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目标—工具"视角下智慧城市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优化——基于政策文本内容的分析

    康伟余家正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城市建设是典型的"强政策驱动"领域,政策优化的关键在于考虑演化逻辑下工具与目标的适配性.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目标—工具"匹配分析框架,对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政策进行分析,探讨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优化问题,重点关注政策工具和目标的动态匹配程度.研究发现:我国智慧城市政策经历了实践探索期、战略发展期和全面提升期三个阶段;总体上,政策工具分布不均、结构失衡,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兼顾了环境型政策工具,而需求型政策工具明显不足;政策目标的多重性和内在不一致性影响了政策工具的选择,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目标—工具"匹配错位的情况.对此,智慧城市政策工具的选择可以从结构均衡、"目标—工具"匹配度与工具创新等方面进行优化,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动态调整,选择面向全目标维度的政策工具组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智慧城市政策体系.

    智慧城市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内容分析

    从"情景"到"脱域":数字时代的福利身份与社会权利探讨——基于C市"救助通"的案例研究

    杨立雄刘曦言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C市社会救助领域数字化应用"救助通"为研究案例,分析数字技术的应用给福利身份建构范式和公民社会权利带来的影响,发现"救助通"的开发和应用解构了传统"情景化"的福利治理范式,建构了"脱域化"的福利身份范式,对工业时代的社会权利造成冲击,数字社会权利逐渐显现.但在推进福利领域的数字化治理过程中,工业时代的社会权利与数字社会权利存在冲突与张力,对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权利的实现造成阻碍.为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平衡"情景"与"脱域"、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优化数字化治理模式下的国家与个人契约关系,保障困难群体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

    数字治理情景化脱域化数字社会权利

    文旅融合评测:文化氛围的视角与方法

    张朝枝王楚涵徐鼎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究竟如何评测文旅融合的"深度"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文化氛围概念的提出为评测文旅融合深度提供了需求端的理论可行性,但如何将该概念进一步操作化有待探索.本文从文化可参观性生产、文化叙事、文化身份认同等理论角度阐释了以文化氛围测量文旅融合深度的理论原理和框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文化氛围测量文旅融合的三个维度及其指标体系,即身体体验(感官体验、躯体体验、身体参与)、情感体验(情感触发、共情移入、情感延伸)、精神体验(地方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

    文化氛围文旅融合理论基础测量维度指标体系

    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与企业过度投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重视角

    雷玲周泽将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增长目标调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为了明晰经济增长目标调整的资源配置过程,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系统考察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能够缓解企业过度投资,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对企业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与政府关系较为密切以及对市场环境变化更加敏感的企业中,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3)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干预强化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对企业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而官员考核体系转变则削弱了上述负向关系.(4)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抑制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企业研发投资.

    经济增长目标目标调整企业过度投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政府的反思与调整理台政策

    李细珠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加剧了中国东南海疆的边疆危机.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内部发起一场海防大讨论,参与讨论的大臣尤其是东南沿海各省督抚深刻体认了日本与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及东南海疆危机的严重性,在明确宣示台湾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主权与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台湾作为东南海疆战略要地的认识.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政府调整理台政策的重点是:改福建军政大员轮值巡台为福建巡抚巡台,调整行政建置与台湾建省,改革班兵与海防近代化,废除封禁政策与开山抚"番".这些政策的调整,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对台湾治理与开发的进程.

    牡丹社事件海防大讨论理台政策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侵华日军在华北的政策调整及其暴行

    刘峰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洋战场和我国华北敌后战场的联动关系、日方扫荡与中方反扫荡的互动关系,是学界有待进一步深挖的重要课题.通过考证日方的各类侵略计划、比照中日双方的战史资料可以看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华北日军曾根据局势的变化对其侵略政策进行过两个阶段的调整,此种调整非但没有收缩战线或采取守势,反而进一步加紧了对根据地的扫荡.同时,为充实其重要物资和战略资源以推动东南亚及太平洋方面的侵略,日军行动还进一步体现出了浓烈的掠夺性质.1942年上半年,日军先后对山西、河北的根据地发动扫荡,其间隐匿包围、掠夺摧毁,"三光政策"骤然升级.对此,中方军民立刻作出反应,采取高度重视、觅机反制、发动群众、发展民兵等相应对策,不仅成功完成了反扫荡任务,亦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敌后华北日军太平洋战争

