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章育良

双月刊

1001-5981

JXTU@xtu.edu.cn

0732-8292143

411105

湖南省湘潭大学期刊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湘潭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设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研究及湖湘文化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历史观视域下毛泽东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贡献与启示

    杨小军李银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明确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根本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则遵循.以史为鉴,新时代建设更加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做到"三个相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中华民族历史方位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标定位相统一.

    毛泽东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区域自治大历史观

    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构

    张鉴洲
    8-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主要建构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毛泽东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学说中国化、总结凝练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经验,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由此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实现人民民主相统一的政治制度、消灭剥削制度与解放社会生产力相统一的经济制度和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相统一的文化制度,构筑起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并根据社会条件变化,明确了由新民主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指明了新民主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方向.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精英文化如何影响公民信任?官民互动经验与社会舆论评价的调节作用

    童佩珊朱春奎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的公民信任是民主政治的保证,也是我党"群众路线"的要求与核心.本研究以上海市公务员的调查数据为样本,分析精英文化对公民信任的影响,并检验官民互动经验与社会舆论评价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精英文化对公民信任、情感信任与能力信任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公民情感信任的负向影响强于对能力信任的负向影响;社会舆论评价与官民互动经验缓解了精英文化对公民情感信任与能力信任的负向作用,提高了官民互信水平.这一结果说明,培育政府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与大众情怀仍至关重要,只有当公务员认可和信赖群众时,在理解和满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才有助于塑造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努力促成政府与民众互信的良性循环.在理论上深入探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化对官民信任的认识,也能为未来提高官民信任、重塑社会互信的实践提供经验层面的支持.

    精英文化公民信任官民互动经验社会舆论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提高公共卫生防疫能力的实践探索及启示研究

    刘图其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频发,由于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尚未健全,人居卫生环境条件恶劣,老百姓公共卫生防疫意识不强,我国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不足.通过制定正确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宣传、建立纵向的卫生防疫体系、实行科学的卫生防疫措施、动员开展清洁卫生运动等一系列实践探索,党领导公共卫生防疫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实践探索,有助于为新时代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防疫能力卫生防疫体系

    乡村治理共同体中信任机制构建的内生动力与具体路径

    谭九生邓江爱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共同体中的信任机制是乡村治理共同体中的组织、个体等在相互交往和工作之中,基于情感联结、声誉获取、制度规约与认同达成等要素,彼此产生信任、强化信任的方式和过程.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中的信任机制,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治理共同体中信任机制构建的内生动力主要源于各主体的利益需求、目标追求和价值实现等诉求.参考祖克尔的信任构建理论,结合乡村治理共同体中信任机制的要素及其构建的内生动力,可知乡村治理共同体中信任机制构建的具体路径包括因关系互动而构建、因良好声誉而构建、因认同达成而构建、因制度规约而构建等.

    乡村治理共同体信任机制内生动力

    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内涵发展、多重挑战与权利救济——基于对《教育法》第77条的再思考

    李小球黄亚宇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的内涵发展具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自由权与社会权的协调性、公法与私法的融合性、公平与优质的一致性,反映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公法救济较为乏力、私法救济过于模糊、学籍恢复制度的实践操作缺乏足够法律依据,因此,单靠传统意义上对受教育权的保障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公民对优质教育提出的新诉求.通过探索编纂《教育法典》对受教育权进行体系化保障、建立以教育民事诉讼为主导的受教育权诉讼救济制度、构建基于教育公益诉讼的受教育权特别救济制度、完善学籍恢复制度等途径,实现对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的有效保障,推进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法治化.

    受教育权公平优质权利救济学籍恢复

    欧盟"数字守门人"的认定标准与启示

    肖冬梅刘鑫鑫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守门人"的立法界定,是认定控制信息的"数字守门人"的法律依据.欧盟《数字市场法》采用两步法界定守门人,一是划定了九类主要核心平台服务以及一类附属核心平台服务;二是提供核心平台服务的企业在满足定性与定量标准时便会被认定为守门人.对于满足定性标准未满足定量标准的数字平台,须通过市场调研综合考虑各种其他因素决定是否认定目标数字平台为守门人,对低于定量阈值但法律仍想规制其行为的平台进行更为弹性的认定.欧盟"数字守门人"的界定标准,可以为我国完善相关立法以规制大型数字平台提供参考.我国应审慎界定数字守门人范围,细化《分类分级指南》中"用户"的概念和对"限制能力"的判断,增加对数字平台内经营者规模、数字平台营业额的考量,设置弹性认定办法和异议机制.

    大型数字平台数字守门人界定标准

    因地制宜:基层人民法院职能定位和履行的地方性问题——以法律地理学为视阈

    杨翔毛天粲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2021年启动的"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工作的停止,现行各级法院职能定位从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似乎变成了一个没有问题、无需改变的存在.但实践中,四级法院在审判职能和其他职能定位和履行两个方面,仍然存在如何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优化权力配置、凸显正当程序价值的现实需要.基层人民法院作为基层审判机关,在参与社会治理、纠纷解决和实现司法公正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差异极大,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的基层法院在案件构成、法官办案能力以及办案人员配置等方面往往存在明显差异.运用法律地理学侧重于人、地、法之间的影响与关系的研究方法,揭示不同地区基层人民法院职能的地方性差异、特点和优化路径,能够为完善基层人民法院的职能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法律地理学基层人民法院职能定位地方性

    全面禁止抑或严格限制:我国竞业限制制度的模式选择与规范进路

    陆海娜欧旭鸸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竞业限制涉及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权与劳动者的就业权,并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相关制度设计及其司法适用应当平衡好各方权益.立法的不完善和司法审查的宽松标准助长了用人单位滥用竞业限制.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虽然我国不能移植美国最新的"全面禁止"规则,但可以借鉴美国审理竞业限制可执行性的司法经验,在竞业限制领域建立起较为严格的二重审查基准,并配套以预防"事实竞业限制"的相关措施.

    劳动合同法竞业限制商业秘密权益平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过劳"问题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谢晖胡燕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创造了大量蕴含数字技术赋能的新就业形态,催生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这一特殊群体.由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时间的灵活性与工资薪酬的计件式等特征,引发了该群体的普遍"过劳"问题.劳动者长期"过劳",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同时折射出我国在劳动法治领域的不足.我国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过劳"问题规制上因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缺失、劳动基准的不明、劳动保障与劳动救济的边缘化,导致了对"过劳"问题规制的现实困境.应当从完善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标准体系、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回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过劳"问题.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过劳"劳动者劳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