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基本逻辑、使命任务与技术性难题

    陈龙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我们应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理解这一改革的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赋予了财税体制改革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及财政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五个技术性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把增加长期发展动力与解决短期问题相结合,统筹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压力,做好系统性设计,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税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财税体制改革基本逻辑技术性难题推进路径

    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王婷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主体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本文认为,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主体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的总体目标、改革原则、改革措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体现着我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决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等经济方面的改革举措都体现着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深刻谋划.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

    全球治理视角下中国推动国际海洋法治可持续发展研究

    白佳玉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海洋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社会主体共同应对和管理海洋领域全球性挑战的行动.国际海洋法治是实现全球海洋治理的工具.在国际海洋法治的演进脉络中,中国适时调整国家角色定位,推动国际海洋法治发展完善,更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在海洋法治前期孵化阶段,中国作为初步学习者见证并参与构建稳定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洋秩序;在海洋法治实施阶段,中国作为全面参与者,促进国际海洋法治完善实施;在海洋法治成熟进步阶段,中国努力成为创新引领者,促进国际海洋法治可持续发展.中国把握海洋可持续发展方向,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上安全维护等多维度塑造国际海洋法治环境,积极与国际社会主体开展多元国际法治合作.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决定指引下,中国可依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发挥蓝色伙伴关系在国际法治合作中的潜力,促进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和国际海洋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国际海洋法治可持续发展.

    全球治理海洋法治可持续发展蓝色伙伴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黄意武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集新时代文化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化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新使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吸纳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等新观点新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文化阶级、文化使命、文化融合、文化形态、文化领导权、文化开放等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内在规律、构筑起其基本方法、构建起其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明观的逻辑构成研究

    黄威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维度,文明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观是超越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共兴逻辑的辩证统一,其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文明的超越,以大历史观把握中华文明特性与文脉赓续彰示文明的延续,以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破除文明优劣迷思呈露文明的价值,以文明交流互鉴助力多元文明共存共生印证文明的共兴.全面理解这一文明观的内在逻辑构成,有助于厘清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明、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化对人类文明本质及演进规律的认识,拓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路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明观超越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共兴逻辑

    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李琳琳刘凡熙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始终奉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超越国家、民族层面的更高的价值理念,彰显出全人类对"共善"的追求.在实践中,这一"共善"体现为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特征的普遍性原则,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注入全新的价值依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成为一种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形态、何以成为一种积极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建设性方案,必须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基础的普遍性,以及与世界各民族的生存、发展价值的一致性.唯有如此,才能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与世界发展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

    价值共创视角下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曹海军熊志强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数字时代,伴随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深刻变革,数字化政务服务在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塑了价值体系、技术模式和制度架构,经历了从技术引入到效率提升和服务优化,再到价值共创的发展过程,其核心是更有效和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评价数字化政务服务的效能、追踪效能提升的价值共创过程及其提升逻辑,是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价值的遵循.在价值共创视角下,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路径包括共同设计、共同递送和共同创造,旨在满足公众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彰显公共价值,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价值共创数字化政务服务服务效能

    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价值预设、阻滞因素与方法调适

    张博黄芳桂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的特有优势,以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捷化、精准化以及主流化的价值预设,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是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数字技术在赋能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阻滞因素.例如,数字生态阻滞了服务均等化进程,数字鸿沟减缓了服务便捷化步伐,数据壁垒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数字资本引发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异化.基于此,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从赋能理念的回归、赋能保障体系的构筑、赋能规则机制的明确以及赋能数字鸿沟的弥合等几个方面,探寻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和调适数字技术赋能的方法.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技术数字鸿沟

    超越新公共管理:中国式政务服务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理路

    李志杰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并取得了历史性进展.由于政务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是民众感触最为直观、最为深切的评价指标,为此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以"放管服"为主题的政务服务改革."放管服"改革是一场政府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被学界称为中国式"再造政府运动",亦称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对标新公共管理理论可知,中国式政务服务改革与之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但中国式政务服务改革强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追求效率与多元的规范价值,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依托绩效管理推动部门协作共进.这在实质上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范畴,为解读中国式政务服务改革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研究视角,为探察中国式政务服务的实践理路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分析框架.

    中国式政务服务新公共管理"放管服"改革

    冷冻胚胎的法律地位:争议反思与实践重构

    石佳友康令煊
    7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冻胚胎的法律地位问题牵涉伦理、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形成了"人说""物说""中间体说"三种观点."人说"以潜能论为理论基点,主张冷冻胚胎为"法律上的人",与我国现实情况不合,与民法法理相悖,且会对辅助生殖行业产生重大危害.而"物说"会导致工具主义的生命观,为违法行为或越轨研究提供狡辩依据."人格物说""伦理物说"等"物说"的衍生学说则在概念范畴与法律适用逻辑上存在固有缺陷.应采"中间体说"以克服"人说"与"物说"的不足,消解冷冻胚胎固有的主客二重性与传统民法"人—物两分"的框架间存在的张力.冷冻胚胎具有特殊的道德地位,是"介于人与物之间的特殊存在",有发育成人的潜能,但若不植入母体则永远无法发育成人.夫妻双方基于平等的生育权共同享有对冷冻胚胎的处置权,处理冷冻胚胎处置纠纷时,若有事前协议,一般应以事前协议作为依据;若无事前协议或协议不能履行,应以利益衡量作为方法;并应始终将不违反法律规定、不违背伦理道德作为准则.对于冷冻胚胎利益保护纠纷,则应区分问题类型,分别探讨处理逻辑.

    冷冻胚胎法律地位"中间体说"潜能论生育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