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走出去"导向下出版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演化与变革研究

    苏科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出版产业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我国出版"走出去"工作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崛起催生了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现代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出版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发展策略.文章深入探究"走出去"导向下出版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演化与变革,发现出版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数字出版业积极抢占国际市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二阶段,数字出版业紧密配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借机从亚欧地区扩展至非洲、西欧、拉美等地;第三阶段,探索以数字出版贸易为核心的对外文化贸易新形式,加速实现新旧动能之间的转换.未来,我国出版产业数字化将在信息组织方式、数字出版产业链等方面演化变革,出版内容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丰富化特征,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出版合作交流体系.基于"走出去"导向下出版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特征,文章建议从加强数字化内容建设、加强海外出版平台建设和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政府支持三方面,进一步推动出版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

    出版产业数字经济"走出去"演化变革

    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博物馆传播

    李林静牟丰京连新民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数字中国建设如火如荼,数字化浪潮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重塑着各个行业.新闻传播学和博物馆学这两个原本相对独立的行业和学科开始融合,并逐渐衍生出新的跨界学科——博物馆传播学.在数字化浪潮下,博物馆媒介属性日渐凸显,其传播场域发生质变,从相对封闭的空间转变为由数字化技术构建的广域博物馆;传播角色产生异变,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界限日渐模糊,甚至会发生异位,传播者可能变成受众,受众也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效果评价体系出现新的标准.文章从新闻传播学、博物馆学以及博物馆传播学三个研究领域,分析数字化浪潮赋能博物馆传播的新成效,并基于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国内多家博物馆调研,以点带面,探索数字化浪潮推动博物馆传播的新尝试.文章还分析依托数字化浪潮,重塑博物馆传播时度效的方法,旨在提升博物馆传播品牌美誉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数字化博物馆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博物馆学传播者受众裂变传播媒介心理

    电视新闻报道的视角转换及受众参与空间的形成研究

    席石杨逐原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角是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选择的新闻事实观审方式,也是记者组织素材进行采访报道的基本路径.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报道的视角选择和运用对叙事策略、报道方式以及报道者角色定位至关重要.当下,如何在保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的前提下,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媒介"看点"和"卖点",是新闻媒体面临的一大挑战.基于此,文章针对电视新闻报道的视角转换及受众参与空间的形成展开研究,认为媒体无论何时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时关注报道质量和传播效率.文章还指出,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挖掘新闻报道的新"看点"与"卖点",意味着强调新闻报道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赋予新闻报道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新闻报道质量与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密切相关,而报道视角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决定新闻能否正确反映现实并有效传达给受众,因而新闻采编人员要提升专业素养,使新闻报道具有故事讲述的"情趣""理趣"和时代叙事的"韵趣".

    电视新闻视角观众参与体验数字化传播挑战多平台新闻再造

    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发展策略探析

    徐曼张秋燕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美食是中华美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电视节目中更好地展示我国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让观众感受到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的魅力,体味到美食文化背后蕴藏的人情冷暖,唤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美食文化自信,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传播美食信息和饮食文化方面,电视曾拥有报纸、广播等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新媒体的出现给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虽然少数民族美食节目是电视媒体"破圈"的关键,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如何继续发挥自身特色、保持竞争优势,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文章结合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发展沿革与概况,总结得出新媒体环境下观众对交互的个性化需求、多样的宣推途径以及文化赋能的形式给少数民族节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少数民族美食节目也存在同质化严重、宣传方式传统单一、受众定位不明确、选题范围狭窄等问题的结论.对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继续以美食为载体,以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深入融合多种元素,如脱口秀、竞赛游戏和真人秀等;积极尝试多元的传播方式,借新媒体的"东风",提升节目的知名度;进一步加强与观众互动,以便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拉近节目和观众的距离.

    新媒体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发展策略饮食文化

    新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专业创新教学路径探究——以节目策划课程为例

    孙佳路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信息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下教育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高校传媒专业需要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人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总结法,首先探讨新媒体对传媒专业实现"三全"育人、"教""学"双向互动以及创新教育模式的优势,接着分析当前传媒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成因进行探究,并提出改进传媒专业教学方法的具体路径,如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方法.混合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文章以传媒专业中非常重要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课程为例进行案例呈现,指出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传媒专业教学路径混合式教学栏目与节目策划新媒体

    基于全面培养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研究

    刘庆庆包晗何燕君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思维特点和行为习惯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挑战.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视角,有助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文章剖析融媒体时代基于全面培养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定位,指出基于全面培养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其具备批判性选择、分析、评价、传播、创造媒介及信息,运用媒介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个系统性过程,具体可概括为具备自觉规范媒介接触行为和心理的能力,媒介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判断的能力,认知、甄别和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利用媒介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文章从培养机制、培养平台和培养模式等维度构建基于全面培养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旨在充分发挥媒介的教化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媒介素养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全面培养教育体系

    网络社交媒体中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与治理探究

    周红静刘耀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社交媒体是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虚假健康信息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严重危害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遏制虚假健康信息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传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状况以及用户和技术特性,阐释虚假健康信息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虚假健康信息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扩散的特点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用户认知、情感和传播环境对虚假健康信息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影响,并从社交媒体平台和政府相关部门两方面提出治理措施,社交媒体平台应追溯虚假健康信息来源、提升健康信息传播可信度、监测异常健康信息流量、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加强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合理的辟谣和反馈机制、扩大健康信息平台的影响力.文章旨在为有效控制虚假健康信息的恶意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从而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健康信息服务质量,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满足公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虚假健康信息网络社交媒体信息传播认知治理

    基于大运河文化的短视频创作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张美芹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创作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创作技巧,更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文化传承是短视频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为短视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为短视频创作课程思政提供了独特的教学资源.文章首先阐述大运河文化对短视频创作课程思政的意义,通过"话说运河"这一案例深入研究基于大运河文化的课程思政实践成果,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针对如何将大运河文化资源融入短视频创作课程,实现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怎么教、教什么"给出实施路径.通过案例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成效及特色与创新四个部分,进一步明确基于大运河文化的短视频创作课程思政的实践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大运河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大运河文化短视频创作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实践研究

    短视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研究

    牛晓艳任霄雅李心言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短视频已渗透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短视频中呈现的不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给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挑战.文章以河北大学生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以"现状分析—问题阐述—对策探析"为逻辑展开叙述,通过数据分析,梳理大学生短视频的使用频次、使用诉求、内容选择等方面的情况,总结出短视频的流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沉迷虚妄带来身心隐忧、"信息茧房"伴随思辨缺席、享乐主义侵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困局,并就此提出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困局与挑战的措施:强化思想引领,凝聚网络育人向心力;推动方法创新,打造线上线下同心圆;用好竞合关系,构建通力合作连心桥等.文章旨在通过调查研究,透视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现象,剖析大学生青睐短视频的缘由,检视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充分发挥短视频的正向积极作用,推动短视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为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塑培基铸魂,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视频中的不良内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正确的自我定位,让困局变破局,挑战变机遇.

    大学生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价值观

    新媒体背景下精准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究

    赵娜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媒体以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互动即时等特点,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边界和教育资源,更在深层次上对其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既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范式转换与多维变迁.如何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找准定位,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化、个性化和高效化,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旨在从新媒体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精准思政的系统实施框架与全面优化路径.首先,高校应构建一个多维度、高度交互的精准思政教育平台,以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传播与深度互动.其次,应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学生的需求,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再次,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育队伍,强化队伍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最后,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精准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以科学全面的评估标准推动思政教育持续改进与优化.在多元路径的共同作用下,有效提升思政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新媒体精准思政人工智能信息传播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