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血栓与止血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

刘泽霖

双月刊

1009-6213

liu15-303@163.com

020-34152578,34152013

510260

广州昌岗东路250号

血栓与止血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目标导向的凝血复衡策略-重症凝血诊疗新理念

    宋景春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重症患者的凝血紊乱也相应呈现复杂、多变、危重的特点,给重症患者的救治带来巨大挑战.重症患者的凝血紊乱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拟从定义、机制、诊断、监测和治疗五个方面,对重症凝血诊疗的新理念进行介绍.

    凝血衰竭混合紊乱目标导向复衡

    脓毒症性凝血病修正评分系统的临床价值分析

    钟林翠宋景春吴骏何龙平...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性凝血病(SIC)修正评分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根据SIC修正评分分为普通脓毒症组(n=222)和脓毒症性凝血病组(n=120),比较两组患者入科2 h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水平和凝血功能试验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IC修正评分系统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并与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SIC评分系统进行比较.结果 与普通脓毒症组的APACHE Ⅱ评分[(21.76±6.84)分]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病死率(20.3%)比较,脓毒症性凝血病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26.07±6.56)分]和ICU病死率(48.3%)显著升高(P<0.05).与普通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APTT及TT延长,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水平下降,FD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栓弹力图(TEG)的R及K值显著延长,Angle显著缩小,MA值显著增加(P<0.05);血浆TM、TAT及t-PAI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ROC分析显示ISTH-SIC评分预测DIC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1,ISTH-SIC 评分界值为4分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0.63.SIC修正评分系统预测DIC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4,取修正SIC评分界值为4分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0.73.SIC修正评分系统预测DIC发生的AUC显著高于SIC评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3).结论 SIC修正评分系统可以提高识别SIC和预测DIC发生的特异度.

    脓毒症凝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抗凝

    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评价重症创伤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田艳赖冬姬长甫孙颖...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最大振幅(MA)评价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07月到2023年07月我院急诊科和ICU收治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16的重度创伤患者112例.根据TEG的MA值将患者分为MA≥50 mm组(71例)和MA<50 mm组(41例),并对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计数和ISS评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MA≥50 mm组相比,MA<50 mm组患者TAT、PIC、t-PAIC和IS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FIB和PLT计数明显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A与tPAIC、TAT、PLT计数和ISS评分等指标相关(P<0.05),且与PIC和FIB相关度较高(0.4<r<0.7,P<0.05).MA≥50 mm组重症创伤患者的28 d死亡率(26.73%)明显低于PLT计数≥100×109/L组(44.44%)(P<0.05);MA<50 mm组重症创伤患者的28 d死亡率(75.61%)明显高于PLT计数<100×109/L组(45.00%)(P<0.01).ROC曲线显示MA预测重症创伤患者存活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6,明显高于PLT计数预测重症创伤患者存活率的AUC(0.563)(P<0.01).结论 TEG的MA能有效评价重症创伤患者的预后,且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ISS评分重度创伤血小板功能纤溶亢进凝血酶

    脓毒症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周叶何龙平齐英含黄雨...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78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科2 h内是否存在急性肝损伤将患者分为普通脓毒症组(n=563例)和脓毒症性肝损伤组(n=115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对预测脓毒症性肝损伤的价值.结果 与普通脓毒症组相比,脓毒症性肝损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和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血肌酐、C-反应蛋白(CRP)、乳酸、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浓度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AIC、PLT、CRP是脓毒症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PAIC、PLT、CRP及三者联合对脓毒症性肝损伤的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95%CI:0.645~0.754,P<0.001)、0.665(95%CI:0.610~0.720,P<0.001)、0.640(95%CI:0.584~0.697,P<0.001)和 0.797(95%CI:0.752~0.841,P<0.001).结论 PLT减少、血浆t-PAIC和CRP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对脓毒症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脓毒症肝损伤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

    凝血酶原时间联合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评价多发伤预后的临床研究

    赵汉卫徐良邵先安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采用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指标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09月至2023年07月第902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63例多发伤患者,按照入院后90 d的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共150例)和死亡组(共13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重症医学科时的一般资料和入科2 h内的凝血试验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小板计数(PL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生存组的PT[14.6(13.3~16.3)s]和PLT[121(80~178)×10 9/L]相比,死亡组的PT[17.9(15.0~23.9)s]明显延长,PLT[101(50~123)×10 9/L]显著降低(P<0.05).与生存组的血浆FDP[28.63(15.32~57.59)μg/mL]和D-D[6.62(2.89~18.56)μg/mL]相比,死亡组的FDP[65.45(49.89~105.93)μg/mL]和D-D[21.62(15.94~30.86)μg/mL]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DP和PT与创伤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FDP联合PT判断创伤预后的AUC为0.78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72.5%.结论 PT延长和FDP升高是创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T联合FDP能够判断创伤患者的预后.

    创伤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预后凝血酶原时间

    热射病性凝血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高领项楚涵赵建辉宋青...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射病(HS)是极其严重的热致疾病,其引发的凝血功能紊乱称为热射病性凝血病(HIC),HIC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危及生命.探究HIC的发病机制并实现HIC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提高HS救治率的关键措施.本文综述了HIC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推动HIC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热射病性凝血病诊断标准发病机制替代抗凝

    不明原因出血和无法分类的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吴灏洋丁秋兰王学锋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明原因出血和无法分类的出血性疾病(BUC/UBD)是在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时,却有明显临床出血表现的疾病.当这类疾病患者面临出血挑战时,临床医生无法采用针对性的止血措施.因此,本文对目前该领域国际上的研究进行综述.BUC/UBD患者主要以女性为主,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年龄较大、出血表现较轻.在对BUC/UBD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首先需要运用出血评分工具,其次需要明确患者的病史及家族史,以寻找潜在遗传性致病因素.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出血性疾病必不可少的一环,合理运用一、二线止血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减少检测费用.对BUC/UBD患者而言,由于常规止血检测无法发现他们的致病原因,目前国际上采用基因检测结合研究性实验如凝血酶生成实验等阐明了部分出血性疾病致病的新机制,如凝血酶调节蛋白突变,凝血因子V异构体突变等.在此基础上临床医生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避免出血给患者带来的健康危害.

    不明原因出血无法分类的出血性疾病出血评分工具

    抗凝治疗在体外膜肺氧合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

    郭君妍麻旭州徐鹏飞陈虹...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应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的疗法.主要有两种模式:用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或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静脉-动脉ECMO;用于潜在可逆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静脉-静脉ECMO.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经常出现凝血障碍,包括促凝和抗凝因子的改变、血小板消耗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纤溶亢进等,可以导致血栓和出血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ECMO期间合理的抗凝策略对预防血栓和出血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ECMO治疗过程并发症、抗凝治疗策略及抗凝监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当前ECMO治疗过程所面临的挑战.

    体外膜肺氧合血栓抗凝治疗抗凝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