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捷克主流英文媒体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以《布拉格邮报》为例

    王慧盛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捷克历史最悠久的英文周报《布拉格邮报》为例,研究捷克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及其变迁特点.选取《布拉格邮报》2012-2021 年的涉华报道,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报道数量、报道主题以及报道倾向,揭示捷克主流英文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多重维度.研究发现,该报近10年的涉华报道主题以经济、政治为主,文化、环境和公共卫生为辅.在报道倾向方面,整体呈现出以中立和正面为主的趋势.《布拉格邮报》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较为复杂,涵盖经济强国、政治伙伴、文明古国以及环境问题等.捷克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一,对捷克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展开实证研究,有利于中国形象在中东欧区域的传播.

    捷克《布拉格邮报》主流英文媒体中国形象共建"一带一路"

    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气候行动的差异化媒介呈现探究——基于《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的话语分析

    符悦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的重要议题,西方主流媒体的媒介呈现对我国气候形象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证探究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气候行动的媒介呈现特征,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为研究对象,以两家媒体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对我国气候行动的报道为研究样本,构建语料库.通过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方法,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气候行动报道的高频词和词汇共现模式,研究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气候行动媒介呈现的话语特征,以及西方不同主流媒体的话语特征差异.研究发现,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气候行动的媒介呈现基本集中在能源消费、能源结构、市场经济、政策效果及全球影响五大方面,呈现出关注国家政治与国际关系、通过转述提升报道客观性、全球化语境、多使用对比的话语特征.《纽约时报》对我国气候行动的媒介呈现,侧重对我国气候行动的政治性解读;《金融时报》则更偏向于对市场经济影响的探讨.本研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改进政策传达方式,增进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国际交流合作,以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二是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监测分析机制,以提升我国在气候行动方面应对西方差异化话语的能力.

    西方主流媒体气候行动话语分析《纽约时报》《金融时报》

    文化环境感知和社会参与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

    钟纯陈少鸿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全新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这一充满活力的群体而言,新媒体不仅是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而且在塑造国家认同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认同感反映个体对其所属国家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认同,对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织发展,研究新媒体与信息技术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培养当代青年积极的国家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旨在探讨新媒体与信息技术如何通过文化环境感知和社会参与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采用方便取样方法,调查了我国 4 所高校的 3270 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来评估假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文化环境感知和社会参与在新媒体与信息技术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并且,文化环境感知和社会参与构成了一个链式中介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新媒体与信息技术对国家认同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建议教育政策制定者将新媒体与信息技术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新媒体与信息技术国家认同文化环境感知社会参与中介作用

    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及传播效能提升策略探析

    李婷婷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学术、阅读、生活、社交的完美融合.随着平台发展日趋成熟,各大传播类学术期刊争相入局,试图借助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与读者建立联系,扩大声势.然而,从整体来看,当前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普遍存在推送频率低、内容同质化、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文章对 10 种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 2024 年 1 月至 6 月的推送频率、阅读量、服务功能进行了梳理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强化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能提出相关策略.研究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获取更深刻的渗透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学术期刊应把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规律及特点,增加推送频率,增强推送时效,弥补纸质期刊发行周期长、时效性弱的劣势.同时,丰富产品类型,加大原创力度,打造特色内容,增强内容吸引力.通过把握用户偏好与需求,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与用户实现高效互动,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问题表征优化策略数字化建设

    我国高水平经济类学术期刊特征分析与研究——基于15种期刊的样本分析

    李航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的国际影响力TOP期刊榜及CSSCI对经济类学术期刊的收录情况,遴选出15 种具有代表性的我国高水平经济类学术期刊作为分析样本.采用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样本期刊2013-2022年基本出版情况和评价指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类期刊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术类期刊,其办刊水平与主办单位的行业影响力和专业实力密切相关,期刊选题策划水平、时效性选题占比及文章容量等,对期刊评价指标具有较大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学术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政策指导、平台搭建、质量监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保障性服务;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方面应齐头并进,推动期刊融合出版与集约化发展;应合理安排时效性选题和基础理论研究型选题的配比,从而保证期刊能够及时反映当下问题,在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发挥促进作用,提升期刊的生命力;将学术期刊的信息容量、载文量和基金论文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学术期刊应客观对待量化评价指标,围绕专业内涵,加快学术共同体建设,推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进程,切实提升办刊水平和质量.

