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社会交往网络的变与不变

    卢春龙王雷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源自西方的社会资本概念、测量及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场景分析时,往往与共识性本土资源发生冲突,产生严重的解释问题,因而引发了众多学者对中国政治学本土话语体系建设中概念应用和建构问题的反思.社会科学中的概念是感知、构想、体验的三者有机统一,以社会资本研究为例,一些学者基于中国场景提出了更适合中国社会资本研究的亲人群、熟人群、生人群的概念化和测量方式,并证实了不同形式的社会交往网络带来不同的政治影响.本研究使用一个全国性样本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支持了三种社会交往网络对政府信任与社会宽容具有不同作用,表明社会资本的三分法概念化和测量方式更符合中国本土概念和话语建构的需求.

    中国社会交往网络社会资本本土话语体系

    协商回应:共识导向的基层回应模式——基于淮安"码"上议的案例研究

    孟天广严宇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回应性是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经典议题,亦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创新实践,积极有效的政府回应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民众的诉求和社会需求,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现有研究提出三种政府回应模式:代表回应、政策回应与服务回应.江苏淮安"码"上议的治理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回应模式——协商回应.与前三种模式相比,协商回应更加适用于区域性且存在差异化偏好的公共议题,更加强调党委统领和政府指导下多元主体的交互式参与,更加重视通过诉求表达和理性沟通达成共识性决策.既有回应模式将政府视为回应的唯一供给者,而发端于我国地方治理实践的协商回应模式则改变了政府与社会的简单二元结构,引入党委、政府、政协等组织力量,塑造党委统领的协商共治机制,实现共识性治理.协商回应模式的提出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贡献:一是从我国治理实践中提炼出新概念,与已有理论进行对话,推动了政府回应性经典议题的理论发展;二是对我国地方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政府回应模式协商回应共识导向基层治理

    我国社会政策公平性的理论思考与提升路径

    关信平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护和提高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通过社会政策助力共同富裕,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其重要性体现在公平性是由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公共资源的性质、人民群众的诉求等方面决定的,并且在社会政策水平提升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新要求下公平性显得更加重要.其复杂性则体现在公众对公平性理解的差异、主体责任的复杂、运行机制的多样、社会政策目标与功能泛化以及社会政策公平性标准的复杂等方面.在过去 20 多年里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有了较大提升,但目前在公共资金支出、服务提供水平和待遇获得水平等方面的均衡性仍存在不足.其原因既包括历史遗留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也有对公平性重视不够等主观原因.对此,首先要确定提高社会政策公平性的基本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和资源供给体制,努力缩小社会政策的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重点加强和提升基础性民生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政策体系整合,通过社会政策各个领域的具体行动去积极提升社会政策的公平性.

    社会政策公平性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法源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

    陈金钊刘雷
    12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格适用制定法,可有效约束法官的审判活动,但也会出现教条主义和机械司法等问题.而允许法官在案件中随机融进价值和其他社会规范,则会消解制定法的权威.为维护制定法的权威,恰当地运用制定法,有必要引入法源思维.把法源理论转化为法源思维,对缓解制定法的刚性、融洽制定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更好地化解纠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法源思维是对法源理论的方法论凝练,在开放制定法的基础上,重新理解、阐释和运用法律,在语境中构造依法办事之法.法源思维具有开放性,旨在更宽的法源形式中寻找裁判理由,在个案中重塑法律的意义.但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方法以限缩无度扩张的价值入法、能动司法或执法.法源思维既尊重制定法的权威,又以法之名探寻语境中的法律意义,是捍卫法治的思维方法.

