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传播视域下中国计算机音乐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探析

    郭晶莹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机音乐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音乐相结合的新兴技术.中国计算机音乐实践发展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比西方发达国家晚 40 年,虽起步晚,但发展快.21 世纪的计算机音乐已经由初创时期专业的探索领域拓展并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应用领域,艺术传播呈现更多元化的传播路径.中国计算机音乐的科技创新也为它的艺术呈现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跨文化传播主要是指基于文化系统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与影响.随着新媒体、智媒的发展,中国音乐的输出路径也呈现出多样性.中国计算机音乐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播路径上呈现出低成本、高速度、效果好、参与群体多样化、二次创作深度强等特点.如何提高中国计算机音乐的影响力,对其进行跨文化传播,成为当下计算机音乐的重要发展问题.将中国计算机音乐全面推广出去,可以进一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技术.但如今,中国计算机音乐跨文化传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传播为我国计算机音乐提供了更多空间与途径.文章基于数字传播视域,从中国计算机音乐跨文化传播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传播效果、传播受众等方面,对中国计算机音乐跨文化传播的路径和策略展开研究.

    数字传播中国计算机音乐跨文化传播路径

    华文媒体增强海外华侨华人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探究

    李锟鹏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华文媒体作为凝聚海外华侨华人力量的舆论主阵地,通过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符号唤醒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理情感联结,利用融通中外的语言、文化和身份优势,积极传递华侨华人声音,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展华文媒体增强海外华侨华人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此,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海外华文媒体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对海外华文媒体增强海外华侨华人民族文化认同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剖析,对海外华文媒体增强海外华侨华人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海外华文媒体历经两百余年的发展,维系和巩固了海外华人社区,是保存海外华人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载体,已成为海外华侨华人了解祖国发展动态的重要平台.华文媒体对海外华侨华人具有深远影响,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作用,文章进一步明确了海外华文媒体增强海外华侨华人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五千年华夏文明;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传播中国立场和观点,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华文媒体国家形象华侨华人国际传播文化认同

    医学院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策略探究

    洪欣宜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学院校是我国医学教育与科研成果对外宣传的重要主体,其国际传播工作是我国全球健康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医学院校亟须化被动为主动、化"他塑"为"自塑",以高质量的全球健康传播向外国受众展现中国医学形象,阐释中国医学发展,讲述中国医学故事,发出中国医学声音.如何提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体系、路径、叙事、人才、学科等方面提出五点建议: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与研究布局,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现有工作流程和资源配置,构建大外宣格局与国际传播体系;要动员多方力量,拓展全球网络媒体矩阵与传播渠道,深化多形式国际交流合作,释放全球健康传播潜能,切实提升国际网络传播力;要从传播内容、语态、形式等方面建立讲好中国医学叙事的话语体系,优化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提升中国医学故事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要充分挖掘内部工作力量,增强全员宣传意识,加强全球健康传播工作队伍建设,多维度提升传播能力与质量,并对外积极开展传播合作,引入专业力量;要推进全球健康传播的教育与研究,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形成健康传播全球共识.

    医学院校国际传播健康传播能力建设策略

    中美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话语对比分析——以马克龙访华相关报道为例

    杨博闻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闻报道中,情感作为非理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在传播渠道高度发达、国际话语权争端日趋激烈的今天,国际新闻报道中情感话语的使用愈加频繁.在国际传播中,使用情感话语往往可以在受众中引起共鸣、塑造情感态度或赢得支持.新闻媒体通过使用情感话语可以激发读者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文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中美两国媒体对马克龙访华相关报道的情感话语使用特点,得出中美新闻报道在情感话语的使用上具有明显可见的差异.中国媒体倾向于使用更为正面的情感话语,强调马克龙访华对中法关系的积极影响以及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之相对,美国媒体则采用相对保守的情感措辞,强调马克龙访华所涉及的议题和国际背景,同时使用带有负面色彩的情感话语,从而表现出对此次事件的不看好与不认同.文章通过对中美两国媒体在相关报道中的情感话语进行梳理、统计、对比与分析,窥探出情感话语在新闻传播中起到的效果,从而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指导,帮助其更好地运用情感话语来传达信息、引导舆论.文章为深入了解中美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话语差异提供参考,并为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文章还对在国际报道中使用情感话语提出建议,旨在提高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美新闻情感话语国际传播情感分析对比分析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和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

