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媒产品在主题报道中破圈的叙事策略与实践路径探究

    李成湍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大主题报道是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点工作、大型活动及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的宣传与报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和指导性,是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的重要渠道.融媒产品是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推出的全息化、可视化及沉浸式、交互式融媒体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运用图表、H5、海报、视频、动画等形式,以及VR、AR、MR和流媒体等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的融媒体产品.破圈,就是以贴合时代价值的内容创作为底色,寻求多重认同,将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传播扩散至不同的圈层.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介资源整合得到加速,融媒产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内容优势与传播优势也愈发凸显,而破圈是重大主题报道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的关键.为了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亟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探究融媒产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实现破圈传播的有效叙事策略和实践路径.基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来扎根新闻舆论工作一线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思考和研究,提出具有实践性、理论性、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可借鉴性的策略,以期为主题报道内容生产和传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融媒产品主题报道场景表达叙事策略实践路径

    融媒体时代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路径探究

    臧磊
    10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形成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及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探讨融媒体时代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新闻采编的特点及要求,包括新闻载体多样化、信息海量增长、受众需求多样化、新闻时效性大大提升等.这些变化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传统的采编能力,还要能够灵活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通过对采编特点及要求进行分析,充分了解融媒体时代采编工作面临的具体要求,制订明确且具体的采编工作措施,包括多角度采编新闻内容、构建高效的新闻采编链条、注重提升新闻采编质量、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完善的新闻采编信息库、加强高素质新闻采编人才培养等,从而最大限度提高采编工作质量及效率,进而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因此,新闻媒体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创新采编理念和方法,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和受众需求.

    融媒体新闻采编采编特点采编要求

    媒体融合时代报社记者转型策略探究

    陆晓凤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融合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对报社记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向、工作方式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新闻时效性和采访多样化逐渐成为受众关注的重点.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增强报社的核心竞争力,报社记者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变革和转型,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带来的挑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媒体融合给报社记者带来的影响进行梳理,并分析报社记者的转型要求,即要求报社记者具备多平台报道能力、社交媒体运营能力以及跨界报道和深度调查能力.文章认为,在媒体融合时代,报社记者应积极转型,才能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增强竞争实力.基于此,文章提出转变观念,提升自我认识;应对时代变革,提升职业素养;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拓展报道视角;转变工作模式,提升分享时效;革新工作方法,获取群众信任等建议.文章旨在为报社记者提供启示和借鉴,帮助他们快速实现转型发展.

    媒体融合报社记者影响转型要求转型策略

    数字新闻生态下新闻编辑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赵建新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新闻生态对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适应数字新闻生态对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成为新闻编辑当前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等,介绍了数字新闻生态的相关概念内涵,然后梳理了数字新闻生态下新闻编辑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研究认为,在数字新闻生态下,新闻编辑需要熟悉各种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以更好地开展新闻采集、梳理和发布工作;还需要具备多媒体生产能力,以适应受众对多样化内容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多媒体生产和编辑能力、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运营能力.然而实践中,尤其是部分地方媒体机构的新闻编辑,能力和素质较数字新闻生态下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文章从加强学习和培训、注重实践和创新、提高新闻编辑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以及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新闻编辑能力提升策略.实践中,新闻编辑应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数字媒体素养,并注重用户体验,这样才能够在数字新闻生态下发挥更大作用,为受众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闻内容.

