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血栓与止血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

刘泽霖

双月刊

1009-6213

liu15-303@163.com

020-34152578,34152013

510260

广州昌岗东路250号

血栓与止血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氟维司群抑制血小板功能的研究

    马如越赵丽丽杨梦楠张蕾...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氟维司群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氟维司群(0.1、1和10 µmol/L)及溶剂对照(0.25%二甲基亚砜DMSO)分别与人血小板在体外进行共孵育,然后用聚集仪检测其对凝血酶、胶原、U46619刺激的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和整合素αⅡbβ3活化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氟维司群对纤维蛋白原表面血小板铺展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KT Ser473和PKC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氟维司群能够抑制凝血酶、胶原、U4661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和整合素αⅡbβ3活化和血小板铺展,降低AKT Ser473和PKC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氟维司群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铺展功能,其机制与调控AKT和PKC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可作为潜在的抗血小板药物.

    氟维司群血小板活化AKT磷酸化PKC通路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CD4+T细胞糖代谢紊乱的研究

    刘冠宇徐圆杨宇张婧...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4+T细胞的糖代谢特征,并阐明其对CD4+T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纳入92例ITP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渗透性荧光葡萄糖(2-NBDG)摄取及糖代谢相关酶(GLUT1、LDHA、PKM2、HK2和PFKPB3)的表达;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4+T细胞,采用2-脱氧葡萄糖(2-DG)抑制糖摄取后,流式细胞术评估淋巴细胞活化情况,CCK8检测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IL-4、IL-17及TGF-β1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CD4+T细胞离体、体外静息及重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能力增加(离体:9.32%±1.67%比3.15%±0.41%,P<0.01;静息:12.92%±2.10%比4.87%±1.08%,P=0.02;重刺激:25.52%±3.44%比14.71±3.50%,P=0.03).ITP患者CD4+T细胞表面GLUT1表达增加(GLUT1:27.70%±2.13%比18.12%±2.22%,P<0.01).2-DG抑制葡萄糖摄取后,ITP患者CD4+T细胞增殖、CD25+晚期活化T细胞比例减少[增殖(OD):0.40±0.14比0.25±0.04,P=0.03;活化:14.65%±2.42%比8.71%±1.11%,P<0.01],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降低,而IL-4水平升高(IL-17:0.70±0.11 ng/L比0.44±0.06 ng/L,P=0.03;IL-4:1.36±0.25 ng/L比2.20±0.47 ng/L,P=0.02).结论 ITP患者CD4+T细胞糖代谢增加可能通过促进CD4+T细胞活化及极化偏移参与ITP的发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糖代谢CD4+T细胞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的分析

    郝文革郑文献
    15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和分析,尝试阐明CITP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慢性血小板减少"、"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为关键词,通过知网和PubMed进行文献搜索,提取跟发病机制有关的基因.对基因进行注释,选取可能的致病基因进行GO-BP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构建基因互作网络,根据基因关联程度找出核心基因.结果 搜索到CITP发病机制相关的中文文章33篇,英文文章42篇,共提取相关基因97个,其中CITP可能的致病基因73个.致病基因GO-BP功能富集主要在炎症、免疫反应、B细胞增殖、细胞因子释放、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中,KEGG分析相关通路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与受体相互作用、辅助性T细胞分化、JAK-STAT、NF-kappa B、TCR、IL-17、PD-1检查点等信号通路;核心基因前20个主要为炎症因子(TNF、各种白介素)和免疫负调控因子(CTLA4、PD-L1).结论 CITP的发病机制跟免疫异常激活有关,相关的核心致病基因与炎症因子、免疫负调控因子有关,与发病有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炎症、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增殖分化等.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核心基因信号通路

