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型建筑材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

张美强

月刊

1001-702X

nbm999@163.com

0571-85175100 85062600

310003

杭州市中山北路450号

新型建筑材料/Journal New Building Material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全面面向新型建筑材料行业的大型科技月刊。主要报导:新型墙体材料、建筑石膏制品、装饰装修材料、化学建材、塑料管材及异型材、塑料门窗、新型防水材料、建筑胶粘剂、减水剂、保温材料、建筑轻钢结构及金属建材、建筑陶瓷制品等。本刊为大16开本,彩印28页,内芯72页,全部采用进口纸胶印。欢迎订阅,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氟与多种重金属离子共掺对C3S形成及水化进程的协同影响

    郝建恒达永琪何廷树杜欢...
    1-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有望实现含氟污泥的高值化利用,但含氟污泥中含有的CaF2和多种杂质重金属离子都具有一定的矿化作用,容易导致所制备水泥熟料的性能波动且难以稳定控制.鉴于此,探究了含氟污泥中CaF2与多种重金属离子共掺对水泥熟料主要矿物硅酸三钙(C3S)形成及水化特性的协同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CaF2单掺或多种重金属离子复掺,两者共掺能显著减少C3S中的f-CaO含量,促使C3S由低对称性向高对称性的多晶转变,使颗粒尺寸细化,表观缺陷数量明显增多.CaF2与多种重金属离子共掺可提升C3S的初始水化速率,增大C3S的3d水化放热总量,但会使诱导期结束时间延长约8.1 h.

    水泥窑协同处置含氟污泥硅酸三钙重金属离子水化反应

    早强型尾矿砂盾构注浆料性能研究

    郭泓婕邱文俊舒本安杨腾宇...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3种尾矿砂(锡尾矿砂、硫铁尾矿砂和锂尾矿砂)取代河砂对盾构注浆料工作性、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究了注浆料在早强剂作用下性能的变化规律,采用SEM分析了微观机理.研究表明,尾矿砂使盾构注浆料流动度和稠度减小,凝结时间缩短,泌水率减小,结石率增大,稳定性提高;相比使用天然河砂,使用锡尾矿砂、硫铁尾矿砂、锂尾矿砂时盾构注浆料的28 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4.62%、0.84%、-25.21%;掺早强剂时注浆料的3 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52.78%、55.56%、28.33%.盾构注浆料水化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凝胶和少量针状钙矾石;硫铝酸盐类早强剂的掺入可进一步减少孔隙,增加钙矾石生成量,提高早期强度.

    尾矿砂盾构注浆料早强剂强度

    固氚用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水泥体系研究

    王浚刘才林姜力诚袁丽丽...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核工业含氚废水安全处理的难题,构建了一种以碱激发粉煤灰-矿渣为基础的地聚物水泥固化体系.优化设计制备的地聚物水泥固化体具有优异的抗硫酸盐侵蚀、抗冻融性能,且微观结构致密.引入聚丙烯酸极大地增强了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粘结性能,从而有效提高了固化体的抗压和抗折强度.模拟氚水的固化实验研究表明,地聚物水泥固化体的氘渗漏率显著低于传统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固化体.地聚物水泥固化体采用聚脲喷涂表面处理后,10%氘水浓度下的喷涂前后氘渗漏率分别为25.11%、0.68%.

    粉煤灰-矿渣地聚物水泥固化体力学性能耐久性能氘渗漏率

    连续矿物纤维增强3D打印砂浆的力学性能

    王开强零朝维李迪池胜锋...
    21-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连续矿物纤维增强3D打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别采用浇筑成型和3D打印成型的方式测试了砂浆抗拉、抗折、抗压强度.结果表明,不同连续矿物纤维复合使砂浆的抗拉强度较素砂浆提高了2%~19%;但由于连续矿物纤维耐磨性较差,抗折强度有所降低,但是对抗压强度有一定提升作用;连续矿物纤维增强砂浆的抗拉强度随连续玄武岩纤维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不呈线性关系;连续纤维与短切纤维复合使用,对砂浆抗拉、抗折强度具有协同作用,也有助于降低短切纤维对抗压强度的不良影响,但其抗压强度仍低于素砂浆.

    连续矿物纤维3D打印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

    高地温对超细复合掺合料胶凝体系的影响

    陈彦文张昊男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实验室近似模拟高海拔地区高地温环境,研究超细复合掺合料对水泥基胶凝材料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孔结构的影响,分析在不同温度下超细复合掺合料对水泥的最优取代率,结合微观手段分析超细复合掺合料最优掺量时胶凝体系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掺加超细复合掺合料能提高水泥基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最优取代率的抗压强度能够提高10%~21%,在高温下强度增长缓慢;超细复合掺合料体系的收缩率表现优于纯水泥体系,在适当高温环境下可保持体系稳定,但80℃的养护温度会增大体系的体积收缩率;超细复合掺合料能降低体系的平均孔径,提高密实度,生成更多钙矾石、水化硅酸钙等水化产物.