    数字新闻生态新闻编辑数据分析媒体运营传播规律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综合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宋一新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壮大.新媒体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信息传播速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必须寻求转型发展道路,对传统工作模式予以革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赢得受众关注与认同.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作为电视新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节目素材的重要来源,其综合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播效果,所以电视媒体在转型发展中,提升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的综合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如今"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要想做好电视新闻,新闻记者特别是摄像记者必须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画面、良好的新闻参与感,助推电视新闻转型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的综合素养提升路径进行探索研究.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一系列信息资料的综合分析,梳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摄像现状,分析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摄像记者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包括政治素养、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编导意识,进而提出可通过加强系统理论学习、开展针对性实践操作、注重团队协作等路径,以提升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助推电视媒体转型发展.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综合素养高质量编导意识

    声达心通:广播的听觉治理功能探究

    邱倩文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媒介的发展,人类历史可以分为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当下,视觉媒介逐渐居于霸权地位,而听觉却在媒介感官的发展中日渐式微,隐退于媒介研究的视野.基于此,回溯广播实践的历史,挖掘广播与听觉的关系——声达心通,对于扭转感官失衡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1928年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是国语统一从声音转向听觉的重要阵地.在媒介技术哲学范式和史学视角的指引下,文章以广播的听觉治理功能为研究对象,通过史料爬梳的方式,回顾国语运动背景下的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实践.研究发现,国语运动背景下的国语广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发挥了广播的听觉治理功能.宏观层面,广播技术和国语运动结合,为民族国家建制从声音转向听觉提供了条件和契机;中观层面,听觉是广播媒介治理的对象和技术,听觉的可感性分配是促成国家语言统一的重要手段;微观层面,国语广播为个体塑造了公共性、个体性与隔离性兼具的听觉经验.立足于听觉向度,对广播的民族国家建制、语言统一、听觉经验塑造等问题的讨论,有助于理解广播与听觉之间的关系及其所指向的听觉治理,同时能为当下媒介感官失衡背景下重新认识媒介技术与感官感知、社会发展间的关联提供一种思考路径.

    国语运动广播听觉治理声音听觉

    元宇宙背景下关于应用型影视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宋泽薇何永昌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数字孪生、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整合而成的技术和工程应用体系,相关支撑技术有待发展,但已经为未来高校的影视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元宇宙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特征推动了未来高校影视教育的变革.影视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影视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影视行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优秀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影视人才成为影视高校的新目标,这也意味着影视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社会对应用型影视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文章探讨元宇宙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挑战、策略、展望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元宇宙对教育的赋能以及带来的挑战,试图解决应用型影视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实现应用型影视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随着元宇宙的发展,将会有更多高校尝试应用这项新兴技术,从而为影视教育行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为影视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元宇宙教育理念的赋能下,应用型影视人才将会迎来无限的发展前景.

    元宇宙影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影视教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余炯枚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首先分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现存问题,指出该专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学科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不创新、实践平台不充分、人才供需不匹配、受数字技术冲击和影响等.然后探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提出该专业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语言传播艺术人才,具体包括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三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优美的声音表达、流畅的语言组织、独特的个性风格、高超的传播技巧、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养、创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合作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各类媒体和机构中从事播音、主持、传播、策划等工作,能够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最后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实践平台、强化人文关怀和情感力量.

    新文科建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文关怀

    基于"把关人"视角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融合设计探究

    樊明轩
    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依托,从"把关人"视角探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媒体语境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弱化.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课程大纲,并随堂听课,与教师对话,分析"技重于思"和把关盲区等问题,探讨如何通过课堂思政提升把关效能,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领专业知识教育,以"显性+隐性"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使学生具备解决新闻与信息传播系统复杂问题所需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引导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探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和实践,从教师横向培训、扩展教学资源、实现产教融合等层面完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期有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工作,重新梳理课程内容体系,完善案例库,并为学生勾勒职业伦理与道德的清晰轮廓,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形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把关人"课程思政融合设计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研究

    吴腾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媒行业作为引导舆论、宣传新思想的重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出具备正确政治立场、能够积极传播正能量的高素质新闻人才,确保其可以满足融媒体的发展需求,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通过介绍新闻学专业与课程思政的特点,对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策略展开系统研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闻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得出在融媒体背景下,有必要对新闻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以此帮助新闻学专业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结论.为了进一步提升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文章提出一系列建议,旨在为高校新闻学专业提供借鉴,以便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融合型新闻人才.

    融媒体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