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媒共生视角下儿童智能电话手表的传播风险和应对策略探究

    邓翠平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智能电话手表作为一种可穿戴智能产品,集定位、通话、娱乐、社交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满足儿童的安全需求、学习需求、社交与娱乐需求,已经融入儿童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人媒共生效果.然而,这种人媒共生关系也存在一定传播风险,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文章从人媒共生视角聚焦儿童智能电话手表的传播功能,结合实际观察,运用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这一智能媒体给家长和儿童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针对负面影响,包括传播风险等,提出应对策略.根据实际观察与具体调查反馈,儿童智能电话手表给儿童带来的安全信息风险、心理健康风险、使用行为风险都不容忽视.为此,要从三个层面加以应对.企业层面,要从技术上下功夫,加强信息安全保护,优化内容筛选,加强用户教育与引导;社会层面,政府要通过相关法律及制度规范行业运营环境,主流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学校要加强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家庭层面,家长与孩子要形成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共同提升家庭媒介素养水平.文章认为,以儿童智能电话手表为代表的智能媒介在重塑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同时,带来的传播风险不容忽视,只有全社会多主体联合,积极应对,才能为儿童创设一个健康的人媒共生环境.

    人媒共生儿童智能电话手表智能媒介网络社交传播风险

    地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喻为民武锐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愈加激荡,国际舆论场愈发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地方媒体作为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是响应国家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紧迫任务,也是提升地方知名度、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在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章深入分析地方媒体国际传播建设态势,揭示其面临的内容创新不足、跨文化沟通障碍、渠道拓展困难、专业人才匮乏以及资金瓶颈制约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文章从战略视角出发,系统地提出应对之策:制定前瞻性的国际传播战略规划,构建多元化的传播矩阵,推动内容创新与本土化融合,加大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机制等.文章旨在为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地方媒体国际传播困境与对策战略规划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来华旅游博主视角下的中国形象构建与传播研究——基于YouTube视频的样本分析

    周书航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大批外国博主来华旅游,成为海外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新兴力量,并在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了以"China Travel"为标签的Vlog视频热潮.文章以YouTube视频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探究来华旅游博主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塑造手法.研究发现,首先,来华旅游博主塑造的中国形象整体较为积极立体,包含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壮丽的自然风光、便捷的高铁、美味的食物以及友善的中国人民这几类形象.其次,来华旅游博主通过平民化第一人称视角、对比法以及圣地巡礼法塑造了真实且积极的中国形象,并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粉碎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长期抹黑性宣传.最后,相较于长期旅华的"洋网红",短期旅华博主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更为客观,对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具有更强的"他塑"作用.为吸引更多外国博主来华旅游,并为其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文章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实施以 144 小时过境免签为代表的入境政策,推动蕴含中国元素的文化作品"出海",并实现支付、导航与热门景区的英语化.文章旨在拓展"洋网红"对中国形象构建与传播的研究,并为促进中国形象海外传播探索可行路径.

    来华旅游博主中国形象塑造国际传播YouTube"洋网红"

    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策略探析

    郭思吟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在国际传播背景下,从文化、成就、责任和发展道路四个维度出发,中国致力于塑造多维度的国家形象:展现文明大国的文化底蕴,彰显综合国力强盛的东方风采,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以及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文章基于国际传播的特性和对国家形象动态、复杂变化过程的深刻洞察,总结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规律,以期为塑造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指引.文章认为,应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传播主体共同参与、陈情与说理相结合的塑造内容、技术与价值相协调的塑造载体,以及精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塑造规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要打造多元主体传播格局,整合传播主体,为塑造国家正面形象协同发力;要完善国际传播的内容要素,塑造出具有理论权威和文化自信的中国国家形象;要培养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队伍,为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人才保障;要创新国家形象塑造方式,为塑造国家形象带来新的机遇.文章分析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规律和塑造策略,旨在为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国际传播国家形象塑造内涵规律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短剧出海风口与挑战研究

    廖梦然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剧出海不仅能开拓市场,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文章主要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探讨短剧出海的风口与挑战.研究发现,全球观众对新颖内容的渴求、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内容制作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输出的需求,推动了短剧的国际化进程.然而当前,短剧出海仍面临文化差异、市场竞争、法律法规、语言障碍等多重挑战,其中文化差异是短剧出海的主要挑战.文化差异导致各类型短剧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不同,如霸总剧在中国、东南亚很受欢迎,但在西方因性别观念差异接受度相对较低;超自然题材融合了西方历史和宗教背景,尤为受到西方青少年观众喜爱;黑帮剧在中国不流行,但在西方较受欢迎;战神题材和赘婿题材由于涉及家庭依附和传统伦理观念,与西方个人主义存在冲突,导致在西方接受度较低.为更好地应对出海过程中的挑战,文章提出一系列策略,包括调整情节和人物设定,改变叙事方式,注重观众反馈与市场需求.