    法源思维法治思维法律方法体系思维法治逻辑

    家庭伦理在民事司法中的功能探究——以默会知识论为视角

    李拥军王潮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伦理作为一种"家庭关系中的应有之理",具有鲜明的默会知识属性.在民事司法中,家庭伦理通常是以道德规范和习惯习俗这两种形态存在的.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除部分地体现在法律文本中,更多的是以一种知识背景或语境的间接形式介入民事司法.在开放结构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家庭伦理也大致通过两种路径影响着民事司法.民事司法主要是一个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裁判的推理过程.法官处在一种形式的言述和实质的默会的矛盾中.法官在一个案件中会进行多次法律推理,其中部分推理的前提可能来自其他推理的结论,部分推理过程可能因为前提或结论被证伪而被废止.在民事司法中,家庭伦理一般作为法律推理的前提或检验标准直接介入其中,也会以形塑法官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形式间接介入其中,发挥着强化法律推理结果合理性、筛选适用的法律规范以及填补法律漏洞等功能.当下中国家事纠纷的解决依据不能仅局限于可言述的法律,而应该保持一种向不可言述的家庭伦理开放的姿态.

    家庭伦理民事司法默会知识法律推理

    定制服务代理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AI聊天机器人与人工服务比较的实验研究

    王永贵张静
    14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在进一步拓展企业定制服务应用场景的同时,其带来的个性化和隐私问题也愈发受到重视.本研究基于隐私计算理论对定制服务中的"风险—收益"困境进行了研究:通过多个在线医护场景的定制服务实验,对定制服务代理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对能力感知与隐私担忧在定制服务代理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并对定制服务平台的隐私保护声明在定制服务代理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发现:(1)AI聊天机器人作为定制服务代理对购买意愿的促进作用明显弱于人工服务代理;(2)能力感知和隐私担忧在定制服务代理与购买意愿之间扮演着链式中介角色.其中,消费者对AI聊天机器人的能力感知弱于人工;对AI聊天机器人的隐私担忧高于人工,能力感知负向影响隐私担忧;(3)定制服务平台的隐私保护声明能够调节定制服务代理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隐私保护声明的平台更能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定制服务代理AI聊天机器人能力感知隐私担忧隐私计算消费者购买意愿

    大国博弈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郑世林黄晴陈劲祥
    160-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等地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本文分析了技术领先国家美国新产业领域发展经验,美国不仅通过布局和大规模研发补贴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通过"放慢中国",以赢得大国博弈先机和未来.此外,中国在基础研究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辟新领域以及自由探索上还存在较大不足,应尽快出台《新质生产力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更多转向科技创新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技术范式颠覆能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新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产业政策

    江飞涛赵雪贺鑫源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 21 世纪,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各国之间竞争的制高点.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系列产业政策,将其分为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和强化升级数字经济领域的战略部署三个阶段.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产业政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功能型产业政策在整体产业政策体系中的分量与重要性日趋增加;二是相关制度建设成为数字经济领域产业政策体系的重要构成;三是重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高度重视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五是促进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渗透、融合与发展.因此,高度重视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强化功能型产业政策应用的重中之重,未来中国需加大对数字经济相应基础科学、关键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扩散的支持力度,打通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键桥梁,从而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信息化战略数字化产业产业转型升级

    从龙文化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何星亮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阐释和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既要从宏观上进行综合性探讨,也要从微观上进行专题性研究.我们可以从各种文化现象中窥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连续性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之一.本文主要根据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分析龙文化中体现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并认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意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龙文化连续性中华文明考古材料历史文献

    论长城抗战期间的国联外交与"天羽声明"

    侯中军
    184-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国联讨论李顿报告书时,日本军队扩大侵略,跨过长城,染指华北.中国驻国联代表团为了促使国民政府下定抵抗的决心,曾一度坚持集体辞职.中国军队虽沿长城一线进行了抵抗,但限于自身的军事实力,又缺少抵抗的意志,最终妥协签订了《塘沽协定》.国联最终通过决议,不承认伪满,要求日本恢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状态,日本随之宣布退出国联.顾维钧等与各国交涉,要求遵守国联决议,不承认伪满,并同时对华提供经济援助.日本为了阻遏各国援华,并宣示其对中国的野心,发布了"天羽声明",挑战《九国公约》."天羽声明"进一步激起国际舆论的反感,在英美等国的反对下成为一幕闹剧.

    长城抗战国联外交"天羽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