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大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大学
新闻大学

黄芝晓

双月刊

1006-1460

xwdx@fudan.edu.cn

021-65643630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44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

新闻大学/Journal Journalistic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编辑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类期刊,1981年创刊。《新闻大学》的办刊宗旨:以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为主,结合新闻传播的实践为提高我国的新闻事业理论和总结新闻传播经验。本刊面向全国新闻传播学界,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以及新闻爱好者。自2012年起,本刊将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全年定价90元,欢迎广大新老读者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感官依恋、情感补偿与妥协关系:视障者在线亲密关系研究

    王敏刘鑫吴丹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障群体的数字包容研究,历经"技术中心论""技术赋权论"以及"技术双刃剑论",实际并未绕开"技术中心"范式.本研究基于视障者的主体能动性,运用"综合辅助技术"模型的"个人属性"理论,考察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开展在线约会和恋爱时的偏好与需求,并探讨这种亲密关系的本质.研究发现:(1)视障者建立亲密关系时偏好声音魅力,注重"听音识人",体现为"声音亲密";(2)视障者择偶时的多元标准以及与视障相关的特殊需求,植根于技术手段之外的生理、社会、经济基础,超越了"技术中心论";(3)这种多重感官参与的情感依恋新模式,是对血缘家庭关系的补偿和超越,但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视障者会主动追求一种妥协型关系.

    视障者智能手机使用在线约会数字亲密关系数字包容

    透视"盲"点:视障者的另类媒介经验及其悖论

    刘杰单琪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障人群因视力受损而遭遇诸多社会问题,他们的媒介经验在以视觉为主导的媒介化社会中成为研究盲点.本文尝试从具身性的视角入手,考察视障者的媒介经验问题.研究发现,视力障碍并没有截除视障者的身体经验,通过感官转换与媒介技术的辅助实现了功能代偿,在特定生活情境下培育出另类的身体感知方式与具身化的媒介经验,但这一另类经验在"数字盲道"的使用过程中遭遇了多重困境.数字媒介技术背后暗含着更深层面的社会文化障碍,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我们反思针对特殊群体数字困境的技术赋能框架.

    视障者数字盲道媒介经验数字技术具身化

    随境游戏:数字城市的新型技术文化研究——基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游戏实践的考察

    周海晏
    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境游戏"有偏重文化与偏重技术两种传统认知取向.在数字媒介时代,虚实互嵌的新型媒介技术使游戏既遍地浸润实体文化空间,又普遍适应虚拟技术网络,因而能实现虚实之间随境而变、动态变化,形成对"随境游戏"的新认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探索数字媒介驱动下的"随境游戏"何以再造城市文化世界的重要活动.对其游戏实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一方面,它实现技术的文化性转义,强化了虚实互嵌式参与、互动、体验的城市文化,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建构新的文化共同体;另一方面,它实现文化的技术性创新,在文化传承方式上探索物种的数字赓续与文化多样性的数字保护,在城市更新机制上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探索.虚实互嵌的随境游戏是当下打破技术与文化对立的重要突破口,它带来了技术与文化的合流,实现城市文化从微观到宏观多个层面的汇聚与交融,直接推动数字城市形成了融合性的新型技术文化.

    随境游戏数字城市技术文化媒介学

    天命再造:商周鼎革中凤鸟神话传播的媒介考古

    姚君丁云亮
    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承继殷代神权的符号物,凤鸟神话被置于宗周贵族的天命再造之中.周凤在新旧抵牾中逐渐取代商凤,从祭祀中增强神力的"牺牲之物"转变为周王室"以德受命"的应验物.与商凤神话仅作为氏族图腾的超验语符不同,周凤神话通过使用和遵守形成了君主与宗室贵族之间的相应礼制规则,勾勒出相应的理想政治范本,并成为西周人的精神信仰.在组织、教化诸侯贵族和殷商遗民接受宗周"以德配天"的文化过程中,凤鸟神话扮演了重要的居间调节的媒介角色,联结了时人政治文化生活的多处场景,搭建起了跨介质的表意符号的"媒介域",影响了世代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思想的传播方式.

    凤鸟神话天命观媒介学传播考古

    社会资本影响社交媒体沉迷的双重路径——基于社会资本类型与数字代际的分析

    黄含韵石丽红裴欣
    6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分层配比抽样调查(N=4857)所得的数据,本研究分析了社会资本对社交媒体沉迷的影响路径与边界条件.研究发现:(1)社会资本与社交媒体沉迷呈显著正相关;(2)生活质量在聚合型社会资本与社交媒体沉迷之间起中介作用;(3)阶层关系感知在桥接型社会资本与社交媒体沉迷之间起中介作用;(4)数字移民的社交媒体沉迷更多地受到聚合型社会资本的影响,而数字原住民的社交媒体沉迷则更多地受到桥接型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社交媒体沉迷发挥作用的路径,以及其中的数字代际差异,为理解和干预社交媒体沉迷提供了指导.

    社会资本生活质量阶层关系感知社交媒体沉迷数字代际

    对抗"链接腐烂"——网络信息存档的公益豁免问题研究

    李欢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大量发生的"链接腐烂"正在成为网络信息存储以及集体记忆传递的"阴云".为了克服网络信息的不稳定性,以互联网档案馆为代表的诸多公益组织开始了大规模的网页存档行为,他们运用爬虫技术不断搜集、存储网络信息,并向用户提供查看服务.不过,尽管其行为出于公益目标,并且在延续公共记忆上具有重要价值,但在现有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益保护规则下,这些行为面临极高的侵权风险,这也制约了相关公益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考虑到"链接腐烂"是互联网环境中的普遍现象,有必要将这些公益组织推动的存档活动纳入"合理使用"的制度框架中来,通过设置一定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益豁免,为保留网络公共信息提供规则支撑.

    数字记忆"链接腐烂"公益存档合理使用

    粉丝"脱粉"背后的偶像魅力悖论

    王诗萁刘海龙
    8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偶像失格或失德情况频发,引发了饭圈中粉丝的"脱粉"现象.然而,偶像的负面言行并非粉丝切断情感链接并脱离饭圈的单一情景.研究发现,"脱粉"涉及粉丝个体对偶像超凡能力的认可终止,揭示了粉丝—偶像关系中偶像魅力的悖论:偶像魅力始于粉丝摆脱平庸日常的潜在热情,但又需要通过嵌入饭圈或平台中的秩序规范与消费惯例得以存续.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弹性的粉丝—偶像关系以及粉丝如何协商参与式文化中的集体价值认同.

    粉丝"脱粉"偶像魅力的悖论粉丝—偶像关系多重社会关系

    芯片新闻叙事:一种承载爱国情感的网络文化现象

    陈龙王宇荣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美国对华科技战愈演愈烈,社交媒体上围绕科技战焦点话题的芯片新闻叙事层出不穷,其内容在表达爱国情感的同时也蔓延着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不仅以民族主义话语呈现,也通过各种芯片科技突破新闻得到补偿与缓解,形成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在文本层面,活跃在微博、微信平台上的推文借助"对抗、冲突"的民族主义话语策略来表达焦虑情绪;在话语实践层面,网民对相关新闻文本的接受过程表现为一种"区分他我"的民族主义话语再生产,戏剧化地将其转化为应对与缓解焦虑情绪的方式;在社会实践层面,平台资本逻辑与趋利避害的心理影响了焦虑情绪的民族主义化,二者的结合推动了芯片新闻叙事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的展演.

    芯片新闻叙事爱国情感与焦虑情绪民族主义网络文化现象

    Abstracts

    117-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