    忠孝成仙:清初遗民的生死困境与突围——以上元遗民黄周星为中心的考察

    赵家炜
    13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多数遗民传记中,上元黄周星于康熙十九年端午法屈原而自沉,是清初殉节遗民的典型代表.以死求仙是他决意自尽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他晚年所历"龙沙地仙"一乩,甚至直接决定了他的赴死年份.尽管黄周星已视死亡如仙之解蜕,却仍留有《绝命诗》二首以表殉国之意,这一方面源于他遗民生活中的道德审视压力,另一方面在于他仍以儒者自视,且不以此身份与成仙之志相悖.这种仙儒融合的生死观念,既承袭自晚明以儒谈玄的士人风气,也是在儒家利济难以兑现的尴尬处境下,遗民得以仙道纾困的思想基础.因此,黄周星之死作为一起典型的遗民自杀事件,所呈现的不止个人追仙之好,更是清初遗民在生死困境中的挣扎与突围,是理解遗民群体交往仙佛表征下精神诉求的极佳范本.

    黄周星遗民之死士人扶乩龙沙谶人天乐

    中国恩德文化: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

    杨春时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以恩德为基本构成,以恩爱为核心价值,是为恩德文化.恩德文化是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它以施恩—报恩作为人际关系法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礼物文化的赠予性,同时也带有某种控制性,包括不平等性和差等性.恩德文化的控制性源于施恩—报恩责任与社会身份结合,由此形成一种身份伦理,此即儒家以仁爱为基础建构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体系.恩德文化作为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其差等性限制了礼物交换的普遍性,其世俗性限制了礼物交换的神圣性,施恩—报恩成为一种功利行为,恩德文化存在情与理、义与利的矛盾,其权力支配也导致礼物交换的虚假性,因此不是真正的礼物文化.

    恩德文化礼物文化变异形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要义

    赵炎秋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民族、社会、文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对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要义,在于处理好以下六个问题:一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现实基础与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基本面向;三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主要问题域;四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内生结构;五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话语体系;六是建构世界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派.其中,立足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现实,建构以汉语写作为基础的富有汉语特征的新形态诗学,对于新时代文学理论建构具有独特意义.它要求新时代文学理论构建不能停留于"民族形式"层面,而要追求内容与精神的民族化,同时要回归语言本体,丰富语言实践,在全球文论语境进一步趋同的境况下,破除身份自我设限,提升理论创化能力,提倡"事件化"话语建构策略,培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理论生长点,使中国文论具有更普遍的阐释效力.只有注意并妥善解决了以上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汉语诗学中国学派

    犀利与独异:在旧观念的重围中——易卜生及其写实戏剧的遭遇

    周安华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写实戏剧以强烈的反抗精神直面资本社会,以娴熟的艺术技巧揭示社会真相,深刻影响了整个近代世界剧坛的走向.然而,当写实戏剧刚刚问世,并开始在英国、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上演时,无论是易卜生还是萧伯纳,都受到了欧洲中上层社会极其猛烈的攻击,许多人视《玩偶之家》等作品如洪水猛兽.《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公然离家出走,而《群鬼》竟然将梅毒、遗传导致的麻痹症安排在一个体面的家庭里,激起右派和自由主义报刊大肆批评和漫骂,甚至为易卜生"有效平息了一切反对声"的无敌斗士——英国文学家亨利·詹姆斯,也说易卜生"重复表面的丑恶"和"乏味的异想天开".批评者以"内行"姿态,指责社会写实剧"不像戏",没有戏剧"味道",实际上是愤怒于写实戏剧震撼性的思想和艺术以及鲜明的叛逆性.这也恰恰说明,易卜生和写实戏剧在理念上独步于历史,创作哲学上注重人,表现情态上深挖现实,堪称近代戏剧现代性的缩影.

    旧观念突围易卜生写实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