    大鼠血流缓慢模型的制备

    张勇彬陈伟毅阮薇林伟国...
    169-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皮下反复注射肾上腺素、冰水游泳后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双下肢超声结果,以构建血栓形成前的大鼠血流缓慢模型.方法 选取12只健康SD大鼠,肾上腺素组(n=6)皮下注射0.8 mL/kg肾上腺素,2 h后冰水游泳5 min,注射4 h后再次注射,并禁食16 h.生理盐水组(n=6)皮下注射0.8 mL/kg生理盐水,其制备方法与肾上腺素组一致.造模完成后,行双下肢股静脉超声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两组大鼠双下肢均无明显肿胀.在冰水游泳第1 min内,肾上腺素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兴奋(P=0.015).超声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股静脉均无明显血栓形成,但是肾上腺素组的右侧股静脉流速比生理盐水组低(P<0.001).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组大鼠的全血粘度低切(P=0.024)及血浆粘度(P=0.004)较生理盐水组高.结论 通过大鼠皮下反复注射肾上腺素及冰水游泳,并利用血液流变学和超声检查,可以构建大鼠血流缓慢模型.

    血流缓慢肾上腺素冰水游泳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在重度脓毒症性脑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余诗凯刘慧强林青伟邓星平...
    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PNR)在脓毒症性脑病(SA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03月至2021年09月收治的111例SAE患者,根据脑电图分级将患者分为轻度异常组(n=53)和重度异常组(n=58).收集患者入科2 h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SAE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NR对重度SAE的预测价值,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与SAE轻度异常组比较,重度异常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SOFA评分、ICU病死率明显升高,PT、TT、TEG-K时间值明显延长,血小板计数、PNR、GCS评分显著降低(P<0.05).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及PNR为发生重度SA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NR诊断重度SAE的曲线下面积为0.680(95%CI:0.581~0.680),敏感度60.4%,特异度74.15%,最佳截断值为25.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NR<25.5组与PNR≥25.5组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R与重度SAE发生风险显著相关,重度SAE患者的PNR可显著降低,PNR<25.5时轻度SAE可能发展为重度SAE.

    脓毒症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脑电图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颜新艳陈云荣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发病率、抗凝药物使用率及变化趋势.方法 通过湖南省人民医院大数据系统回顾2016年01月至2022年12月不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肺血栓栓塞(PE)发病人数,抗凝药物使用人数,比较各种因素对VTE、PE发病率及风险比(RR)的影响.结果 2016年至2022年出院总人次941 695人.总VTE、PE发病率分别为1.18%和0.20%;从2016年的0.23%和0.03%,升高到2022年的2.51%和0.30%(P<0.001);男性患者分别为1.25%和0.24%,高于女性患者的1.1%和0.17%(P<0.001).合并VTE、PE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总体住院患者(P<0.001).VTE发病率最高的基础疾病依次为脊髓损伤17.57%,严重感染(脓毒症13.96%,重症肺炎12.76%,血流感染13.3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2.8%,股骨、髋部骨折10.91%、10.33%,休克9.91%,脑出血8.90%(与总VTE发病率比较,P<0.001).预防性抗凝使用率逐年提高,与基础疾病VTE、PE发病率正相关(P<0.001).结论 住院患者预防性抗凝率逐年提高,但VTE、PE发病率仍在升高.脊髓损伤、严重感染、ARDS、下肢骨折、休克、脑出血等疾病VTE、PE发病率居高不下,需高度重视,加强防控.

    静脉血栓肺栓塞住院患者危险因素

    ICU内预防静脉血栓药物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饶绘张露
    190-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症医学科(ICU)是静脉血栓形成(VTE)的高危科室,药物预防是VTE预防的基石.近年来提出的针对ICU患者的ICU VTE评分及算法有助于预防方案的合理确定.在以低分子肝素为主,普通肝素为辅的药物预防框架下,阿司匹林等药物的适用范围和推荐也有所更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预防失败和抗凝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临床关注,而ICU特有的高级生命支持手段的应用也为ICU VTE的预防提出了新挑战.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之外的成人ICU内预防静脉血栓药物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血栓形成静脉血栓重症医学科血栓预防肝素

    《血栓与止血学》稿约

    《血栓与止血学》编辑部
    198-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