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媒介可供性视域下虚拟主播与用户的狂欢式交互研究

    蒋希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新闻业正经历一场由智能化技术驱动的重大转型.这一变革的显著标志之一,是虚拟主播的广泛应用.从真人形象到虚拟形象,虚拟主播不仅实现了身份意义的流动,还借助可供性举办了一场以虚拟主播和用户为主角的互动狂欢.文章从媒介可供性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狂欢式交互下虚拟主播技术与经验背后的可供性逻辑,并借用"狂欢"隐喻以形象地描绘虚拟主播与用户之间活跃的交互状态,进而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分析这场狂欢盛宴,解答狂欢什么、谁来狂欢和如何狂欢三个问题,得出虚拟主播通过丰富的资源库、紧密的圈层关系和沉浸的应用场景,使用户实现信息和情感双重满足的结论.文章旨在填补虚拟主播领域的媒介可供性理论空白,并为办好狂欢盛宴提供可行性路径.

    虚拟主播虚拟数字人媒介可供性情感交互元宇宙

    从可视化角度探究新闻报道优化策略

    王瑞颖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呈现出传播多元化、叙事故事化等特征,新闻可视化成为当前新闻行业的热点话题.文章主要探究如何利用可视化来优化新闻报道,以期为新闻可视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分析可视化对于优化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明确可视化新闻报道的类别,发现可视化具有提升新闻生产率和传播率、拓展新闻报道深度与广度以及推动新闻行业发展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在综合分析可视化新闻报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新闻内容、报道形式以及受众交互三个方面入手,提出新闻报道优化策略.具体来说,在新闻内容上,要选用优质选题,关注新闻深度与广度,注意新闻的故事叙事性;在报道形式上,要选用适宜的可视化形式,扩展视觉传播形式;在受众互动上,要重视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和分享性.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新闻可视化发展的潜在问题.尽管可视化极大地优化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及传播效果,但并非所有新闻都适用可视化技术,只有把握住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新闻应有的深度,抵制虚假新闻、失实新闻等,新闻可视化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可视化新闻报道新闻内容受众交互新闻深度

    时事新闻共情化传播策略分析

    刘君琦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事新闻是人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事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时事新闻传播模式存在不少短板,导致传播效果不佳.基于此,文章探讨时事新闻共情化传播策略,以强化新闻传播效果,深化受众理解,引发受众共鸣.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传统的时事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探讨共情化传播策略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传统的时事新闻传播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播主体层面:理念传统、语言生硬、人才短缺,传播内容层面:选题固化、太过呆板、太过宏大,传播渠道层面:分发泛泛、形式融合不够、互动缺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系列共情化传播策略:在主体共情层面,转变观念、软化语言、打造IP、培养新人;在内容共情层面,选题内容年轻化、标题语言创新化、视角呈现多样化;在渠道共情层面,信息投放精准化、平台选择多样化、渠道互动日常化;在受众共情层面,传播做好地域区分、背景区分、代际区分.共情化传播策略能够有效强化时事新闻的传播效果,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可以促进受众理性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正确引导舆论.

    时事新闻共情化传播策略

    从四个站位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关键

    张宏辉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着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进一步锚定出版业的初心使命极为重要.换言之,要想开拓出版新局面,就要立足出版业的本质性站位,把握出版的魂与根.文章从出版业的四个本质性站位——政治站位、国家站位、民族站位、人民站位出发,探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关键.政治站位、国家站位、民族站位、人民站位是出版的魂和根,决定了我国出版所具有的内在特质,集中体现在主题出版领域.文章认为,只有坚持四个站位,出版才能定向、定心,才能实现主题出版的使命与价值,才能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而要落实四个站位,核心在于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守正创新,深入落实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战略要求,切实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要强化两大意识:一是强烈的阵地意识,表现为坚持正确的出版价值观和图书质量观,即坚持质量第一,严把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始终坚守、不断提升出版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主线;二是充沛的情怀意识,即全面强化出版人应有的四大情怀——文化情怀、人民情怀、学术情怀、教育情怀.