    高地温超细复合掺合料水泥基胶凝材料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微观形貌

    超低温环境下双掺粉煤灰及硅灰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孔萌萌崔云鹏李洪斌王一鹤...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粉煤灰、硅灰2种矿物掺合料双掺在不同掺量下对超低温冻融循环(-190~20℃)后水泥砂浆抗压、抗折强度和抗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超低温冻融循环后,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劣化程度远大于低温冻融循环(-20~20 ℃);当粉煤灰掺量15%、硅灰掺量10%时,水泥砂浆力学性能最优,10次超低温冻融循环后,抗折、抗压强度分别达到10.06、38.29MPa;此时水泥砂浆强度的损失率最低,抗冻性最好;孔径达到最小为33.15 nm,孔隙率也是最小,为13.58%.

    超低温冻融循环矿物掺合料水泥砂浆强度损失抗冻性孔隙结构

    多源固废隔声砂浆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谢小利杨成军郑煜缤朱圣春...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比实验和工程应用,探讨废弃橡胶、软木、空心漂珠对再生骨料隔声砂浆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隔声性能的影响,拓展多源固废的综合利用途径.结果表明,橡胶和软木能提高再生骨料隔声砂浆的流动性,但保水率降低;而空心漂珠能同时提高砂浆的流动性和保水性.随着各阻尼材料的掺入,再生骨料隔声砂浆的表观密度、强度显著降低,但仍能满足28 d抗压强度≥5 MPa的要求.橡胶、软木和空心漂珠分别对高、中低和低频段的撞击噪声具有显著改善效果,复掺15%橡胶+15%软木+5%空心漂珠的再生骨料隔声砂浆的综合性能优于单掺的,且较铺设30 mm厚普通砂浆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低9 dB.

    隔声砂浆再生骨料橡胶软木空心漂珠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基泡沫轻质土的制备及其耐久性研究

    赵帆郭聪林张宏周冬冬...
    41-4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循环流化床粉煤灰(CFBFA)、赤泥(RM)等固废实现大宗消纳,以其为主要原料辅以钢渣(SS)、脱硫石膏(DG)制备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基泡沫轻质土(CBFLS),分析了浆体的流动度和CBFLS力学性能,通过吸水率、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和抗硫酸盐侵蚀的实验测试其耐久性,通过醋酸溶液浸出实验评估其环境安全性.结果表明,当原料配比m(CFBFA)∶m(RM)∶m(SS)∶m(DG)=47.5∶28.5∶19:5时,900kg/m3的试块7、28 d强度分别为1.28、1.45 MPa,可以满足路床部位施工要求.CBFLS耐久性良好,并且可以有效固化Na+和其他重金属离子,浸出结果符合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工业固废泡沫轻质土流动度抗压强度耐久性环境安全性

    激发剂对高掺量碱矿渣流态固化土基本性能的影响研究

    石成恩缪锋许华聪陈峰...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无水Na2SiO3(简称W体系)、CaO+Na2CO3(摩尔比1∶1,简称C体系)和Na2SO4+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比2∶1,简称Z体系)3种固态碱性激发剂制备碱矿渣流态固化土,研究水胶比和碱掺量对碱矿渣流态固化土流动性、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化土的流动度随水胶比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其中,C体系碱掺量为10%,水胶比为0.9时,固化土的流动度可达204 mm,无离析现象,有利于泵送施工;碱掺量的增加会导致固化土的流动度下降,W体系影响最大;Z体系不具备抗压强度,只有C和W体系在10%碱掺量时才完整脱模并具有抗压强度;相较普通硅酸盐水泥,C和W体系具有低Ca/Si值,其C-S-H凝胶的聚合度更好,微观结构也越密实.

    激发剂流态固化土碱矿渣水泥流动度抗压强度微观结构

    新型轻质结构一体化复合墙板抗弯试验研究

    王常霖张海峰唐瑜康涛...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有无边框龙骨、面板厚度、加载方向、横龙骨数量、有无洞口、跨度和宽度为基本参数,对7组共11个复合墙板足尺试件进行抗弯试验研究并给出了优化建议,得到了各试件的破坏模式及其荷载-位移曲线、变形分布曲线和钢龙骨荷载-应变曲线.结果表明:有无边框龙骨、面板厚度、横龙骨数量、跨度和宽度对试件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影响显著;加载方向不同,试件破坏模式区别较大;试件开洞对其极限承载力有一定影响但仍能满足使用要求;在正常使用极限荷载作用下,试件承载力及变形均可满足使用要求且有较大安全余量.

    轻质结构一体化复合墙板抗弯试验破坏模式极限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