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图景与实现途径

    张爱军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具有战略图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图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对人民民主实践的总结,具有实然性.应然性与实然性统一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战略框架当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战略谋动的民主,它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用制度化民主带动人民的广泛参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进一步带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舆论性民主、回应性民主、协商性民主、参与性民主、自治性民主来实现其战略图景与战略谋动,具有可操作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战略图景战略谋动机制驱动

    受益圈·受苦圈论的理论构成及当下意涵

    堀川三郎夏多曼朱安新
    12-2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益圈·受苦圈论是日本环境社会学的原创理论之一.受益圈·受苦圈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日本新干线公害问题研究,此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层理论.这一理论着眼于环境问题中受益圈与受苦圈的形态分布,即包括相关群体和相关区域在内的受益圈与受苦圈是否重叠.当受益圈与受苦圈重叠时,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害后果容易得到关注和接受,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当受益圈与受苦圈之间发生错位甚至分离时,环境问题及其损害后果所具有的复杂性,则会使问题难以呈现与解决.在受益圈与受苦圈不重叠分布的情况下,基层自治体无法为受害群体充分发声,使得受害群体的权益维护在深层结构上处于不利地位.受益圈·受苦圈论清晰地描绘了环境问题中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有助于大型开发项目的公共性探讨及具体问题的解决.受益圈·受苦圈论对于环境正义重建与环境问题中的公共性理论构建等具有重要意义.

    受益圈受苦圈环境问题公共性大型开发性项目

    由井及坊:曲村的邻里研究

    陈阿江常巧素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邻里介于家户与社区之间,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基础性单元,但因其边界的不确定性,可操作化的研究仍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太行山缺水地区的实地调查,探讨因水而建的作为邻里的地域共同体井方.由于日常用水需要,邻近居民共同集资、投劳建设水井,进而圈定用水边界、构建用水共同体.长期共居一地、共用一井,形成稳定的地域共同体.井方内居民互帮互助,相互监督用水行为,乃至日常行为.以井方为单元的宗教活动与世俗文化活动,为本街坊居民提供了娱乐活动,也增进了街坊成员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地域社会的整合.

    水井邻里街坊熟人社会地缘性组织

    水污染危机事件风险感知的特征: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分析

    宋红玉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理论、RISP模型和风险评价模型,运用网络大数据研究水污染危机事件导致中国民众风险感知的动态变化和内容特征,并选取镇江水污染、靖江水污染和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等三起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民众的风险感知会在事件发生后迅速跳上高位,随后逐渐下降,下降速度与事件的发展演化情况相关,风险感知的动态变化总体上符合指数分布;三起事件风险感知的内容特征主要表现为机构信任,尤其是对地方政府信任,但事件本身的风险感知占比不高.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及时披露权威信息、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强化政府公信力等,最大限度地降低民众的消极情绪,避免民众出现恐慌心理.

    水污染危机事件风险感知网络大数据

    基层治理常规化的数字赋能路径研究

    邵春霞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常规化是指治理过程的规则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常规化治理能力反映科层体系的理性化水平.在基层数字化治理转型中,数字技术的规范机制催生并强化规则系统,从而提升科层体系的规则化能力;技术设定机制强化科层体系的非人格性和专业性,有利于增强科层体系的标准化能力;技术整合机制推动治理全覆盖和科层内部整合,有助于促进科层治理的系统化能力.数字技术在提升科层常规化治理能力的同时,治理行动者对技术的理解与使用也影响技术发挥作用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数字技术对科层制的重塑能力受制于科层体系自身的需求及科层人员的主观意愿和技术使用方式.