    出版四个站位两个关键高质量发展阵地意识情怀意识

    数字化语境下新媒体影像发展路径探析

    王雪吴铁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包含着主动性,是一种新的技术推动力,它与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以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元宇宙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数字化的发展,以碎片化、叙事化、场景化、情感化为传播特征的"新媒体影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内涵、范围和功能也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不断转向.可以说,数字化为新媒体影像艺术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发展,为最终达成便捷、高效的影像传播效果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然而,在高效的新媒体影像传播之下亦会产生"信息茧房""碎片化思维""人体感知降级""创作同质化"等问题.因此,在数字化语境下,学会辩证看待新媒体影像发展路径的利与弊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以本体论视角来分析新媒体影像及数字化之内涵;分析新媒体影像发展路径之"利",对新媒体影像制作、商业价值及受众观看方式、审美能力等进行探讨;分析新媒体影像发展路径之"弊",对碎片化思维、屏幕化观看及新媒体影像作品同质化等问题进行探讨;深度剖析新媒体影像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策略,以期从辩证思维角度指出在数字化语境下新媒体影像如何实现持续良性发展.

    新媒体影像数字化受众互动传播发展路径发展趋势

    高校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影响研究

    刘晓艺孙明哲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网民话语权的强化构成了更为复杂的舆论场.信息过载、谣言传播、舆论反转和群体极化等现象充斥网络,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判断.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校热点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舆情的匿名性、难控性、无界性和传播迅速等特点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高校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和传播特点,发现社会各界对高校的密切关注、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提升、大学生群体极化等现象与高校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息息相关.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发现,高校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判断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消极影响则表现为扭曲大学生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出现恐慌心理,对高校产生信任危机;导致学生盲目跟风,造成非理性情绪波动.

    高校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大学生群体价值判断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陈慧中尚磊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成瘾、社交焦虑和信息过载等新型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因此,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实践研究等方法,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指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包括适应新媒体挑战、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文章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理念滞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式单一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具体策略:首先,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将积极心理学与全人教育融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其次,优化教育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和新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要通过专业化培训和多元化引进,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学能力;最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周等,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更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

    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成瘾教学策略创新

    新媒体时代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创新策略研究

    潘秋菊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广泛应用的当下,高职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迎来重大的创新机遇.文章旨在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新媒体资源,创新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内容,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旨在提出有效的创新策略,以促进思政教育内容深化和广泛传播.文章通过文献回顾法,探索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法,阐述新媒体平台如何在传播思政理念、提升思政教学的互动性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教学实验法,验证所提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发现,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有效传播思政理念,提升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和教学的互动性.结合新闻报道等内容开展思政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应用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显著强化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研究发现,新媒体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教学中融入新媒体元素,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新媒体的高职英语思政教学应注重内容与技术的整合,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新媒体高职英语思政内容新媒体素养创新策略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张林玉沈洋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信息获取和传播带来了深刻变革,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对媒体和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利用能力的关键手段备受重视.同时,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要求.目前,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基础薄弱,尚未构建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在各高校普及的最佳途径.文章采用文献调研法,剖析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以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研究发现,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缺位、对媒介素养的重视不足、理论研究薄弱、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文章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高校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打造高水平媒介素养思政教师队伍;媒介素养教育应坚持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双向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建立健全媒体平台,全方位助力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探究

    朱江鸿刘向军王晓霞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浪潮下,具有交互性、普适性特征的自媒体平台得到广泛应用.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忠实使用者,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习惯养成以及价值取向深受自媒体平台的影响.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要素发现,高校育人环境出现深刻变化,如主体交互性增强、介体灵活性增强以及环体开放性增强.而自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育人主体失职与失责、育人内容失序与失衡、育人空间失守与失声等困境.基于此,深入了解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契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文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对策,通过打造"自媒育人"共同体、实现"全程育人"的有机衔接、注重育人空间的多维拓展等路径,不断探索自媒体思政教育新模式,实现高校育人主体、内容和空间进一步发展,让大学生学会在信息化时代辩证看待和理性分析事物,明辨是非.这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和方法创新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教育路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