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教育主流媒体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路径和机制研究——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媒体融合发展为例

    潘利敏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是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10 周年.10 年来,教育主流媒体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变革及模式创新等手段,经历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实践成果.面对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教育主流媒体如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进而加深教育新闻宣传、报刊出版界对这一时代性命题的理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为例,基于新质生产力投射在教育领域的三个"核心"维度,分析教育主流媒体的多重属性,从平台化发展、垂直化服务、故事化连接的视角阐释媒体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选择,并依托"三重机制"破题来实现"三个转型"发展,努力在组织架构、人才队伍、运行模式上转向一体化资源平台建设、新型化管理体系建设、协作化报刊育人建设.基于此,文章提出,媒体融合进入下一个 10 年的发展关键期,教育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产业发展等智能技术及其实践探索的引领下,要把握发展思路、产品思维、运营管理等方面重塑优势、加速突围的契机,以不断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媒体变革趋势,不断化解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加快形成高效的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新型生产组织方式,走出一条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纵深推进之路.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教育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融媒体时代新闻主播发展路径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闫妍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广播电视新闻是广播电视台的重要核心部门,其新闻主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在媒介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融媒体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也促使媒介互动形式不断创新.新闻主播作为媒介信息传播的重要一环,在融媒体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深入探究新闻主播的"变"与"不变",旨在为融媒体时代新闻主播发展路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导向.其中,"变"聚焦于探讨新闻主播的角色定位多元化、个人品牌塑造以及采编播综合能力构建,"不变"则着重剖析新闻主播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精进评论能力和深化共情能力方面的恒定追求.这种"变"与"不变"的并存,既展现了新闻主播发展的灵活适应性,也体现了其专业素养的稳定性.总而言之,融媒体时代赋予了新闻主播更多的使命与期待,要求其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平衡,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将高质量、高价值的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以此推动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

    融媒体时代新闻主播受众创新坚守

    空间、行动与纪念:非虚构灾难新闻叙事研究

    杜紫薇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灾难是人类永恒的命题,非虚构写作实践在文学、新闻和商业的加持下找到了灾难书写的原初动力.借由移动传播和社交平台的发展,非虚构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写作风格和内容生产模式,叙事题材更加多元,表现方式也更加丰富,这在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尤为突出.立足于新媒体平台,非虚构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和文学性的表达,逐渐呈现出平民化趋势,极大地激发了写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非虚构日益勃兴的背景下,文章梳理商业逻辑接入非虚构写作的历史源流,厘清非虚构如何接续文学传统借由灾难事件激活社会情绪的共振,并分析灾难新闻报道中非虚构写作的空间叙事逻辑.文章认为,灾难事件中,个体情绪借由"行动介入"式的文学表达,关注事件背后人的生命经验,解答新闻"如何"与"为何"的问题,从而形成社会情绪的共振.并通过第一人称在场的"我",进行沉浸式的空间书写,形成物理空间和象征空间的双生共构.这迎合了新闻报道追求的"在场感",以"行动"和"在场"激活新闻事实,这也是非虚构能够从精英群体向大众群体敞开的方式.其在实体和赛博空间的交叠下实现纪念性空间生产,实现社会基调从"灾"到"救"、从"悲情"到"温情"的转变,形成了灾难背景下集体情感的社会修复.

    非虚构空间叙事新闻灾难报道空间生产

    重大灾害网谣的分型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

    刘云花罗远平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大灾害发生后,因为存在信息差,大众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但又迫切地想知道灾害相关情况,这时部分自媒体或网民出于引流、博取眼球的目的,会擅自发布不实信息,这便是重大灾害网谣.实际上,重大灾害网谣是一种伴随重大灾害而产生的有害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很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当网络谣言盛行,真实信息也将变得不再可信,这不仅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很有可能对救援工作造成阻碍.重大灾害网谣在网络上传播时,还会变身为各种分型,如现场情况类、灾害预测类、救援信息类、灾害损失类等,这会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掉入谣言的陷阱,他们不仅会轻信这些谣言,还会主动传播这些谣言,从而加速重大灾害网谣的扩散.为对冲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深入了解谣言的传播规律与分型特征,从而更好地治理网络谣言.基于此,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重大灾害网谣的分型特征,据此提出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旨在通过权威、真实、客观的信息来抵消谣言带来的危害.

    重大灾害网谣分型特征传播规律引导

    SIPS优化模型视域下高校宣传片传播策略及进路

    刘旭初尹蕾宗华月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宣传片是提升高校形象、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校宣传片"重制作、轻传播"的现象愈发普遍,针对高校宣传片传播的研究也很少见.基于此,文章对清华大学等 9 所高校 2021 年发布的宣传片传播数据、传播策略及传播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是高校宣传片传播的主要渠道;优秀高校宣传片在B站的传播具有明显的"长尾"效应和"出圈"效应;宣传片传播过程中,受众通过评论和弹幕参与宣传片意义建构,虽促进了宣传片的二次分发,但也在互联网上留下吐槽的持久记忆;从接触受众到受众作出报考的行为决策,高校以宣传片为载体,不断与受众开展对话.在对 9 所高校发布的宣传片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还引入了SIPS模型并对之进行了优化,在元模型基础上增加了触点(C)环节,并以优化后的CSIPS模型为框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分别从"多元传播,精准抵达""聚焦受众痛点,引发受众共鸣""多层级引导受众价值确认""优化受众体验,推动受众参与'对话'""加强受众分享意愿,实现病毒式传播"五个方面,深入阐释高校宣传片的传播策略及进路.

