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媒的公信力与传媒人的数据意识研究

    樊亦涵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采用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了传媒的公信力与传媒人数据意识的关系,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相应建议.首先,传媒公信力是传媒人数据意识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公信力,传媒人才会更加注重数据意识.其次,传媒人的数据意识对传媒公信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传媒人缺乏数据意识,就会导致报道不准确、不全面,从而影响传媒公信力.最后,提高传媒公信力的关键是增强传媒人的数据意识.文章建议通过加强数据意识培训、建立数据管理部门等方式,增强传媒人的数据意识,进而提高传媒公信力.文章认为,传媒公信力是传媒人数据意识的基础,提高传媒公信力的关键在于增强传媒人的数据意识;加强数据意识培训、建立数据管理部门等方式可以有效增强传媒人的数据意识和运用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关注受众需求和反馈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传媒公信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媒行业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传媒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在此背景下,传媒公信力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传媒人的数据意识对提高传媒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探讨传媒公信力与传媒人数据意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传媒资讯公信力传媒人数据意识数据信息

    网络民族志:媒介形态演进与方法伦理演变分析

    雷宇楠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民族志从人类学向更多公共议题开放以来,以民族志为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现象日益增多.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族志逐渐扩展至虚拟社区,网络民族志成为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工具,研究者对网络民族志发展的把握,以及对方法背后伦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探析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在媒介演进过程中如何共同演变,不同形式的"媒介"作为"书写方式",以何种形态介入网络民族志研究中,并影响着双方关系.因为关系关乎伦理,媒介形态演进又对网络民族志研究伦理提出更关注虚拟情境的要求.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阐释民族志研究伦理随媒介演进而演变;二是分析新媒介环境下,新媒介参与的网络民族志是对传统民族志的沿用,基于社区化的身份认同是研究的基础,网络空间是网络民族志的田野,田野工作的方法依旧是参与式观察等;三是提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民族志逐渐实现从现实情境重心到虚拟情境重心的延展;四是阐释网络民族志伦理重心往虚拟情境重心延展的背景下,网络民族志的伦理规范要更重视主体确认和书写身份,研究者在进行网络民族志研究时,要运用科学民族志方法,并遵守相对应的伦理规范.

    民族志网络民族志网络社区媒介形态研究伦理

    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研究

    孙晓涵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社会发展阶段,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把握数字化时代的特征,顺应数字化时代的趋势,应对数字化时代的问题,是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数字化时代的特征、数字化时代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时代以数据驱动、网络连接、智能化为显著特征,深刻影响新闻传播方式、新闻生产模式和新闻消费习惯.面对数字化浪潮,新闻传播需顺应数智化、融合化、智能化和泛在化趋势.具体而言,新闻传播应建立在数据和智能技术基础上,实现新闻采集、编辑、审核、分发等过程的智能化;在内容上实现新闻与娱乐、教育等领域的有机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依托 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新闻在各种终端和网络环境下的无缝传播.在新闻生态建设上,应构建开放、共治的新闻传播体系,鼓励个人和机构多元参与新闻制作,形成充满活力的传播生态.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质量和公信力,更好地为建设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服务.

    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展方向传播生态网络强国

    国内内容分析法在社交媒体研究的应用现状

    屈越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内容分析法在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应用成效.此方法通过加入量化元素,将原始内容分解并提炼成可以比较的数据,从而推论内容中的信息和变化趋势,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文章对国内 2014-2022 年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社交媒体领域的成果进行综述,经过代表性、典型性筛选,整理出核心刊物发表的代表性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规则和程序现状,依据较为规范的内容分析法六大步骤对照本文样本剖析,发现大多数研究者能够较为规范地运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总结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向、设立类目构建框架、聚焦分析单位、选择研究工具、确定编码类型、检验编码信效度这六大步骤为根据,简析研究过程在各个步骤的规范性表现,发现研究者在类目建构框架的建立和研究工具的使用方面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在社交媒体研究领域,内容分析法可以较好地适应"内容—传者—受众"三大路径的延伸探究.在此方法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也应注意其局限性,针对同一问题选择样本的典型性极为重要,应综合社交媒体特性,甄别文本与隐性内容的相关度,让理论框架更加清晰.文章指出,抽样方法、信效度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及程序.

