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简约治理的历史传统与当代转型

    王庆明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溯中国简约治理的历史渊源与当代转型,可发现"治官的简约"和"治民的简约"两种形态:前者体现在州县官"一人政府"与官吏分途,后者体现在乡村社会非正式行政与"官民两便"。中华帝国的疆域面积及人口规模限制、儒法合一的意识形态、小农经济形态下的低税制、一统体制下中央集权的风险与家产官僚制组织特性的融合是影响简约治理形成的四个关键变量。简约治理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能,但这种半行政化、非正式的运作模式也为基层权力失序以及国家政权内卷化提供了便利。清末,伴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扩张,简约治理模式逐渐式微,但部分简约机制得以存留。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央地分权与"官民两便"为内核的传统简约治理与现代科层治理相互嵌合,这构成影响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简约治理历史传统疏放性行政

    从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理解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可能路径

    孟庆延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思想史研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经典思想的阐释与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思想基础及其理论构成。然而,思想史范畴内的研究也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即抽象的思想文本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具体的社会形态与社会实践,少数知识—政治精英的思想又如何转化为可以影响普罗大众的社会思潮,在这一转换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若要对上述问题意识展开系统回应,需要在有关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社会学研究中,适当引入社会思潮史的研究视角,可以帮助研究者在思想与行动,精英与大众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进而整全性地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政治思想史社会思潮史中国社会历史社会学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的几个理论观念问题

    赖大仁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文学阐释论研究以及理论建构处于初创阶段,有些理论观念问题还需要加强探讨。一是文学阐释的独特性及其意义问题。传统阐释学对文学阐释与其他文类阐释混而不分,当代文学阐释基于文学非实指性和虚构性等特点指向想象性理解阐释,注重文学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以及情感性和审美体验性等精神价值,体现文学阐释的独特意义。二是文学阐释与文学批评的关系问题。两者彼此密切相关又显然不同,文学阐释是把作品内含意义读解阐发出来与他人分享,实现交流共享的意义价值;文学批评是对作品意义价值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分析,涉及知人论世、褒优贬劣等要求,对两者特性与功能加以区分认识有利于深化研究。三是文学本体阐释与应用阐释的关系问题。基于文学特性可区分为本体阐释与应用阐释,前者是"内向性"阐释,指向文学性与文学审美意义价值的阐释;后者是"外向性"阐释,指向其他应用性阐释目的,具有开放性、跨学科阐释特性,有利于延展实现文学作品意义价值。

    文学阐释理论观念文学批评本体阐释应用阐释

    叙事理论的中国经验及其思考

    江守义
    15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中国的叙事学研究,已经进入和西方叙事学对话的阶段,在叙事批评和叙事理论两方面形成"中国经验"。叙事理论的中国经验体现在理论研究的"中国问题"和"中国创造"之中。"中国问题"是西方叙事学所忽视的问题,是从中国叙事艺术本身出发所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叙事源头、陶瓷叙事、叙事评点和数理批评。"中国创造"是中国学者在叙事理论方面的"创造",相关观点是西方人所没有的,主要表现在双重叙事进程、广义叙述学和听觉叙事三个方面。叙事理论研究的"中国经验",提醒叙事学研究者要有"以我为主"的情怀,在文本细读中寻找中国叙事艺术的独特之处,在和西方叙事学的比照中建设"中国叙事学",进而推进国际叙事学的发展。

    叙事学中国经验中国问题中国创造

    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无意识理论的改写

    刘阳
    170-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性的一个要点,是看其对非理性却客观存在于文艺活动中的无意识采取何种态度。由审美反映论、艺术实践论、艺术生产论与艺术活动论四种代表形态组成的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对无意识理论的改写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疑点和推进上的困难,如"由意识转化出无意识"这一典型的改写策略,便属于理性权力规训的重演。将无意识有效纳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前提,是认识到无意识理论与"重复与差异"这一当代学理进展正在发生深刻联系,沿此吸收基于重复的独异历史观及其政治转向成果,还原实践在工具重复操作中的差异性,创造性地融合基于群体的实践论与侧重个体的人生论,走向更为纵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无意识理论改写

    "神圣汉家"何以神圣

    冯渝杰
    179-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时、空意识及宗教观念对历史之影响三个方面,可详细检证汉家的神圣性格。汉家的神圣时间意识主要凝结于时人所谓的"神器有命"话语中,其核心要义体现为命定与命数的对立统一。基于此种神圣时间意识及历数推演,通过历运将终等意近"末世"之反复陈述,汉人最终接受了天道更易的"事实"。汉家统治阶层、知识群体在对百姓日用的时间系统加以圣化的同时,亦对京师至国土周缘的"汉家"空间予以神圣化改造,主要措施包括神圣之"家"的空间架构、礼仪建筑等物质性的空间标定以及对边疆"新开地"的华夏化赋名等。细绎信仰与汉家兴衰之内在关联,亦可察见隐蔽其间的推动历史变迁之神圣力量。探凿"神圣汉家"的诸面向,需克服学术研究中的揭秘心态,抛弃人文化的有色眼镜,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在天命史观的约束下展开贴近历史内面的"心灵考古"。

    神圣汉家神器有命神圣时间神圣空间心灵考古

    树影里的拓跋华化

    黄桢
    19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漠南草原踏入雁北再南迁河洛,拓跋鲜卑在生存环境和文化习俗两个层面实现了中原化。人树关系变迁是理解这一进程的关键线索。林木是游牧生计里的珍稀之物,草原上流行的蹛林祭俗和"成林"神话反映了拓跋部民对乔木的崇重。而在华北的自然条件下,树木构成衣食的重要支柱,这对披毳饮酪的北族来说不易想象、不曾体验。经过立都平城之初的冲突与适应,北魏统治者逐渐习得汉晋旧制与民间经验,复新创政策来推动桑、枣、榆的种植。迁都洛阳后,拓跋君臣才接触到频见于华夏语言和典籍的梧桐、竹之实物,得以摆脱日常生活同知识素养的背离。中原社会赋予林木的意涵,最终支配了拓跋鲜卑面对树的认知和感受。

    北魏拓跋鲜卑环境人树关系华夏化

    沙陀东迁归唐叙事形成史论

    刘永强
    205-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最初的记叙里,沙陀东迁归唐是一次普通的降附。沙陀属于被描述者,彰显了元和时期唐廷君臣的功绩,且并无朱邪执宜的身影。从元和年间到大和年间朱邪执宜的历史活动可以看出,他逐渐成长为沙陀最高首领,并为唐廷所注意。随着沙陀的崛起,朱邪执宜的历史形象,由重大历史事件的被动参与者,逐渐演变成为与李国昌、李克用并列的功业开创者。入主中原后,沙陀在《后唐懿祖纪年录》中对东迁归唐的历史进行了重述,虽然有诸多错漏,但朱邪执宜从无所记载到沙陀东迁归唐主导者的叙事得以形成。由此,沙陀有了一整套逻辑自洽、叙事完整的历史,增强了自身的合法性。沙陀重述的历史和重述的过程,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本身就具备了历史价值。对沙陀东迁归唐的研究,可以更为清晰、真实地探知沙陀形塑自身形象、增强自身合法性的历史过程。

    沙陀东迁归唐朱邪执宜《后唐懿祖纪年录》

    投稿须知

    学术月刊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