    高校宣传片SIPS优化模型短视频传播策略高校形象情感共鸣

    江西省红色文化设施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

    杨晶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研究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江西省红色文化设施数字化传播路径,旨在增强江西省红色文化设施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江西省红色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水平.文章主要采用综合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系统分析江西省红色文化设施数字化传播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数字化展示技术的普及、数字全景与虚拟展览的深化、互动体验的创新以及数据驱动平台的构建是推进江西省红色文化设施数字化传播的关键路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南昌红色文化学习地图"这一标志性案例,验证了数字技术在强化红色文化传播效能、扩大受众覆盖面,特别是激发年轻人兴趣方面的显著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传播不仅能显著提高红色文化的社会认知度,还能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开辟新途径.据此,文章提出一系列创新建议,涉及政策导向、技术革新、跨界协作、用户体验优化及数字化战略的深化,旨在构建一个全面且具有层次感的江西省红色文化设施数字化传播体系,为红色文化设施管理机构提供实际操作指南,推动红色文化广泛传播与深度普及,同时探索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为未来文化遗产管理与传播模式的创新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设施数字化传播江西省传播路径

    高校研究生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研究

    王伟超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提出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建设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应突破开设单门理论课程的局限,将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作为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类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更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内容建设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条主线,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并向研究生传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观念、方法与路径.深化教育创新实践,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中.整合师资、物质、平台资源,建立"大协同"的有机联动体系,推进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教学的"三全育人".研究从课堂讲授、项目竞赛、活动传播、沉浸体验、文化创新设计这五个维度设计课程,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旨在做好民族文化传播类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民族文化传播系列课程的建设、实践与改革,有效提升高校研究生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解、实践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使其能深度参与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研究生民族文化传播课程建设理路创新

    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甄东霞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素养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与理论素质的体现.文章采用文献分析、调查、观察、实践等方法,研究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升路径.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媒介环境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坚守意识等媒介素养.研究发现,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升媒介素养的关键在于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社会生活,了解行业动态,从而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职业理想,以新闻人才为内驱力推动新闻事业发展.如今,虽然媒介渠道多元化,受众拥有更多发表见解和观点的平台,但发言严谨、把关到位的媒介操守仍值得坚守.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迭代进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学习新媒体新技术,还要掌握并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业务实践,具备互联网思维.在语言表达方面,新闻工作者应了解和学习网络流行语等.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关注社会结构、大众生活、沟通方式及其语言表达特点等基本要素,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了解大众对吃、穿、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另外,新闻工作者还要强化业务精品意识.不管哪种传播媒介,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新闻产品的支持,新闻产品的质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在信息传播中,新闻工作者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坚守意识

    "银发群体"媒介素养学术研究热点与趋势探究——基于CNK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毛莎莎王雅琴王雨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快速崛起,数字化浪潮兴起.在数字化浪潮中,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人和作为"数字移民"的中年人相比,"银发群体"的数字技能基础薄弱、新媒体接触率低、"家庭反哺"不足、信息识别与批判能力较弱.为有效提升"银发群体"的媒介素养,推动"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的理论性研究,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中文期刊收录的"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统计近十年来"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研究脉络、热点及发展趋势,发现研究主要关注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媒介素养现状等方面,而且存在视角单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视野较窄等问题.文章认为,未来需要细化研究方向,多维度丈量研究主体;建构理论框架,创新研究方法;学科交叉合作,形成学术网络;凸显问题意识,加强实证研究.

    媒介素养"银发群体"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老龄化

    新媒体时代虚拟教研平台赋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巩湘红孙晓燕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作为新媒体时代教育领域的创新产物,虚拟教研平台凭借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和构建新型教育生态的重要力量.虚拟教研平台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力量交织、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文章首先从信息技术加持、教育政策推动、教学改革需求三个关键方面阐述虚拟教研平台兴起的动因,然后从弹性化的学习时间、自由化的学习场所、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四个方面分析虚拟教研平台的核心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新媒体时代虚拟教研平台赋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内容涵盖四个层面:第一,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传递,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教学支持;第二,鼓励学术研究和互动交流,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架起合作桥梁;第三,强化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创新机遇;第四,提升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数字活力.最后,文章分析虚拟教研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虚拟教研平台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信息大潮中,虚拟教研平台将持续发展和完善,推动教研模式转型升级,不断为教育改革与创新注入活力,在助力外语教学与研究整体质量提升的同时,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新媒体虚拟教研平台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