    短剧出海跨文化传播文化差异风口与挑战策略

    中国英文媒体新闻报道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以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为例

    胡帅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促进国际合作、提升国家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日报网英文版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和谐话语分析方法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植于中华文化,对中国媒体话语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因此,本研究借助语料库手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使用文本分析工具Antconc和KH Coder,基于和谐话语分析理论,对中国日报网英文版发布的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研究.首先对相关新闻话语进行主题特征描述,研究发现,相关报道主要围绕 7 个主题展开,分别是教育模式/方式变革、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实现、国际合作视野、科学技术赋能、国家政府职能、行业领域协同.然后探讨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视角下中国日报网英文版刊发的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和谐话语特征的具体呈现方式.相关报道清晰地勾勒出我国积极、正能量、富有责任感与担当的国家形象.本研究旨在为和谐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中国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中和谐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和谐话语分析英文媒体新闻报道教育可持续发展

    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路径分析

    田文博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文科技期刊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载体,作为国家科技软实力代表,影响着国家学术话语权.近年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影响因子排名跻身世界前列的优秀期刊,但整体上仍面临学术传播能力不足等问题.文章采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三个方面论述英文科技期刊学术传播的有效手段,并重点介绍传统和现代的传播渠道,以期为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提供有益指导.文章认为,传播者决定了期刊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因此应加强编委和审稿人队伍建设,提升编辑传统业务能力和全媒体复合出版能力.传播内容塑造了期刊的学术品牌,期刊应着力维护高水平作者团队,紧跟学术前沿热点,组织高水平专刊和论文.传播渠道决定了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媒体的兴起,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因此应在充分利用传统推广渠道的同时,加强对新媒体和新工具的使用,让学术传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和生动.

    英文科技期刊学术传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

    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张黎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也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外语教育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应以服务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目标导向,积极探索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策略,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作出贡献.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从定义、目标、内容、主体四个方面分析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明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即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开阔的全球视野、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能力,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文章认为,高校外语专业应以此为目标,结合外语学科特点,守正创新,在提升外语专业人才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策略.

    高校外语专业外语教育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培养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抖音非遗短视频传播优化策略研究

    廖丁莹张琴琴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对人类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传播平台,拓宽了用户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途径.文章以抖音非遗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抖音非遗短视频的传播机制及效果,探讨其在促进非遗传承和传播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传播策略强化传播效果.文章采用网络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系统探讨非遗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的传播机制,并结合抖音平台的互动特点,揭示抖音非遗短视频通过虚拟在场引发集体兴奋、以算法导向增强内部认同、采用特有模式集中受众注意力,并通过用户互动联结情感共享的关键作用,促进非遗传播.此外,文章提出非遗短视频在抖音上的传播仍存在在场时机过少、内容同质化严重以及互动设计不足等问题.结合非遗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的传播机制以及相关问题,文章提出线上线下联动以增加在场时机、优化内容创意以强化情感共鸣、丰富互动设计以增强用户参与感等建议,旨在更有效地利用抖音平台的传播优势,促进非遗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

    互动仪式链抖音非遗短视频传播机制传播效果

    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张妮娜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体验+场景"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当今时代,不少人借助各类短视频助力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形象构建,构建不同的城市场景,提高城市能见度和对外形象.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归纳短视频塑造的城市文化形象,基于短视频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艺术分析,剖析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如传播内容存在同质化倾向、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传播渠道较为狭窄等.当前,短视频城市文化传播尚需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合力打造短视频城市文化传播矩阵,整合各方资源运营城市IP,以塑造出立体、多元的城市文化形象.基于此,文章从短视频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不同维度,提出基于短视频的城市文化传播策略:丰富短视频文化传播内容,如凝练城市文化传播内核等;注重短视频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如运用设计符号提炼城市的视觉表达等;拓宽短视频文化传播渠道,如多渠道构建传播矩阵等.文章认为,多层次、多角度地讲述城市故事,重塑城市文化形象,能更好地助力城市文旅全产业链升级,并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文化短视频传播提供理论范式.

    短视频城市文化传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