    曾凡耕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深入探究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和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普及趋势和使用特点对年轻一代的心理特征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全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的发展及其普及趋势、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以及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作为信息共享和社交互动的平台,对大学生的情绪适应具有显著影响.社交媒体的互动模式既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增强社会联结感,也可能导致社交比较、信息过载和心理压力.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同时,文章指出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心理特征,包括身份认同的形成、情感和社交的发展以及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增强,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紧密相关.此外,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包括使用频率、时长、内容类型、参与互动方式等,对其情绪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强调了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情绪适应的影响的重要性,适度和有意识的社交媒体使用策略对于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文章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专家提供指导大学生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干预提供实证支持.

    社交媒体大学生心理特征情绪适应使用习惯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创新的策略探析

    王爽张正祺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中信息过载、社交模式变化以及匿名性和即时反馈机制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数据分析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开发互动式教育工具和自助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效果.这些创新策略不仅能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还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个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但这些策略的实施也需要考虑数据隐私保护、内容质量控制和个性化服务的挑战.文章旨在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关于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议,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新媒体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评估服务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策略研究

    陈峙龚连元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通过收集大规模样本的主观意见和心理状况,观察和记录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实际行为和环境情境.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普遍存在睡眠不足和疲劳的困扰,同时焦虑压力和自我认知问题也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新媒体的使用过度和社交压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一系列干预策略,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树立健康的网络社交观念、鼓励适度的断舍离、加强家校合作等,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的结果和干预策略对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新媒体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新媒体时代大学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常晓芳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已经融入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塑和心理素质培育带来了诸多影响.面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新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新媒体优势,采取有效的育人策略,是各高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系统阐述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理论依据、实践路径和具体策略.首先指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信息途径更加开放且多元,这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培育带来深远影响;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特征也产生影响.其次,文章探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及其关系,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加强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根据新媒体环境特点,文章最后提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协同育人的四点策略:一是促进两者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善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服务方式;二是构建"心理咨询+人文陪伴"新模式,实现专业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三是创新校园主题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和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四是打造校内外资源共享机制,优化育人资源配置.

    新媒体大学生教育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认知变化的教育对策研究

    张媛媛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认知发生明显变化并呈现出新特点,这给大学生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就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认知的新特点和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认知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认知的相关阐述,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教育活动.研究发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认知呈现出流量化、圈层化、娱乐化、社交化的新特点,在对大学生认知产生强烈的正面激励和示范作用,为大学生教育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在无形间瞬时消解大学生教育长期成果的作用,为大学生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而且其中许多现实问题背后的深层认识论原因可以归结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认知的碎片化、浅薄化和自我理性约束力失控.针对这些原因,文章提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教育活动需要通过认知的相关理论知识同大学生具体认知活动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及大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以及各相关方协同共育等建议,旨在着力加强对大学生自身理性判断能力、自我约束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合理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知行合一与健康发展.

    新媒体大学生认知教育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探究

    祝贺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面临从传统实体空间向数字虚拟空间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公共图书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认为新媒体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行为和阅读习惯,读者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阅读,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实体空间;互联网海量信息增加了公共图书馆内容建设的难度;阅读社会化冲击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文章深入阐释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关键要素,指出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面向特定服务对象的虚拟信息服务环境,拓展了服务的空间维度.文章分析了数字环境对公共图书馆的几大挑战,包括版权管理难度、数字资源建设与读者需求脱节、资源建设缺乏协同机制、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面临的风险等,这些都要求公共图书馆加以重点关注和解决.最后,文章深入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即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选择适宜的数字化模式、加强馆藏数字化和版权保护、构建面向读者的数字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这五个方面.文章拟在阐明新媒体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新媒体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建设路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