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界
新闻界

沈淮

半月刊

1007-2438

xinwenjie@scol.com.cn

028-86968866

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中路2段70号

新闻界/Journal Press Circle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影响力的传媒专业学术期刊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的力量: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精神

    涂凌波杨靖毅
    4-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研究我国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须从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经验出发,探讨我国新闻传播活动所具有的文化向度,厘清新闻与文化的关系,并分析如何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对内而言,"两个结合"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文化传播实践新局面;对外来看,我国致力于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新图景。中华文化塑造了我国新闻传播活动独特的文化气质与风格;新闻传播活动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以文化人、以文明道和以文铸魂,文化作为一种深沉的力量影响着新闻传播活动的行动取向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二个结合"新闻传播活动文化实践文化精神

    美德与规范的内在主义协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传播伦理进路

    卢家银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重构,虚假信息、歧视与偏见、隐私泄露、人类主体地位丧失等伦理风险以叠加累积的方式爆发,导致了价值对齐的伦理难题。基于人、技术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该研究构建了以人为本、公正公平、预防伤害、责任担当的四维传播伦理框架,为智能传播活动的道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从伦理原则到传播实践的进路,本研究认为,重点在于突破传统的外在主义范式,尝试在内在主义伦理框架中,在技术上运用可解释性模型,在理念上倡导人机互动的美德感染与教化,在规则上将义务论与目的论相结合,最终实现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协同,以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美德伦理义务论传播伦理智能传播

    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的人文主义思考

    林爱珺常云帆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ChatGPT和Sora大模型正逐步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为了更好地校准人工智能大模型,各国开始研究价值对齐的技术路径。然而,价值对齐绝非易事,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对齐?标准在哪?目前的价值对齐思路大多基于技术主义的"控制论",但是,这样的价值对齐可能带来新的伦理风险,并加速"奇点"临近。为此,大模型对齐算法有必要打破传统的"主客体二分法",摆脱技术主义的思路,以应对道德价值观对齐所带来的独特挑战,追求技术与人文的动态平衡,并在技术人文主义视角下构建"人机共生"关系,实现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和谐发展。

    人工智能伦理风险价值对齐奇点社会人文主义

    效果·机理·路径:数据新闻社交平台传播热度研究

    翟红蕾李茂国刘金波
    34-4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32个社交平台数据新闻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探讨在具体平台情境下数据新闻内容传播热度的致效因素及生成过程。既往研究以数据新闻内容考察为主,内容接触的前置阶段被忽略和遮蔽。本研究通过着眼平台受众信息接触的时序性路径,搭建出"议题触及"和"内容感知"的主分析框架,从议题和内容两个层面分析数据新闻在社交平台传播的致效因素及组合路径。研究发现,社交平台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二层级引入模式,其中,标题取径是触发用户流量涌入,驱动数据新闻内容实现高热度传播的关键因素,"复合型"和"挖掘型"两种数据组合构型更具潜在传播优势,静态信息图更契合平台语境及用户偏好。同时,从微观层面梳理数据新闻实现高热度传播的具体稳定路径,对于破除当前数据新闻社交平台传播乏力的困境、提高整体内容的传播热度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数据新闻社交平台定性比较分析(QCA)传播热度

    作为行动者的智能体:重构人类关系的未来范式——NBIC会聚技术视角下的考察与分析

    喻国明黄哲浩唐子璇梁禧...
    46-5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智能体技术的巨大发展,人机关系发生了从传统的机械论、有机论到控制论的嬗变,人际关系也从"人-人"的强关系演变为以智能体为中介的"人-智能体-人"的强关系。控制论的提出,结束了机械论与有机论的二元对立,将人与智能体视为自我调节的有机体。作为行动者的智能体不仅是工具,还能与社会机制形成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呈现出无处不在的认知与决策参与、拟人化的行为协同和实践场景的合目的搭建等种种全新特征,促使人机跨人际主体间协同共生的关系网络的形成。未来,智能新物种的出现将重构人类的关系模式,触发人与人、人与场景、人与社会、人与实践进程中全要素、全环节、全过程传播方式的变革、升维与拓展。角色化的智能体能产生相应的集群效应、协同效应,形成"人机之网",推动完善社会机制、丰富文化实践。人类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组织,"三个世界"的边界逐渐消弭。

    智能体关系范式行动者关系升维人机关系NBIC会聚技术

    S-O-R理论视域下情绪、感知对电商直播用户购买行为的中介效应研究

    漆亚林杨婧童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3。0时代,在新型传播场景下实现对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情感传播是电商直播推动消费购买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S-O-R模型,从作为具身传播的电商直播之信源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外部环境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机制展开实证研究,运用SPSS26。0和Process宏程序等工具对情感效价和感知价值的平行中介效应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信源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三项外部环境因素都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产生直接正向的影响作用;(2)情感因素在信源质量、信息质量与服务质量和购物行为之间均具有中介作用;(3)感知价值在信源质量、信息质量与购买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在服务质量与购买行为之间中介效应不显著。当前直播媒介景观中的互动仪式及情感动员正通过经济与社会的双重逻辑重构整合营销传播秩序。

    S-O-R模型电商直播感知价值情感效价购买行为

    叙述方式与呈现形式对社交媒体健康科普效果的影响——基于宫颈癌与HPV疫苗的实验研究

    庞行吴文汐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宫颈癌与HPV疫苗为主题,以微信公众号健康科普为模拟情境,基于实验法,探索了叙述方式(说教/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与呈现形式(文本/信息图)对社交媒体健康科普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叙述方式在提升宫颈癌与HPV疫苗的认知度与知识水平、增强健康信念、提升HPV疫苗接种意愿、促进社交媒体用户参与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文本,信息图更有助于提升知识水平,但在认知度、健康信念、接种意愿及用户参与四个方面的效果上,文本和信息图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叙述方式与呈现形式对知识水平、感知易感性及疫苗接种意愿具有显著交互效应。具体而言,采用文本形式的说教更易增强感知易感性,第三人称叙事结合信息图更有助于知识水平的提升,更能够促进个体的疫苗接种意愿。

    健康科普实验法HPV疫苗信息图叙事

    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感知的维度构建及话语重塑

    张良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矩阵模型,实证揭示了 2016-2021年间六家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纸媒的374篇涉华生态环境文本中的"选择偏向""叠加偏向""重组偏向",并借助"认知话语范式"的二分法研究原则,从认知和话语两个方面解析俄罗斯文化共同体在媒体影响下的环境叙事感知。在认知方面,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优先原则,定量分析了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维度的感知构建机制——叙事维度的分布比重与动态密度对涉华环境整体直觉的激活;在话语方面,通过相关性、系统聚类及话语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基于叙事直觉感知的话语重塑感知现象。

    环境传播认知传播学叙事矩阵模型俄罗斯

    从全球视野审视数字平台发展的多样性——对话国际传播学会原主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特里·弗卢教授

    徐桂权张志安特里·弗卢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平台治理已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热点议题。当下,全球互联网平台治理的"国家回归"趋势呈现出什么新的特征?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如何影响数字新闻业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新闻业、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会有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文邀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特里·弗卢教授就全球互联网平台监管、数字新闻业、人工智能与传播研究等话题分享其见解。弗卢教授认为,对互联网历史的理解要超越"中国例外主义"与"美国例外主义",从全球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建立共通的比较框架;AIGC对传媒业的冲击将是革命性的,传播学者可以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独特的信息沟通视角,而中国学者将为理解互联网平台与数字媒介生态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平台数字新闻业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