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感觉结构"的恒定与嬗变:近期小说中繁密的浮世绘画卷与精神叙事的潜力

    王宏图方铁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世俗生活作繁密的浮世绘式描绘是张楚的新作《云落图》的醒目特性,鲜明体现了当今国人根深蒂固的"感觉结构"。它体现了自古以来儒道互补的思想观念,无法容纳超越现实的精神性叙事。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聚焦手术失利的医师傅睿的精神拯救之路,但最终他寻觅到的只是暂时的超脱。而格非的《登春台》对主人公周振遐精神顿悟的展示要丰富、详尽得多,整部作品臻于传统文化孜孜以求的大圆之美,成为"中国式诗意"的范本。艾伟的《镜中》与《登春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向世人提供了一条貌似可行的精神拯救之路。但要孵化出新型、富有震撼力的中国式审美经验,还需要作家不懈的探索。

    近期小说感觉结构浮世绘画卷精神叙事

    互文视角与苏轼作品的准确阐释

    李贵
    13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研究存在准确解读文本的问题,传统"内证""外证"之法有其局限性,需要引入"互文"视角。苏轼作品的重要互文体现在苏轼不同作品之间、苏轼与苏辙之间、苏轼与同时人之间、苏轼作品的多媒介文本之间;加上苏轼与前代文献之间、后世和域外对苏轼作品的吸收和改写,则苏轼作品的"互文性"共有六种关系,其中第一种属于"内部互文",后五种属于"外部互文",苏轼的创作因而成为一种"对话式"写作。通过举例分析证明,当前的苏轼研究要有自觉的互文意识,对苏轼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构与重组,在互文性的语境中展开对话,才能解决疑难问题,作出准确阐释,如此将催生新的问题意识,极大拓宽文本的意义空间。从互文视角阐释苏轼,也符合其本人读《诗经》之法。

    苏轼作品互文性内部互文外部互文对话

    回流与交融: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回流现象——以日本《左传》研究为中心

    毛振华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日两国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交流,书籍成了维系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典籍流传到日本之后通过抄写、刊刻、注释、阐释、引用、摘录等方式融入日本文化,成为日本化的中国学。大量的汉籍如日本刊刻的《左传》等又通过遣唐使、商人贸易、公使携带等方式回流到中国。传入中国的日本汉籍,不仅编选进了中国的丛书,被图书馆、藏书家所保存,被学者们引述、化用,而且还补充了因战乱等而散佚的宝贵文献,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促进了清代、江户时期考据学的繁盛与交融。这种文化回流现象,促使中日两国在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中形成正向、反向交织的文化传播,建立了更深层次、更多角度、更有意义的文化互动与融通。

    中日文化交流《左传》汉学

    说"类族"——兼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诸族交融

    晁福林
    158-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传》所讲的"类族辨物",是上古时代诸族交往交融的必要前提。但对其本义的解释,却历来多歧,其中将"类族"释为"审异而致同",将"类族"的"族"解释为氏族、宗族之族,是诸种解释里较为妥帖的一种。辨析相关的氏族,求同而存异,此种"类族"的事情早在五帝时代就已经进行,相传舜的时候就曾"别生(姓)分类"。禹的时候又曾依据氏族的德行而赐土、赐姓。商代类族的情况主要反映在关于"比"的卜辞里。周代的类族趋于深入与精细,对于维持宗法社会秩序、强化宗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层贵族注重"属籍",社会下层劳动群众则渐渐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些都有"类族"的影响。"类族"是上古时代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理念与方式。通过先秦时期"类族"的历史发展,可以说明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诸族交流、融汇的认识。

    先秦类族属籍编户齐民

    清季士人的察弊、治心与济世——以《治心免病法》传阅为中心

    蒋建国汪宁宁
    17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午之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译介的《治心免病法》一书在清季读者中引发了关于"国家身体"的想象和感知。经由士人之间错综的交往网络,《治心免病法》的传播与阅读带来了思想及观念的流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意义论争,对读者产生了深刻影响。戊戌前后,该书因契合晚清士人"挽劫救国"的诉求,成为吁求变法,追求社会进步的思想资源。士人对《治心免病法》的阐释多使用"附会"方法,文本与概念经历"转译之转译",意趣万殊。总的来看,该书经历了"知识书""启蒙书""思想书"的递进阐释。"治心免病"之论为时人融通中西、解决体用之难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在士人眼中,往往将一己之病与国家危亡相联系。这一话语上承传统"疗疾救国"体系,下启清季"生病的中国"等相关论述。"治心免病"隐喻以一种内在超越的方法实现对外在之"体"的征服,通过祛病除疴来挽救危局。

    病国论述《治心免病法》西书阅读史日记

    "乡村共和":辛亥前后的共和潜流

    王果
    18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和"取代"帝制"为近代中国之一大变局。一般认为,这一巨变的动力,是源自西方的共和观念,而较忽视中国本土长期日用不知的"乡村共和"经验。晚清以来,时杰曾借地方自治和立宪运动,尝试将其融入现代政体。在民初中央政治层面混乱不堪的情况下,正是"乡村共和"治理经验的创造性地转化,让共和体制在中国社会基层扎根。或可以说,"乡村共和"是辛亥前后的另一种共和样态。相较于中央层面的共和,"乡村共和"虽为潜流和低音,但却是近代中国走向共和的重要历史基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走向。

    乡村共和共和乡治

    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西安事变后《申报》记者对毛泽东、周恩来的访谈

    马忠文
    198-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7年4月《申报》曾派记者俞颂华、孙恩霖"秘密"访问延安,并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但是,俞颂华回到上海以游记形式发表见闻时,却遭到国民党上海新闻机构的干扰,有关与毛、周谈话的内容完全被删节,相关情况因此湮没不传;所幸同年6月俞颂华受上海海关俱乐部乐文社邀请发表演讲,公开陈述了采访毛、周的过程,演讲稿随后刊载于海关内部刊物《关声》中,从而为人们今天了解西安事变后毛泽东、周恩来的思想和活动提供了珍贵史料。从种种迹象判断,《申报》记者"秘密"访问延安可能与中共的积极推动有直接关系。

    毛泽东周恩来俞颂华孙恩霖延安抗日战争

    心理学学科十年发展综述及评价(2009-2018年)——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王波刘明子蒋柯冯永辉...
    206-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9-2018年间,我国心理学学科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学科经费增加,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产出量质并举,国际关注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其众多二级学科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然而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学科整体转向自然科学的趋势明显,同时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愈加兴盛,但理论心理学等细分领域研究力量仍亟待增强。面对新现实、新范式、新技术和新危机带来的挑战,心理学学科建设宜平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种取向,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同时,立足中国需要,关注中国议题,融合会通古今中西文化资源与多元化路线,深入广泛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实现其理论与实践的自我主张,构建中国自主心理学知识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与发展。

    心理学学科建设中国自主心理学知识体系本土化人民心理学

    投稿须知

    学术月刊编辑部
    封2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