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展新质生产力: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

    陈强远李慧榕宋鹭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创新型企业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力军.创新型企业如何顺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是其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挑战.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基于企业存活或退出的新视角,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风险投资不仅显著降低了企业退出概率,在长期内还提升了创新型企业的市场估值,增加了其成为"独角兽"的概率;(2)风险投资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扩大了企业规模;(3)风险投资对高风险行业、早期融资轮次中的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扶持效果更为明显.因此,风险投资是创新型企业成长的重要力量,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应进一步从"募、投、管、退"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

    创新型企业企业成长风险投资企业退出耐心资本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逻辑

    傅元海孔静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和国际自主品牌缺失导致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动力不足.在叠加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与产业革命加速全球价值链重构,致使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新发展格局下,高水平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国际化、国际自主品牌创建与数字化转型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新动力.进一步地,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促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鉴于此,建设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国内技术标准国际化,培育制造业国际自主品牌,促进数字技术自立自强,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重点方向.

    新发展格局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GVC

    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费与中小企业经营绩效——基于新三板挂牌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周庭芳王耀中熊智桥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被传统金融服务体系排斥在外的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强调的是小额、便捷、低成本,其贷款额度一般较小,较大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与数字普惠金融并不相关,也即数字普惠金融并不能如已有文献所证明的那样直接通过融资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经营绩效.基于此,本文建立"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新理论框架,延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新三板挂牌企业数据,重新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正向影响,但不是通过直接的融资机制,而是通过增加居民消费的机制,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中小企业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东部地区和非国有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

    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

    AI面试、应聘者感知尊重与企业评价——基于信号理论的实证研究

    潘殉李振王红丽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AI面试被视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展现科技新面孔的有力工具.然而,在现实中,AI面试很可能并未达到企业预期的积极效果.为了探究AI技术在面试情境中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面试方式:AI vs.真人)×2(面试反馈:有vs.无)的组间情景实验,招募341位被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AI面试被应聘者解读为企业不重视应聘者的消极信号.相较于真人面试,AI面试负向影响应聘者的感知尊重,从而降低应聘者对企业的评价.此外,企业提供面试反馈,向应聘者释放尊重信号,可缓解AI面试对应聘者感知尊重以及企业评价的负面影响.

    AI面试信号理论感知尊重反馈企业评价

    青岛沿海地区建筑沙石采用、利益纷争与调处(1929-1937)

    王日根董书凯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建材技术更新、经济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近代青岛沿海产沙地区建筑沙石采用热潮渐兴,现代化的城市空间景观亦为之一变.鉴于采沙活动失序给各项市政建设与管理造成的阻碍,1929-1937年间,青岛当局通过一系列举措对民间过热的采沙活动加以管束,力图构建起规制严明的采沙秩序.然而官方统一且刚性的采沙制度安排忽视了海岸沙体对于沿海百姓家园安全的"专有"意义及其利益关切,导致民众围绕"采与护"及收益分配问题爆发冲突.从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稳定角度计,当局积极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化解了不少争端,既有的制度刚性也在不断被调适而更接地气.青岛地区围绕采用沙石纠纷及其解决历程,承载着沿海百姓资源取用与利益纠葛的特殊记忆,反映出沿海地域资源采用秩序与利益分配格局生成的内在逻辑.

    近代青岛沙石开采资源纷争纠纷调处

    位兼将相:唐代使相权力考述

    罗亮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中后期出现了同时身兼节度使与宰相头衔的群体,被称之为使相.关于使相的性质,传统看法往往将其视作虚衔,未能充分认识到其政治意义与实际权力.实际上,使相不仅在入朝时可以参与到敕牒等行政公文的运作之中,在地方上也可以干预国之大事及邻道事务,其权力远超一般节度使,出镇为使、入朝为相才是使相的权力本质.使相的出现不仅使朝廷多了一种拉拢安抚强藩的手段,也将部分节帅重臣纳入到国是大政的决策之中,在唐代官制史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使相政治权力敕牒

    论史学在中世纪盛期拉丁西方知识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程利伟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学术界在论及史学在中世纪西欧知识分类体系中的地位时,往往会强调中世纪初期所形成的一种观点,即"史学从属于语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人们对中世纪西欧史学之地位的认识.事实上,随着中世纪盛期古典文化的复兴以及外来文化的传入,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解构,从而使有关史学之地位的见解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史学由此不再仅仅被视为从属于语法,更多时候还被看作是一个附属于修辞学或诗学的门类,或者单独被作为附属艺学的一个门类.这不仅反映了古典文化复兴所带来的"史学从属于修辞学"这一传统观点的复活,而且也反映了该时期西欧学者对阿拉伯人知识分类体系之观点的吸收与利用.

    史学语法学修辞学诗学知识分类

    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的精神向度

    蒋述卓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在精神向度上有四个特质:一是个体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融合;二是创新的精神指向和向经典学习、创造文学精品的经典意识;三是在创作题材、内容乃至思想倾向上的民本倾向和读者视野;四是追求尽善尽美和艺道合一.借由这四个特质能够深度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精神向度,在古今演变、古今打通的文化基础上,实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精神向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和文化动力,为造就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文学及其理论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精神向度继承创新

    何谓"哀"的戏剧——悲剧概念东渐之初的跨文化理解

    斯维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从学理上讲悲剧概念排斥释义尤其是跨文化理解,然而在其东渐之初,芝兰堂学者创造性地把它理解为"哀"的戏剧,激活了东西方文化关键词"哀"与"悲剧"的美学联系.他们当初使用的"哀",不限于表达不幸、悲惨以及由此引起的怜悯之情,而更蕴含欢喜、高兴乃至勇壮的积极价值,由此实现对悲剧概念兼具积极和消极意味的跨文化理解.这种理解契合悲剧概念的核心问题,即不幸的苦难如何最终达到幸福的快感,而悲剧的根本目的正是如此.虽然悲剧概念在幕末语境下转向片面强调消极意味,但是其中企图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立场却一脉相承.因此,立足悲剧概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时,需要保持理论的警觉,对悲剧概念进行批判性和历史性考察.

    悲剧概念史理论旅行跨语际实践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诗意嬗变及其审美文化意义

    戴一菲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世文学文本对柳宗元《江雪》诗意再建构,从追问钓雪人身份、纳入雪景书写、对渔翁身份的复归以及改变情感倾向等多维度展开.此源于文本内较强的叙事特征,特别是对人物、场景等核心要素的关注.同时,文本外部士大夫、民间与官方等不同文化圈层话语与文本内叙事要素,如深层叙事结构、情节奇崛等特点形成合力,使得后世阐释呈现由文人审美雅趣向民间俗文化尚奇取向转变,并为庙堂正统意识接受的雅俗并行、强弱势文化互渗的格局.

    《江雪》诗意嬗变审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