    内容分析法研究方法社交媒体新闻传播应用综述

    加强自滤把关:媒体融合时代缩小"数字鸿沟"的路径探析

    于静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数字鸿沟"等问题愈发显著,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缩小差距.文章以社会认知理论为理论框架,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出发,专注于个体在数字媒介环境中的自滤把关意识和行为,深入研究个体的媒介素养、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因素与自滤把关之间的关系.文章探究自滤把关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旨在深刻了解其范围和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与访谈法,以深入理解和分析个体的认知和决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在媒体融合环境中,个体的自滤把关意识和行为与"数字鸿沟"存在密切关系.个体的媒介素养、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因素对自滤把关起到了关键作用.加强自滤把关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数字媒介素养和信息获取效果.研究表明,强化个体的自滤把关能力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措施之一.因此,为了强化数字媒介素养和信息获取效果,建议加强教育和培训,特别要重视个体的媒体素养、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媒体融合时代"数字鸿沟"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效地引导个体在数字时代主动适应并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媒体融合"数字鸿沟"自滤把关受众角度媒介素养

    地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微"育人实践创新路径探究

    韩海苗郭旭魁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媒介化语境下,地方高校图书馆纷纷创建微信公众号,开展新型信息传播,从而更好地实践育人使命.微信公众号不仅是图书馆开展图书服务等业务类工作的窗口,而且应当成为其落实"三全育人"新使命的新传播空间.文章关注地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微"育人实践,探讨地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参与"三全育人"的可行性创新路径.在梳理过往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思辨性分析方法,发现地方高校图书馆角色发生了三大变化,即从专业服务到育人功能、从传统被动借阅到主动推广、从单一宣传渠道到新媒体多元渠道.当前,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微"育人传播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偏向知识类信息、地方性知识供给不足、缺少互动与反馈、缺乏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联结等.文章认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当转变传统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文章从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育人创新路径:内容供给方面,增加育人类文化资源;特色构建方面,融入地方性文化符号;关系联结方面,激发学生参与新媒体中的互动,并及时回复学生的诉求;与第一课堂形成有效联动方面,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展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拓展第一课堂育人效果.

    三全育人地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微"育人实践创新路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抖音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赵文莹潘同人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迅速发展,抖音凭借独特优势成为当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文章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抖音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抖音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具有形式精炼直观、交流互动便利等优势,同时也具有算法推荐局限、内容碎片化浅表化等劣势,面临着党和国家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力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短视频创作等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等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如何将抖音化为对大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文章将抖音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有机组合,形成更具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技术赋能内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形式;加大监管力度,肃清网络环境;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和流量分配机制;推动教师学生共同创作,打造优质短视频作品.文章旨在助力高校将抖音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成长为能够肩负起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

    抖音短视频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SWOT分析

    新媒体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为例

    裴挫萍祝琼任芸芸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依托新媒体全面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挥教书育人功能的有力抓手.新媒体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合,延伸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手段,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加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现代化、科技化与人性化.然而,受传统育人理念和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依托新媒体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新媒体技术运用不足,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效能难以发挥;施教模式多元化不高,使得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难以实现;实践活动创新性不够,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挖掘.这些问题制约着新媒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有效发挥.对此,高职院校与教师要积极落实兼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优化对策,围绕专业特点搭建课程思政新媒体平台,发挥数字化育人效能;依托新媒体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施教模式,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利用线上渠道革新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创建实践育人新机制,全面发挥新媒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优势,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有效提升.文章以新媒体为视角,以《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为例,采用层进式分析法,深入研究新媒体赋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困境及对策,以供参考.

    新媒体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困境对策

    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析

    黄荣王岩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教育是烘托向上生长的底层力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优势与潜力.信息技术助力弥合"数字鸿沟"——"互联网+"深度融入教育、养老、扶贫等多个领域.数字赋能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转型升级.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构建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数字技术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文章紧紧围绕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进行分析,为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乘势而上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高校要顺势把握发展机遇,正确审视"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以及"信息茧房"等困境.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着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数字化教学水平;正确认识和运用主体间性理论,破除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真正做到破局而立,向新而生,以绵绵之力铸久久之功,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新媒体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主体间性"三全育人"

    "互联网+"时代中原文化的全球传播创新模式研究

    何秀霞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中原文化的全球传播新模式,旨在阐明中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中的传播策略与实践.文章首先分析中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现中原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然后重点探讨中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三大全球传播新模式:数字化转型与内容创新、跨平台传播策略与社交媒体应用、跨文化交流与全球网络合作.在数字化转型与内容创新部分,文章分析了如何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互动媒体等先进技术,将中原文化的传统元素转化为更具生动性和互动性的形式.在跨平台传播策略与社交媒体应用部分,文章讨论了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和博客等互联网平台,提升中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在跨文化交流与全球网络合作部分,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与全球各地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文化交流项目和活动,从而推动中原文化的全球传播.总体而言,文章旨在为中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球传播提供理论分析和策略指导,提升中原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原文化"互联网+"全球传播数字化转型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