    高水平期刊经济类期刊学术期刊出版特征评价指标

    全媒体视域下"一轴两面三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预警机制研究

    柳国娜钟婷商建华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高校学生主动参与网络话题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拓展,但由于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且媒介素养不高,因而很容易受到煽动性信息的影响,这无疑增加了高校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复杂性和难度.作为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场域,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管理与预防工作尤为重要.构建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与预警机制,不仅能维护校园稳定,提升高校形象,还能在应急响应、意见反馈、教育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文章基于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预警机制优化、大学生个人发展及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状,结合院校特有的文化资源,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将学生工作日常事务、网络思政、网络舆情管理相融合,分析全媒体视域下"一轴两面三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预警机制研究的现状以及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四大新挑战,发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及预警机制存在预警意识缺失、事前预警机制不健全、舆论引导工作效率低、高校的形象重塑力度不足等问题,从而提出打造网络阵地、培养"意见领袖"、完善预警机制等建议,旨在以"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为轴,通过"教师队伍+学生队伍"两个方面培养"意见领袖",将心理预警机制、信息员报送机制、网络平台预警机制三条主线串联起来,构建与全媒体时代相契合的网络舆情管理与预警机制,进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高校网络舆情全媒体"一轴两面三线"预警机制

    短视频助力地方文旅宣传的特征、效应与策略探究

    汪玥张春林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短视频助力地方文旅宣传的特征、效应与策略,采用案例分析、数据统计与理论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短视频如何成为推动地方文旅发展的新动力.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短视频如何通过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促进地方文旅资源的广泛传播、形象重塑及服务创新,进而提出有效策略,指导地方文旅部门更好地利用短视频进行宣传推广.文章首先分析短视频助力地方文旅宣传的传播广泛性、内容多样性和受众互动性三大特征,短视频凭借短小精悍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内容创作的灵活性使得地方文旅宣传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目的地魅力,互动功能则增强了用户参与感.其次,文章探讨短视频助力地方文旅宣传带来的三大效应,包括从线上关注到线下体验的桥梁效应、从刻板印象到多元风采的形象重塑效应,以及用户需求驱动行业创新的服务迭代效应,并且借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云南省丽江市宣传的案例,展示短视频在提升地方文旅知名度、打破固有印象及推动服务创新方面的显著成效.最后,文章提出短视频助力地方文旅宣传的策略:注重内容生产,打破"信息茧房",以创新性、多样性和深度吸引用户;构建传播矩阵,打通营销链路,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良性循环;深耕主播培育,打造网红生态,通过主播矩阵和奖励机制激发创作热情,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网红生态;强化数据分析,优化宣传策略,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参与地方文旅活动;加强跨界合作,拓宽宣传渠道,提高短视频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短视频地方文旅宣传特征效应策略

    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李涛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形象虽包含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城市景观等实体形象,但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公众反馈的主观性、标识性的意念系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的评价更多取决于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因而以文化为内核提升城市形象意义深远.新疆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城市形象建构方面拥有独特优势,但城镇化率较低、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不足、地方媒体传播力较弱等因素,导致新疆在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文化润疆工程能很大程度赋能新疆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文章基于文化润疆背景,深入研究新疆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指出应借助政策"东风",增进新疆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新疆城市形象建构的文化符号体系,以中华优秀文化引导新型城镇化,以地方特色文化明确城市形象定位;二是要拓展新疆城市形象传播的方法体系,以"润"的方式体现文化诉求策略,以媒体资源整合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润疆城市形象文化传播关联性策略

    主流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创新路径探析——以新华社为例

    蒙春音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承担着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其转型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新华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展现出清晰的战略定位、翔实的实践措施及创新策略,通过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持续提升.文章深入观察新华社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发现在技术革新方面,新华社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新闻采编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和精准度;内容生产方面,聚焦深度报道与独家视角,同时丰富多媒体内容,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需求;平台建设方面,持续优化官方网站等多元平台,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强化用户互动与体验;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组织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支专业且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华社通过构建多平台传播矩阵,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影响力;通过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升级传播效果与用户体验,引领媒体融合新趋势.文章认为,新华社采取的一系列数字化转型策略,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整个媒体行业树立了典范,彰显了其作为国家通讯社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前瞻思考与实践智慧.

    新华社数字化转型融合创新技术革新内容生产平台建设人才培养

    全媒体时代行业报记者站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研究

    左希斌刘柳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及传播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资源相对有限的环境下,作为服务于特定行业受众的信息平台,行业媒体加速媒体融合、优化资源配置的实践尤为引人注目.行业报驻地方记者站,作为深入新闻一线的"前哨",不仅承载着新闻采集与报道的职责,更是行业内外信息交流的"桥梁".文章以行业媒体驻地方记者站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依托其新闻"前哨"与沟通"桥梁"的双重角色,全面提升行业新闻的传播效能与影响力.文章提出,面对媒体融合的新挑战,驻地方记者站需明确"智囊团"与"主力军"的定位,深度融入驻地行业部门的宣传教育体系,勇于创新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及机制,以此扩大行业新闻报道的规模效应,增强媒体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坚持"内容为魂"的原则,记者站需扎根一线,深耕内容,致力于将行业新闻报道打造成为引领方向的"灯塔"、激发动力的"号角"、推动工作的"引擎"以及防范风险的"盾牌",实现内容质量的飞跃与服务行业发展的完美融合,展现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行业报记者站建设新闻策划新闻采编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