的深度整合、问题解决方案的持续优化以及需求形势的科学把握。因为"家庭化"与"去家庭化"的多维博弈,中国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整体性家庭政策,仅形成了依托于生育政策、儿童照料保护政策、妇女权益保障政策、老年人权益保障政策以及针对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政策为代表的广义家庭政策,其实质是家庭相关政策的多重叠加,存在附属性、碎片化和补缺性等结构性问题,因其无力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加剧、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家庭规模结构变迁等现实形势所产生的新需求,形成了政策供需失衡的局面。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抓住家庭政策内容、机制、要素等关键领域,通过健全覆盖家庭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体系、重点强化家庭政策常态化运行机制与全面激活家庭政策运行要素等优化策略,逐步建构严格意义上的整体性家庭政策。

    少子老龄化人口均衡家庭政策家庭功能高质量发展

    "镜像反射"与"光照辐射"——马克思实践阐释学对中国经典阐释传统现代转型的意义

    李昕桐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实践阐释学思想对中国经典阐释传统的现代转型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它"镜像反射"出中国经典阐释传统的践行性、生命性和政治性特质。中国经典阐释者解经均从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出发,身体力行,经世致用,并将经典作为生命意义的依托,实现了知识与德行的统一。另一方面,马克思实践阐释学还因其独特的阐释方法,"光照辐射"了中国经典阐释传统。马克思的实践阐释方法提供了一种从现在问题回溯过去,从"先兆"中展望未来,再从可能的未来重新面对现实问题的充分且总体的阐释视域。它使中国经典阐释传统在原有的训诂阐释和义理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推进,即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重塑的时代问题,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回溯式阐释,使其充分发挥实践智慧,进而使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阐释学成为可能。

    马克思的"实践"阐释学中国经典阐释传统马克思的实践阐释方法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建构:对象、路径与价值

    毛安翼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并非对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并非实践释义学,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文本载体、以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中心任务的学问。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有三条路径:一是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解释学思想,并加以转化和系统化;二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去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以及中国的实践,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具体实际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应用现象进行反思;三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符合马克思学说思想内核的解释学思想转化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思想资源。相比技艺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在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哲学层面颇有贡献,理应用以构建具有普遍性的中国经典解释学。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建构路径建构价值中国经典解释学

    法典化时代的刑事立法理念、模式选择与发展方向

    陈洪兵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守传统观点,反对增设新罪和轻罪的消极刑法观的刑事立法理念不具有科学合理性。折中刑法观的刑事立法理念不过是消极刑法观的另一种表述,也不完全可取。根据已经变化的社会现实,适时增设新罪和轻罪的积极刑法观的刑事立法理念较具合理性。我国现行刑法本来就是实质意义上的刑法典,不存在所谓法典化、再法典化、解法典化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是继续沿用现在的统一刑法典立法模式,还是跟其他国家一样采用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规定有构成要件与法定刑的附属刑法在内的多元立法模式。为了既保持刑法典的稳定性,又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我国应改采多元立法模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宜粗不宜细"的刑法分则研究现状、原有统一刑法典模式不会被轻易改变、采用原有方式修订统一刑法典的状态亦不会被轻易改变等现实情况,将来无论小修还是大修刑法典,都应坚持类型性、有效性、目的性、明确性、比例性、平等性、互动性和国际性的修订规则,这亦是未来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

    法典化刑法观刑事立法理念立法模式

    解法典时代的立法模式变革与反思

    夏伟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囿于立法观念与方法误区,我国正在进行的解法典虽然带来了立法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却未能促进法治效能的根本提升,反而造成了法体系的肥大化、法规范的竞合化与法教义的稀薄化,引发整体法秩序的解体危机。为最大化发挥特别法的规范效用与创造潜能,当下的解法典化立法应跳出以法律部门为界限的诸法分立模式,转向以规范领域为中心的诸法融合模式,这种模式不是中国古代"刑主民次"法制模式的翻版,而是适应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民行刑一体化"新模式。以解法典为契机,立法者的价值立场应从"增量立法"走向"增质立法",在反思积极立法观的基础上,重新回归审慎立法观,以此重整碎片化的法秩序,有效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解法典立法模式诸法融合法秩序统一

