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大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大学
新闻大学

黄芝晓

双月刊

1006-1460

xwdx@fudan.edu.cn

021-65643630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44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

新闻大学/Journal Journalistic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编辑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类期刊,1981年创刊。《新闻大学》的办刊宗旨:以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为主,结合新闻传播的实践为提高我国的新闻事业理论和总结新闻传播经验。本刊面向全国新闻传播学界,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以及新闻爱好者。自2012年起,本刊将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全年定价90元,欢迎广大新老读者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对齐比较研究——基于2012-2023年十大国际新闻生成评论的实验

    胡正荣闫佳琦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良序发展的基础,价值对齐日渐成为关涉人类社会生存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对话交互式大语言模型,本文旨在回答价值对齐何为、何在、何以可能的系列问题.研究通过设置不同价值观作为提示词,得到GPT4-turbo、文心一言4.0基于2012-2023年120条十大国际新闻生成的共720条新闻评论,发现中美大模型原生价值存在鲜明的在地化差异,中国大模型原生价值更能体现中国主流倡导的价值导向,美国大模型在展演模式下的价值对齐能力更强.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价值鸿沟、价值仿真、价值展演、智能体价值问题,扩展了价值对齐议题的衍生思考空间.

    价值对齐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

    "镜子"与"他者":智能机器与人类关系之考辨

    彭兰
    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智能机器作为人类"镜子"与"他者"的角色正在不断凸显.作为"镜子",智能机器帮助人类内窥到深层的认知规律,也在一些侧面反射着现实世界,映照出人类的局限.对个体而言,人机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出"镜中我",但这种反射有可能失真.机器也会强化、中介个体的自我凝视、他者凝视.从他者角度看,虽然早期智能机器往往被视作"低人一等"的"他者",但今天人类需要更多地正视机器他者相对于人的对立性、差异性及其对人类的建构与掌控作用,进而促使机器成为负责任的他者.

    人工智能智能机器镜中我机器他者人机关系

    论AI交往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杜骏飞
    3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AI时代的数字交往是一种跨生命交往.其中,主体性、安全性和真实性是三个基本理论问题.(1)当下的人工生命是"行为主体",而不是"心灵主体";AI交往中的主体普遍具有"跨主体性".(2)AI交往的安全性取决于价值对齐,而"权力对齐"比价值对齐更具有初始意义和决定意义.(3)AI拟像中的真实,是一种非真实的"超真实";AI交往的经验世界,是实像世界、镜像世界与拟像世界的总和;而其真实性,亦将是多维世界中的多种真实的博弈.

    AI交往主体性安全性真实性

    超越"第二自我"的人机对话——基于AI大模型应用的信任关系探讨

    张洪忠任吴炯
    4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户与大模型应用交互的本质是人与"众人"互动,超越了"第二自我"所定义的交互场景.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析了从大众媒体公信力到大模型应用信任的四个发展阶段,从时间维度考察了大模型信任的含义.第二,讨论了基于大模型应用的信任内涵、外延与生成模式的变化与特点.第三,分析大模型应用信任带来的三种人机关系.第四,提出了基于大模型应用信任的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机伴侣关系中对大模型"众我的平庸"信任对个体认知的影响;用户对大模型的信任是否会加重用户网络化的个人中心主义;公众对大模型的信任是否会影响整体的社会资本.

    大模型"第二自我"媒介信任人机信任

    如何在人工智能中看到自己:论计算与判断的关系

    胡泳
    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图灵开始,人类的拟人论心理倾向就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它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之上:大脑类似于计算机,反之亦然.拟人化的类比将预测分析与人类决策混为一谈,并将海量数据集与人类知识、社会经验和文化承诺等同起来,致使人类事务中出现了用计算代替判断的趋势.本文主张,用多元的、超越人类的术语来描述"智能".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应该用纯粹的计算术语来思考人工智能;相反,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人工制品,应该是通过多样化社会过程而实现的构建之物.

    拟人论人工智能计算判断

    "延展的心灵"和"心灵的延展":人机传播研究的具身AI转向

    邓建国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两条日益清晰的路线.其一是离身沟通型AI("延展的心灵").人类对媒介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模拟媒介、数字媒介、社交媒体到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这是一个日益虚拟化/去物质化/离身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引导我们脱离碳基身体,最终建构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共存和交互的虚拟世界,即元宇宙(人、物和环境的数字孪生).其二是具身沟通型AI("心灵的延展").人工智能延展出硅基身体以与现实环境实时互动和不断学习.这最初体现为各种可穿戴式设备、智能音箱、自动驾驶、宠物机器人,直到基于文生动作(text-to-acts)的人形机器人.上述两跳发展路线呈双螺旋、相互促进的关系.由此,人类将同时面临"离身沟通型AI"和"具身沟通型AI"两类新的沟通主体,人机传播研究中的"具身AI转向"将继续深化.

    人机传播人工智能具身AI人形机器人

    "自我影像"与生活重塑:当代独居青年的生活Vlog实践

    赵杰翔王瀚
    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以往将媒介技术的影响局限于虚拟"人设"的研究不同,本文提出"自我影像"的分析概念,通过对独居青年Vlog的影像信息和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独居青年在内、外因的驱动下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媒介化,并通过自我技术所强调的实践方式,使得媒介技术建构生活方式和转变自我的过程得以可能.由此,媒介技术对青年生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影像人设",而是过渡到了"伦理主体"的重塑和现实生活方式的转变.当然,"自我影像"作为一种新的自我技术离不开伦理主体的自觉以及对"自我与社会"的关注,需警惕因过度关注自我而导致的系列问题.

    自我影像自我技术独居青年Vlog

    积极公共关系:学术视野、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

    李颖异孙晓翠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积极公共关系的想象不仅是对公共关系研究新思潮的一种理论化探索,还是对公共关系研究本土化的一种中国式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本土化学术议题,积极公共关系在学术视野、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三个方面区别于既往研究:在学术视野上,它试图突破以"问题矫治"为中心的"病理式"研究路径,将目光聚焦到公共关系本身具有的力量和贡献上来;在理论旨趣上,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将自身设定为一种兼具经验性和规范性的实践性话语;在实践指向上,它主张创新性地对公共关系学科进行中国式的理论建构,以期实现构建公共关系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抱负.

    积极公共关系学术视野理论旨趣实践指向

    Abstracts

    117-121页

    《新闻大学》投稿须知(2022版)

    《新闻大学》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