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

吕怡然

月刊

1006-3277

xwjz@wxjt.com.cn

021-62791234

200040

上海延安中路839号

新闻记者/Journal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闻工作刊物。旨在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界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体:迈向媒介的个体化——基于媒介学视域的分析

    孙玮程博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生成式AI为技术引擎的智能体,通过与个人终端设备的融合,成长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交互界面,智能体与人类在个体层面的实时耦合,创造了人机共生的新状态.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体化媒介"的概念,展现智能体逆转了由来已久的媒介去个体化趋势,开启了个体间交互与对话的可能性,人类的主体性跃升至新的阶段,话语与对话获得平衡的"远程信息社会"得以浮现.从媒介学视域出发,观照人工智能作为媒介的前沿进展,既为其引发的社会文化影响提供阐释资源,也为媒介研究展开新的面向.

    智能体个体化媒介媒介学

    "组装时间":数字界面中的异质时间体验——以微信、抖音和Forest为例

    柳嘉慜戴宇辰
    1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建构的视角下,以往的时间研究关注媒介技术如何形塑时间体验,特别强调前者的作用,并将后者视为协调和统一的.然而数字媒介中的时间体验不只受到单一要素的影响且是多元和异质的,因而本研究引入新物质主义视角中的装配理论,尝试以微信、抖音和Forest为例,分析数字界面中的异质时间体验.研究发现,微信界面通过强力的推拉生成了散点式的时间体验;围绕抖音界面的多重元素以基础设施的形态筑起流线型的时间体验;而围绕Forest界面的异质元素则主动设置边界、寻找相应位置,创造块状的时间体验.总结来看,上述数字界面所生成时间体验的类型和机制并不相同,由异质元素组装而成,具有"多重时间性"的特征.

    组装时间新物质主义数字界面

    用时效换本真?——加速社会中的播客聆听与内容生产

    陈卓睿彭兰
    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频播客在中国一二线城市青年中的流行反映了受众对于听觉内容的新兴需求,既有研究多从视/听的不同感官偏向以及播客社群的声音联结出发,探讨新音频媒介如何建构独特的人际关系,但对该媒介形式的理解还需更多与听众的日常生活及其整体媒介使用图景相勾连.对中文播客听众和从业者的访谈及参与式观察结果显示,播客声音的本真性构成了这一听觉关系的核心,而播客的时间脚本则是其本真性呈现的重要保障.此外,社会时间的结构性压力一面促使听众通过聆听寻求替代性的时间经验,另一方面也悖论性地塑造了现实的聆听行为,从而将"本真性"的具体表现形态置于不断的协商之中.据此,本文讨论了播客本真性文化中的时间维度以及中文播客"产-消协商"的未来趋向,并提出研究者在重新发现日常生活听觉维度的同时,需要更多考量当代音频内容、聆听活动内蕴的含混多义性.

    播客本真性时间脚本听觉文化

    网络用户视角的新闻真实性

    梁君健杜珂
    49-6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针对虚假新闻的研究主要包含两大类取向:一是基于新的数字传播语境对于新闻真实性的现象学式的应然研究,二是针对假新闻现象的经验取向的实然研究.大多数文献普遍预设了假新闻对于受众的"强效果",缺少基于用户视角的、围绕受众如何接触假新闻以及这种接触有何影响展开的研究.本文从网络用户的视角对假新闻的现象展开经验研究,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归纳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俗民理论",进而思考数字语境下新闻真实的观念变迁.本文认为,"真实"同数字公众的认知过程和评价实践密切相关,而非仅仅是对文本属性的描述;这种认知和评价实践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生的,因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俗民理论显著地受到技术、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其中,读者或用户的变化发挥了核心作用.

    假新闻反转新闻新闻真实性俗民理论

    国家形象的图像化建构——基于国际社交媒体涉华新闻图像的计算视觉分析

    林聪塔娜
    6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形象的媒介建构和受众认知与图像视觉表征关联密切.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美国主流媒体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发布的16329张涉华新闻图像进行特征挖掘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美国主流媒体通过两方面策略建构图像化的中国形象,即审美印象与视觉符号的操纵:中国图像相较于非中国图像具有饱和度低、构图复杂、红色与灰色突出等审美特征,多元视觉符号建构出现代化发展态势下"威胁性的"、"变动不安的"当代中国形象.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揭示了中国形象的多维视觉特征对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度的差异性效果,也指向了平台用户互动机制对国家形象传播的潜在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国家形象研究的图像化维度,延展了中国形象国际媒体呈现的既有认知,为理解国际舆论环境中涉华话语策略的动态演进提供了新的实证窗口.

    视觉框架国家形象社交媒体计算机视觉技术媒介效果

    监控里的"含情脉脉":农村流动家庭的亲密关系实践

    晏青李宁馨
    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媒介装置,监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当监控融入家庭日常实践时,可见性成为观察亲密关系与媒介互构的重要落点.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协同访谈发现,农村流动家庭在监控实践中以可供性连接亲密关系、乡土秩序遮蔽视觉权力和边界守望形塑亲而不密等策略维持家庭生态的平衡,代际双方能动的自我协商呈现生活政治的特性,揭示出农村流动家庭治理的独特逻辑."含情脉脉"的家庭媒介实践彰显"平静通晓而有情"的中国式理性,这种价值范式为理解现代性进村与传统礼俗秩序的碰撞提供一个新视角.

    空巢老人亲密关系监控乡村传播生活政治

    感知算法控制与短视频生产者创新行为选择的关系研究——基于网络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王亚楠宋浩凯徐铎李孜骐...
    9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算法技术在短视频平台的应用及其导致的内容同质化和创意标准化问题.我们将短视频生产者的创新行为分为探索式灵韵创新和利用式模仿创新,并以449名内容生产者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构建感知算法控制影响创新行为选择的理论机制.结果显示:(1)感知算法控制强度越高,短视频生产者越倾向于选择利用式创新;(2)在算法环境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社会资本通过增强信任、降低创新压力和认知成本,提升了生产者选择探索式创新的概率;(3)创作收入占比越大,算法控制对探索式创新的负向影响增强,而对利用式创新的正向影响增强.受雇于MCN机构的"组织化"短视频生产者更倾向于在算法引导下选择利用式创新,以满足高效生产需求.本文为理解算法控制下短视频生产者的创新行为提供了实证基础,并对短视频创作者在AIGC时代构建差异化内容生产竞争力提出了理论启示.

    短视频生产者算法控制双元创新网络社会资本

    融媒体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传播路径——推荐《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及传播》

    陈贝
    封3页

    2024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