    地方立法程序优化问题研究

    宋才发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立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立法程序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立法构成地方立法程序的合理性指导,民主立法构成地方立法程序的正当性来源,依法立法构成地方立法程序的合法性要求。地方立法程序一般由地方立法的一般程序、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程序、区域协同立法的程序和"快速立法"的程序等构成。地方立法程序优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地方立法,以行政问责方式纠错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的地方性法规等。实现地方立法程序优化可以通过地方基层立法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地方行政规范的现代化,加强地方立法协商吸纳民意民智和加强党对地方立法的全方位领导等途径,深入推进地方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

    地方立法法定权限法定程序程序优化变通立法立法协商

    通过立法推进德治:强制抑或自律——以地方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为例

    郭忠
    8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明急剧变迁时期,道德规范也不得不随之而发生急剧变化。在社会生活变迁之际,由于文化的惯性和保守性带来的"文化滞后"现象,有必要由政府推进道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生活转变为城市生活,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一些旧习俗旧道德不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而新的习俗和道德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种变化中,传统德治的调控效果在减弱,道德领域的运动式治理开始兴起。由于运动式治理的可持续性和规范性较弱,通过立法推进德治在道德指引、长效机制、外在约束、引导道德发展等方面显现出诸多治理优势。不过,通过立法强行推进道德建设,既存在不能增进道德意识和培育非规范性道德等局限,又存在立法上强制界限不明、多元道德观念引发冲突、法律实施的成本制约等难题。在推进强制道德建设存在局限和难题但又不能放任不管时,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第三条发展道路,即通过以教育为主的温和立法来促进德治,其表现形式是指明目标,铺设道路,政府推动,方式灵活。"文明行为促进法"的定位应当超越强制和自律的两难境地,通过淡化强制、加强治理,以教育为导向、以实现自律为目的来促进社会文明行为的发生。

    德治立法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精神文明

    粮食产能提升的内涵要义、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钟钰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产能是粮食产量实现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科学提升粮食产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前提。文章构建了包含经营体系完善、耕地地力改善、科技装备完备、基础设施完好以及政策体系连续的粮食产能提升研究框架,利用新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理论,围绕"人—地—技—基—利",剖析了粮食产能提升的理论逻辑;通过不断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总结了粮食产能提升从最初提升耕地基础肥力到单个要素投入发力,再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多要素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从农业社会化服务、耕地轮作、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方面,分析了粮食产能提升的实践逻辑。粮食产能提升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面临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充分、资源约束趋紧、部分科技装备薄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方式有待优化等问题,需加快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落地。为此,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推进新型主体培育、资源要素融合、提高科技装备性能、推进基础设施管护和长效政策支持,以增强粮食产能提升带动力、聚合力、核心力、生命力和吸引力。

    粮食产能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总体国家安全观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粮食生产效能的机理与路径

    何志婵陈新建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谁来种粮、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不断加快的农村人口老龄化,使粮食生产面临劳动力不足和效能提升乏力的现实困境,但同时也给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了巨大市场需求。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生产效能提升的逻辑机理在于社会化服务对老龄化劳动的要素替代以及对土地、科技、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分工深化、促进农地集聚和产业协同融合,从而提升粮食生产的效率效益。但是,在提升粮食生产效能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仍然面临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服务的供需衔接不畅、成本收益率低、资金和人才缺乏、农户对土地仍存养老依赖等现实短板。为此,应强化粮食生产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促进粮食生产服务供需两端的有效衔接、推进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探索粮食生产与农村养老融合的功能属性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从现实国情农情出发补齐服务短板,打造粮食生产的社会服务生产力,进而持续提升粮食生产效能。

    老龄化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效能提升服务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