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协力应对:基层运动式治理的生成逻辑

    谭海波赵金旭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为何运动式治理屡见不鲜?既有解释着眼于宏观层面国家"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治理行为,对于微观层面基层政府自发的运动式治理行为,缺乏适切性."抗解问题—资源互依—协力应对"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可提供运动式治理的新解释:在法治化和科层理性化进程中,基层政府部门不断明晰的职责加重了行政资源的短缺和分割,迫使各部门自发联合起来,用"协力应对"的方式整合资源解决社会治理中的抗解问题."协力应对"呈现集中资源以塑造行政权威、数字留痕以疏解问责压力、周期性循环以平衡部门利益的运作特征.这为分析基层运动式治理现象提供了 一个微观机制层面的新视角,有助于推动政府行为研究领域的知识增长.

    运动式治理资源互依协力应对抗解问题

    税收素养在税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机制

    崔军刘冠宏
    82-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税收治理现代化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框架下以较低的社会成本与较高的协同效率完成征税工作的过程,需要纳税人形成良好的税收素养.税收素养包括税收知识、纳税意识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税收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增进纳税人对税收事务的认识以降低行政负担,提升政民协同效率;树立正确的纳税利害观以保障税收遵从,提升征税效率;明确纳税权责以促成政民合作生产,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为实现税收素养提升,我国应建立健全税收素养知识和能力教育体系,形成税收素养意识形态引导体系,并在税收互动中培养税收素养.

    税收素养税收治理现代化税收共治税收遵从

    以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沈坤荣程果赵倩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新"强调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质"则强调新质量、新质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助力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动选择,又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中之重,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有助于发展"三新"经济,打造新增长引擎;有助于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扩大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在于,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实现生产力跃迁.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为了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基础研究,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发展新型人力资本,强化高水平人才支撑;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于企业异地并购视角

    邵宇佳郭悦苏剑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畅通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的重点方向.企业异地并购是资本要素跨区域流动的一种表现,本文基于企业异地并购的资本流动视角探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并采用2013-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异地并购,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国有企业中较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增强企业信息优势、扩大人口流动、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来促进企业异地并购,而政治关联对数字经济促进企业异地并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这为推动资本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数字经济异地并购全国统一大市场资本要素市场分割

    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于蓉蓉曹斌王怡雯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的特点和建设运营经验进行细致研究发现,日本政府从完善体制机制和运营制度两个方面着力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加强立法保障政策目标长期稳定,从财政、金融等方面提供全面扶持,以农为本发挥农民主人翁精神,构建三级互补运营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在运营制度建设方面,日本政府提供多样化金融商品,加强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相互配合,以及向小农户提供综合服务.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的乡村振兴.中国应从乡村振兴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理顺各类金融体系的发展关系,积极培育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发展壮大并严格规范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日本合作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中日满蒙条约中的土地商租及其相关问题

    高强
    11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5年,日本在"二十一条"要求中提出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应享有"优越地位",经中日交涉而形成的民四中日满蒙条约中有土地商租及其相关问题之规定.条约签订之后,日本企图扩大享有相关权益之地域范围,并竭力使条约规定转化为现实权益,成为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土地实质占有的典型表现.但是,日本显然低估了中国的抗争意志与反制能力,由于日本要求享有的土地商租及其相关权益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因而遭到我国的有力抵制,导致日本的侵略阴谋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

    中日满蒙条约土地商租内地杂居合办农业

    历代贡荔新论

    齐文娥周松芳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荔枝进贡始于汉,迄于清,在各主要朝代绵延不绝.然今人所论,集矢于唐,争议于贡由巴蜀还是岭南.其实放宽视界,发掘新材料,则争议自息.汉初开始由岭南进贡干荔,至清犹存,后加入闽地;汉和帝开始由岭南进贡鲜荔,也绵延至清,后加入闽地,唯在清代则有盆栽鲜荔枝与蜜渍荔枝之别.贡荔自嘉庆渐减,至道光九年下旨停供盆栽鲜荔,唯余少量蜜渍荔枝以备祭礼等需要,沿续千余年的贡荔史渐告终结.与官方贡荔并行的,则是贾人市荔,即贾人由产地采购运自北方都市销售.资料表明唐采购自蜀,宋则自闽;鸦片战争后,蒸汽动力船引入中国,则粤闽之鲜荔得以大行于都市.利用新发掘的史料系统梳理贡荔的历史及其变迁,对农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贡荔粤闽巴蜀干果鲜实

    从对杨月楼案的报道看《申报》创刊初期的探索与成长

    高新雅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申报》作为中国本土创办较早的中文报纸,是在西学东渐影响下出现并植根于中国社会的产物,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西方近代办报理念的双重影响.从《申报》对杨月楼案的报道可以看出,创刊初期的《申报》在价值判断和语言文体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同时也受到西方思想和办报理念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了一些"近代报刊"元素.《申报》借助杨月楼案件,在为读者提供即时新闻的基础上,引导读者参与到对案件的讨论之中,将自己塑造为客观中立的公共平台,并努力建构这一公共平台的合法性与必要性,这实际上是《申报》作为一份近代报纸,对于如何办报、如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问题的思考.

    《申报》杨月楼案即时新闻公共领域

    浪漫主义的"中国事件":梁启超与"理想派"

    朱军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1902年梁启超引入"理想派"概念并非现代浪漫主义的开端,但是比照西方早期浪漫派理论及其实践,结合"理想小说"的细读可见,在哲学理念、内在精神与文学表现上中西存在诸多契合.他们同样作为"政治浪漫派",遵从类似的保守意识形态和革命原则,使"人类"与"历史"扮演了浪漫派的两大造物主,其主体的生成往往借助内心的力量并勇于承担世界创造者的角色,展开为一场民族重生的复兴运动.作为浪漫主义的"中国事件","理想派"试图使小说家充当时代的立法者,在立国政治的革命与更化中实现道德主体的重建,进而重塑宇宙力量与人生精神,这理应构成中国本土浪漫话语和现代作家"浪漫一代"的重要精神源流.

    "理想派"政治浪漫派革命与保守历史与新民人生论

    "军国民"与"爱美"——梁启超审美启蒙话语的一体二面

    冯庆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差异,是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史中的典型问题.在清末语境下,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体现为"军国民".在"军国民"动机之下提出的小说群治论,旨在塑造激进的民众政治性情.进入民国后,梁启超提出基于共通情感论的审美启蒙观,对传统文艺现象进行重新阐释,试图塑造"爱美"的现代公民人格.梁启超的问题意识转换,体现出近现代中国由"尚武"到"尚文"的观念转变.梁启超前后有别的两种审美启蒙话语实则是一体两面,都体现着他一以贯之的改造国民性、重建中华民族文明意识的知识人抱负.

    梁启超审美启蒙军国民爱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