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春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春秋
新闻春秋

双月刊

新闻春秋/Journal Journalism Evolution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时间何以形成:我国新闻加速成因探析与进路拓展

    伊俊铭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新闻时间加速韵律推动新闻业经历着全面变革.在此背景下,新闻加速成为显性议题.在我国新闻加速相关研究中,对加速成因的分析相对薄弱片面,即过于聚焦速度形成的技术要素,忽视了其他驱动新闻加速的成因.对此,本文在梳理关于技术驱动加速的研究基础之上,拓展出"速度底色"与"关系网"两条成因分析新进路."速度底色"强调速度贯穿在人类信息发展史中,加速是新闻时间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系网"全面讨论了新闻加速形成背后的社会互动关系.两条拓展进路不仅有助于突破现存新闻加速成因分析中的技术物质性窠臼,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以更为客观全面地视角理解新闻加速的成因、现象及影响.

    新闻加速成因新闻时间技术物质性速度底色关系网

    从体验到行动:数字时代情感公众的技术可供性嵌入

    李娜韩珊珊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化社会按照媒介逻辑来建构关系、统筹社群和机制运行,技术生态塑造显性生存语境,情感公众成为理性或非理性行动的重要参与者.针对数字技术和情感公众的互嵌问题,本研究据技术可供性理论提出"技术—情感"分析框架,从生成、流通和消费三阶段考察情感公众的数字传播实践.数字技术使情感载体产生文本、行为、时空层级迭代;其情感可供性体现在具身体验真实(可融合,可操作,可虚拟)、嵌入式参与(可代偿,可盈利,可约束)、弱组织联结(可动员,可收编,可反塑);数字情感的体验感、生产性和行动力赋权情感公众以参与微观社会政治的实践能力.由此"行动的情感公众"成为数字时代真相、舆论、治理等众多公共问题的关键纽结点.

    情感公众数字技术技术可供性情感传播

    四十年来尘扑面:境外英文报纸的中国农村形象建构(1982-2023)

    陆佳怡王甜甜颜廷旺
    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往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具有城市中心主义倾向,农村议题在国际传播领域鲜有关注.研究以1982-2023年间506篇境外英文报纸的中国农村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来描述境外英文报纸对于中国农村议题的关注.研究发现:第一,境外英文报纸对于中国农村的关注发生了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清晰地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第二,境外英文报纸最为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主要使用了"发展框架"和"不平等框架"两类报道框架;第三,根植于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境外英文报纸所呈现的农村形象发生了"在落后中缓慢革新""在动荡冲突中艰难转型""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三个阶段的变迁.研究认为,将农村形象标识为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平衡既往研究中的城市中心主义,有助于国际传播研究谱系的自主性构建.

    中国农村内容分析国际传播媒介形象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后乡土影像的文化观照

    耿小博罗力维贾晓凡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中国国情总结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乡村题材纪录影像紧跟时代潮流,发挥"时代影像志"的功能,精准捕捉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后乡土社会乡村图景的主体新表征、发展新秩序和文明新形态.后乡土纪录影像以"乡语""面孔""城乡"为叙事创新切口,在创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与人文情怀,记录并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崭新的乡村形象.

    乡村纪录片后乡土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观照

    健康传播中的"信息茧房"与在线健康社区的媒介价值

    赵云泽项甜甜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分发主导互联网媒介内容生态的背景下,如何破解"信息茧房"已成为学界及业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出发,文章认为患者的"信息茧房"是基于中国的现实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条件下,受认知基模影响而形成的.现实情景下,医患交流的门槛较高,时间和频次无法保证,大部分患者关于健康及疾病的原有认知难以通过几次有限的就医而彻底改变,因而互联网成为一种普遍的健康信息获取途径.但是,在算法推荐逻辑主导的大网络平台中进行健康信息搜寻只会增强疾病患者的"信息茧房"效应.文章在对既有研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以互联网医疗为依托的在线健康社区具有破解疾病患者"信息茧房"的媒介价值,同时,构建"媒体+医疗+社区"的在线健康社区也是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足问题、促进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有效途径.

    健康传播信息茧房在线健康社区媒介价值

    媒介接触还是媒介互动:新媒体使用行为对健康类产品推广效果的影响研究

    芮牮李林燕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在健康产品宣传和营销过程中愈发重要,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方式也从简单的接触转变为更深度的互动.在电动牙刷的宣传推广中,我们试图比较媒介接触和媒介互动这两种不同卷入程度的媒介使用行为的作用差异.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的电动牙刷使用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和感知风险是影响大学生对电动牙刷态度和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而且相较于媒介接触,媒介互动在提升大学生的态度和使用意愿方面更为明显.因此,推广健康产品时应注重产品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提升用户认知与粘性,以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

    媒介接触媒介互动技术接受模型健康类产品电动牙刷

    拟态环境真实化背景下的传媒经济研究:基于2021-2023年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文献分析

    韩博虞涵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回顾、梳理自2021年"元宇宙元年"至今的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含扩展版)中传媒经济学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在"拟态环境真实化"的媒介环境下,近3年来,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前沿议题与研究热点主要从传媒、经济与管理三个层面,围绕媒介理论、传播机制、数字经济、互联网治理与媒体经营管理五个维度展开.传媒经济学者将政治与经济维度整合到媒介哲学中,在对媒介经典理论进行了重访与本土化创新的同时,分析了AIGC、算法等技术影响下的媒介形态、传媒业态之变以及互联网治理模式变革,表现出立足当下、观照未来的研究取向.智能技术、智能产业、智能生态将是未来传媒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学界可深入探讨智能化背后的哲学逻辑,及其生发出的商业模式,最终构建起良好的智能传播生态.

    拟态环境真实化传媒经济研究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互联网治理

    《红色中华》的图像分析——兼论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的"图像转向"

    黄志辉刘莉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拥有丰富的图像资源,载有众多的插图和"组图",并且版面中有丰富的地图、图表、刊(版)头画等图像元素.中央苏区其他报刊上也有类似现象,此现象可视为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的"图像转向"."图像转向"发生于中央苏区是历史的必然走向.残酷的战争环境,要求红色报刊承担起革命动员重任,这为报刊的"图像转向"提供了契机;同时,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苏区美术事业的发展,为这种转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有图像采用"冲突"叙事框架,构建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事业、苏联组成的正义阵营和国民党、日本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组成的邪恶阵营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两类意象的塑造与传播,既坚定了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和走苏维埃道路的决心,又增添了广大民众对国民党及各帝国主义的仇恨,对于革命动员的顺利开展作了一定的贡献.

    《红色中华》图像图像转向中央苏区

    中国妇女解放话语中的"家务劳动光荣"与性别关系再造(1956-1958)

    郜敏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自上而下的政策解读视角考察1956-195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家务劳动光荣"话语与社会主义性别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面对城市家庭妇女参与社会工作的迫切要求、国家工业化建设对家庭再生产职能的需求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构建新型性别关系的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多方力量博弈的夹缝中,通过对家务劳动的理论化论述及妇女模范的形象塑造,构建起一套"家务劳动光荣"话语,从而给予城市家庭妇女与男性一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身份,在"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目标下促进两性团结.这是一个迥异于西方女权运动的阶级主体、劳动者主体的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两性携手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过程.

    妇女解放家务劳动性别平等

    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新闻学茶座

    毛章清严煦宁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