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战略思维

    刘同舫杨韵韵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整体格局的谋划和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其未来方向的判断,深刻体现了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的战略思维.基于对"两个大局"双重现实语境及其互动关系的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以呈现文化主体性为实践指向,通过探索和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文明叙事,丰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文化章节书写.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守正创新原则,立足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长河,准确认识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相互交织影响的发展规律,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在于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生产模式和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原则的文化交往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战略思维在本质上呈现出对文明时空结构的认知诉求,内在决定其能够真正破解单线论文明观的理论困局,进而创造性提出一种以平等包容的心态理解多元文明共生状态的科学文化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战略思维文化主体性多元文明

    理解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三个维度

    刘卓红刘艺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这一命题以继承的方式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一脉相承的理论品格;另一方面,以创新的姿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本质属性,彰显了其中蕴含着的人民主体性、人民创造性、人民价值性等基本内涵,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本质特征和认识逻辑.坚持人民至上以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为根本点,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底色,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所在.

    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坚持人民至上的民主逻辑及其实现

    孙贺傅孝天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人民至上深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内嵌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逻辑.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内在规定了人民至上生成的理论必然,只有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形成人民至上的理论认识和政治主张;坚持人民至上落实到实践中是依靠民主制度维系和保证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安排为坚持人民至上奠定了政治前提;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和拓展了人民至上的实现方式,厚植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民主底色.

    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

    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网络主权:历史演进、国际争议和中国立场

    熊光清王瑞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等特征对传统主权观念构成了严峻挑战,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而产生的网络主权呈现出全新的内涵和特征.不同国家对网络主权的看法与立场并不一致,主要存在理念之争、模式之争、权力之争和规范之争.国际网络安全局势与网络系统的相互依赖性要求国家之间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协商与对话,推动网络国际合作治理.中国在网络主权问题上的立场是:坚持并推进实施网络主权原则,并将网络主权视为互联网国际合作治理的基本原则;倡导以国家为中心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促进全球互联网健康发展;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和技术标准革新,加强网络安全治理能力;主张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化解网络空间中的安全困境和信任赤字.

    网络主权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国际合作治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条件性溢出:数字时代公共参与形式转换及其异质性效应——基于"2018年中国城市治理调查"的实证分析

    王薪喜孟天广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缩短了民众与政府的距离,为公共参与带来了新渠道.那么,数字时代的公共参与如何实现形式转换?日益增长的线上参与如何形塑线下参与?如果说传统线下参与难以激发参与意愿,那么线上参与何以唤醒人们的参与热情,进而重塑线下参与?基于对"2018 年中国城市治理调查"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线上参与在向线下"转化"时存在"条件性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信任影响着条件性溢出效应.高学历群体存在常规和非常规渠道的溢出效应,而富裕群体则仅存在常规渠道的溢出效应.信任中央政府的群体通常偏好线上常规渠道的溢出效应,但其正向效应也会外溢至线下非常规渠道.信任地方政府的群体偏好线上常规渠道参与,且排斥线上非常规渠道参与.因此,各级政府在网络空间治理实践中,应重视网络问政的民意吸纳作用,让网络空间成为民意的"活水池",而非制度外行为的"蓄水池".

    条件性溢出效应数字时代公共参与网络空间治理

    城乡两栖的内涵转变与市民化战略转型

    苏红键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依然接近 18 个百分点,城乡两栖人口约 2.5 亿人,但是城乡两栖现象的内涵已经从以往的农业转移人口"不完全城镇化"逐渐转变为"不愿脱离农村".这一内涵转变对市民化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民化的主要目标应从缩小两率差距转向福祉增进和均等化,市民化的主要路径应从城市户籍改革转向城乡系统改革,重点包括加快完善农村权益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城镇权益优质均衡、稳慎推进中心城市户籍改革.

    城乡两栖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

    资源配置视域下我国特大镇设市改革再阐释

    李澎高帆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大镇设市改革对于我国协调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特大镇设市改革进行再阐释有助于推动设市改革路径的理论创新和研究进展.本文通过赋予设市和设市改革更加丰富的含义,从资源再配置视角对我国特大镇设市改革进行再阐释,为研究乡镇体制改革、镇设市问题以及探索新型设市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拓宽设市改革路径研究.从广义资源概念及资源配置角度来看,特大镇设市改革可理解为通过城乡资源再配置,增加特大镇的资源投入、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这种设市改革含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启示,由此可加强对理解特大镇设市改革进程、探索新型设市模式、特大镇摆脱发展困境、解决特大镇发展资源供需矛盾、弥补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短板、推进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的再认识.

    特大镇设市改革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供需协调新型城镇化

    营商环境优化与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基于"专利泡沫化"问题的视角

    李政赵洪亮孙圣涛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以往研究着重讨论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数量的作用效果,本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专利泡沫化"视角,实证检验营商环境优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于破解专利"数量激增、质量不足"这一创新困境的适用性.研究发现,优化营商环境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质量,且能够有效缓解"专利泡沫化"问题.通过采用Tobit模型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工具变量法进行内生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优化营商环境可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质量.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具备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国有制造业企业、政府补助较多的制造业企业以及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所属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可见,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加以政府资金补助支持企业高水平研发活动,还要从加强创新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及时采取措施抑制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

    营商环境企业技术创新质量专利泡沫化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约束

    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研究

    李明吴文值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7 年后,我国中央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边界呈现出不同的演进趋势.解释这一差异,对拓展理解企业理论、完善构建我国企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上述两类企业边界演进路径的差异,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时间耦合.鉴于此,本文基于 2004-2014 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期强度差分模型,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发现:预算实施以及企业收益上交比例的提升,显著推动了中央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的扩大,从纵向看,扩大了企业股权控制链层级;从横向看,扩大了企业经营范围.在进行排除"四万亿刺激政策"影响等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面对收益上交冲击,企业策略性地隐藏利润、构建内部资本市场,可能是企业边界扩张的重要原因.本文关注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非预期影响,对完善预算管理、深化国企改革方向有重要启示.

    企业边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融资约束企业体系

    技术话语权与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研究

    花秋玲韩雅多许璐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技术话语权不仅是跨国公司获取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还是我国防范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提高全球影响力的根本途径.本文使用中国跨国公司 2011-2021 年专利被引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话语权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技术话语权代表了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技术话语权可以显著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跨国公司提高技术话语权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外部关注度,降低公司内外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有效抑制财务风险;改善公司内部融资约束条件和外部营商环境可以有效提升技术话语权的正向效应;相较于管理层发生变更的公司样本,管理团队较为稳定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提升技术话语权显著降低公司财务风险.未来,跨国公司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主持和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抢占全球创新和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政府层面,应积极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为跨国公司的战略发展提供创新的全要素保障,重点是加强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以解决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问题.

    技术话语权跨国公司财务风险技术创新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