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

    王雨辰彭奕为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础在于坚持"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文明观是现代化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自主性文明观,是追求"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观,是坚持文明平等、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和谐共生的全球性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文明形态既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基于中国国情,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又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展开科学回答的结果,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创造文明的方式与内含的价值理想来看,都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不仅为后发国家自主选择其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而且必将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两个结合"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独特生态观的整体性特征和贡献

    张云飞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在科学回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何以可能的过程中,从生态观角度提出了以共同体为核心的生态世界观、以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以生态兴则文明兴为核心的生态历史观、以生态文化综合创新和文明和谐为特征的和谐文明观、以全民共有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的生态民主观,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使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整体性特征.这一整体性的现代化生态观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规定.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观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独特价值观、生态观和文明观

    任铃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提出的创新性战略构想.以发展为核心,党的二十大创造性地提出蕴含独特价值观、生态观和文明观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具体来看,该理论体系在价值观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的现代化与现代化视为统一体;在生态观层面,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生态化与现代化视为统一体;在文明观层面,强调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统一,将现代化与全面现代化视为统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生态观文明观

    三治如何融合——制度成本的视角

    贺雪峰桂华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资源下乡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保障主要是指自上而下的国家资源与国家行政权力下乡,为村民自治提供资源条件和制度条件.以党建引领为基础、以组织农民为手段的德治,是克服村民自治中少数人"搭便车"所带来的集体行动困境的必要手段.只有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动力,村民自治才能有效运转,基层治理才能符合实际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基层治理也才可能实现.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动力,自治是基础.只有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理解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典型的"枫桥经验"和"桐乡实践","三治融合"的实现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治融合"基层治理现代化党建引领资源下乡

    共同富裕视角下资源型县域乡村振兴路径探析——基于山西Q县乡村振兴工作的调查

    董江爱刘紫薇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目标,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自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推进工作.山西省作为中国典型的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型县域不仅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备推进乡村振兴的显著资源优势,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精神支撑"和"道德滋养".但调研发现,资源型县域却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效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步履维艰.因此,深入考察资源型县域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系统分析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有利于探索资源型县域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借鉴,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贡献田野智慧.

    共同富裕资源型县域乡村振兴农民主体性

    中国农民主体性持续发挥的百年探索与逻辑分析——基于"共识—激励"分析框架

    冯超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的宝贵经验表明,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如何持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核心在于"共识—激励"机制的发掘与运用.借助"共识—激励"分析框架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与农民就"三农"问题达成的共识,是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方案、激活农民主体性的前提与基础;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的政策和制度,是发挥农民主体性的重要保障.纵然"三农"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和焦点有所不同,但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及时与农民就新问题达成新共识,进一步完善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政策、制度,从而激发农民主体性,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推动"三农"工作走向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农民主体性"三农"问题"共识—激励"分析

    数字司法公开中个人信息的动态化保护

    齐延平黄燕腾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司法公开是指基于智慧司法技术,以庭审直播、法院案例库上线、执行信息网络公开为主要途径实现司法过程动态监督与司法数据应用为目标的司法活动样态.数字司法公开过程全景化、公开内容数据化、公开对象代码化以及公开程序算法化带来了个人信息保护之迫切诉求.片面依赖个人主义的权利保护或强调集体主义的风险防控手段应对此问题力有不逮.数字司法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需进一步结合智慧司法数据、司法算法、司法过程合宪性控制与司法责任规范保护,破解"公开"与"不公开"的矛盾律,积极探索"第三条道路",落实内外部风险控制责任,聚焦数字司法公开的"前—中"端管控而非事后救济,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主审法官全链责任原则,实现数字司法公开目标与个人信息保护目标的并进.

    数字司法公开个人信息权益风险控制行为规训动态化保护

    论互联网审判的独立性

    范明志赵文博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互联网审判与传统审判的区分度不高,但是两者在整体上分别与网络纠纷、传统纠纷形成对应关系,互联网审判独立性所引发的审判模式变革也由此逐渐展开.互联网审判强制适用在线诉讼程序,形成了与传统审判不同的诉讼权利义务关系.互联网审判调整网络社会关系,在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及内容上相较于传统法律关系均具有创新性与独立性.在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形势下,互联网审判应当以专门法院为载体来启动与传统审判的切割,当前应将网络平台规则的民事司法审查、巨量类型化网络纠纷作为互联网法院的专属管辖案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审判终将代替传统审判成为主流司法形态.

    互联网审判独立性专门法院智慧司法

    司法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问题研究

    郑曦杨宇轩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浪潮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逐渐成为国家战略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支柱,其安全保护需求迫在眉睫.大量司法数据存储于司法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一旦泄露,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隐私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我国对司法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侧重技术保护,忽略法律保护,有必要对此加以完善.当前,司法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综合考虑其安全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推行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辅助事务外包的背景下,应当关注司法系统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同时防范司法辅助职能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在完善司法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内外并行的治理思路,既坚持内部监督也进行外部监管,既规范司法机关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也规制科技外包企业的数据安全.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司法领域数据安全网络安全

    我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路径研究

    涂圣伟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稳定安全供给既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将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安全问题提高到了新的层次,是对过去"稳定供给""有效供给"等诸多提法的深化拓展.本文在界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面临的新形势和突出障碍.研究发现,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水平整体上升,但棉花、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水平存在波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面临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空间匹配矛盾、农业供给体系韧性不强、农业生产激励机制不完善、农业生产空间拓展不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等挑战.因此,应树立和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拓展农业战略性增长空间、提升水土资源匹配性、强化农业科技颠覆性创新、构建安全可靠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安全供给稳产保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