    治理常规化数字赋能科层制基层治理

    用数字化兜住模糊性事务:基层治理的技术赋能机制

    彭勃刘旭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治理成为基层政府的职责重心,复杂城市管理问题逐渐进入基层政府常规工作的范畴,需要基层政府承担兜底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技术治理成为基层减负增能的一种治理方案,旨在通过技术赋能的形式提高基层政府解决属地模糊性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基层开展的技术赋能创新普遍是通过自上而下"条条调动块块"的方式运作,与基层政府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存在摩擦,造成基层模糊性事务治理存在缝隙.本文对A镇"一码通用"数字化治理创新的研究发现,基层政府构建的技术赋能方案,通过管理单元的数字化重构、任务模块与治理规则的数字化重建、治理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和属事责任的数字化配置,构建了基层模糊性事务治理的数字化兜底机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技术赋能模式.A镇的启示在于,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和技术"管用"的要求愈加迫切,基层治理需要将两种不同轨道的数字化转型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条块协同构建治理绩效的衔接机制和工作平台.

    基层治理技术赋能条块协同

    "面对面"与"键对键":城管执法形态的比较及其适用性

    韩志明张鹏举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管执法的形态具有独立的含义,也是影响执法过程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城管执法都是"面对面"进行的,主要特性包括依据看得见的情形决定各自的行动策略、彼此的行为和态度影响互动过程、环境因素是影响互动的重要变量、双边互动的过程很难标准化、执法过程的稳定性程度低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非现场执法的探索,建构了"键对键"的执法形态,其主要特点是远距离而不见面的互动、简单而有限的执法事项、半自动化的执法过程、消除个人及其互动的影响以及延迟而模糊的执法体验等."面对面"执法和"键对键"执法在空间结构、运行要素、过程机制以及风险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有不同的适应性,也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要求.进一步推动城管执法改革,需要深刻把握不同执法形态的优劣利弊,根据城管执法事项的类型及其特点,选择可行和适配的执法形态,以切实提高执法效能.

    面对面键对键城管执法非现场执法执法形态

    城管执法力量下沉的政策预期及其"衍射"研究

    辛方坤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核心要素,城管执法力量下沉至基层已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城管执法力量下沉虽能满足基层的刚性治理需求,但政策执行过程中衍生的诸多问题亦值得关注.借鉴光学理论和行政生态学的思想,本文分析了城管执法力量下沉的"衍射"现象.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发现,下沉的城管执法力量在穿越不同行政组织的"窄缝"到达治理场域时,发生了政策"衍射"的情况,并导致城管职权扩张、队伍发展活力下降、复杂问题执法能力弱化等偏离"直射"方向的问题.因此,应从承接政府与下沉城管的权责边界厘定、城管队伍的条块统合、复杂事务治理的管执联动三个方面提升政策实施的整体性效果.

    城管执法力量下沉衍射政策预期

    中国政治学话语重构中的知识鉴别问题

    刘伟
    77-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学界出现了探讨政治学话语体系与知识体系的热潮.知识作为话语体系的内核,直接影响着话语建构的学术价值.政治学话语重构中的知识基础是有待追问的.一方面,话语重构中运用的知识是否可靠、完整、合时和合适,是需要考量的;另一方面,学界目前缺乏对知识本身的系统分类.总结知识鉴别的主要方面,反思我国目前的政治学知识供给现状,可以回答知识鉴别何以必要、何以可行的问题,并可以从历史、现实、中西等维度就知识还原与建构的路径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知识鉴别是一项庞杂的工程,建构中国政治学的系统性话语体系需要警惕个体知识能力的局限,在尊重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汇聚学术研究的合力.

    中国政治学话语重构知识鉴别知识分类

    从有界到跨界:数字时代政府组织变革新趋向

    朱美宁石慧荣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官僚制组织的有界性管理方式导致其背离了组织设计的初衷.从"有界"走向"跨界",是高度不确定性、高度复杂性时代国家治理的现实要求,也是数字化时代政府组织变革的必然趋势.数字技术在打破政府内部权力等级、业务部门和区域管辖等边界的基础上,为政府组织实现从"有界"到"跨界"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可能.世界数字政务改革,特别是中国推进的数字化政府建设及配套制度改革,为从"有界"到"跨界"的政府组织变革提供了经验参照、理论启示和未来图景.数字化时代,要实现从有界到跨界的政府组织变革,需要树立合作而非竞争的治理理念,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推进政府组织决策权下放,打造开放、共享与信任的合作治理机制.

    数字时代数字政府政府组织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