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廖江南

双月刊

1004-0536

xyjybjb@126.com

0731-84397250

410011

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中路199号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Journal Rare Metals and Cemented Carbides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季刊)系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创刊于1973年,系国内集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两大类别的唯一技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0536,国内统一刊号CN 43-1109/TF,广告许可证号430100s022。本刊现为湖南省一级期刊,系《有色金属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国内重要文摘和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际著名文摘的固定收录期刊,并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刊物发行达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和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主要报道稀有金属(钨、钼、钽、铌、稀士、钛、锂、铍、铷、铯、锆、铪、钒、镓、铟、铊、锗、硒、铼等)和硬质合金的生产、加工、科研、设计及应用成果;报道国内外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等有关方面的文章及信息。《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杂志董事会成立于1987年,主要由从事稀有金属和硬质合金生产、设计、研究的企业集团、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组成,萃集了该行业中一批经验丰富、造诣颇深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董事会现有成员单位近40个,遍布全国10 多个省、市、自治区。董事会负责对办刊宗旨、方向、特点、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对办刊工作予以实际支持。编辑部则根据董事单位生产和科研的需要,通过组稿、编写综述等为董事会成员单位服务,并在杂志上刊登董事会成员名单及董事单位的新成果和新产品介绍。 目前,由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担任杂志主编和杂志董事会董事长,编辑部工作由数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分别为稀冶、冶炼、材料专业)并通过专门编辑培训的人员专职负责。衷心感谢各界朋友对本刊工作的大力支持,真诚希望加强与各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的联系合作!已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即第五版)冶金工业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507萃取分离硫酸溶液中钒和铁的动力学研究

    李望王林朱晓波刘月...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钒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常与其他金属伴生,含钒矿石的硫酸浸出液中含有大量铁等杂质离子,严重影响钒的后续分离富集.萃取动力学研究是判断萃取过程控制步骤和金属离子萃取分离难易程度的重要方法.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筒型恒界面池对P507萃取硫酸溶液中V(Ⅳ)和Fe(Ⅱ)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相是萃取过程的扩散阻力区,该萃取过程为化学反应控制类型,随着搅拌速度和萃取温度的升高,V(Ⅳ)和Fe(Ⅱ)的萃取速率均呈上升趋势.萃取V(Ⅳ)的表观活化能为48.68 kJ/mol,萃取Fe(Ⅱ)的表观活化能为135.11 kJ/mol,P507更容易萃取硫酸溶液中V(Ⅳ),有望实现V(Ⅳ)与Fe(Ⅱ)的高效分离.

    P507萃取动力学硫酸

    W-Cu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及掺杂改性的研究进展

    娄文鹏李秀青魏世忠王琪...
    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W-Cu复合材料因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抗烧蚀性能、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低热膨胀系数等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领域.本文介绍了W-Cu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电触头、微电子、军事、功能梯度材料方面的应用现状,着重总结和分析了目前W-Cu复合材料掺杂改性的分类及原理,以及掺杂改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W-Cu复合材料未来发展的潜在问题和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W-Cu复合材料掺杂改性钨铜互溶性应用现状性能

    元素添加对两步烧结W-6Ni-4Co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户晓南董洪峰李培友
    17-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W-6Ni-4Co-2X(X=Nb、Ta、Hf、Mo、Ti)合金,研究添加Nb、Ta、Hf、Mo和Ti元素对W-6Ni-4Co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6Ni-4Co-2X合金的显微组织主要由基体相(W相)和黏结相组成,且黏结相的种类和含量与烧结过程W相在黏结相(Ni,Co)中的溶解析出有关.W-6Ni-4Co-2Ta、W-6Ni-4Co-2Hf合金组织W晶粒呈不规则多边形,W-6Ni-4Co-2Nb、W-6Ni-4Co-2Ti合金组织W晶粒呈椭球形,并分散分布在黏结相中.W-6Ni-4Co-2Ta合金组织均匀、晶粒细小、W/黏结相界面结合良好,使其硬度、抗弯强度和屈服强度较高.W-6Ni-4Co-2Mo合金组织W晶粒呈网状排列,连续W骨架结构与延性黏结相协同降低了合金的应变硬化程度,使其具有较好的抗应变硬化性能.因此,向W-6Ni-4Co合金中添加合适的过渡金属元素是提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W-Ni-Co合金金属元素添加两步烧结微观组织力学性能

    高熵稀土萤石型氧化物陶瓷研究进展

    昝文宇马北越
    24-3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萤石型氧化物具有高熔点、低热导率、抗烧结等优异性能,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且具有很高应用前景的高熵材料结构体系.烧绿石结构可以认为是一种有序缺陷萤石结构,因此本文将烧绿石结构归入萤石型系列.国内外高熵稀土萤石型氧化物结构体系可以分为四类:AO2型、A2B2O7型、A2B2O6O'型、双相RE2Zr2O7型,对各个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高熵稀土萤石型氧化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高熵陶瓷烧绿石结构萤石结构热障涂层双相结构

    碱式碳酸钇焙烧制备纳米Y2O3的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丘丽莉张魁芳刘志强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液相沉淀法制备纳米Y2O3粉体工艺的焙烧过程中粉体易团聚问题,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沉淀剂沉淀获得的纳米碱式碳酸钇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其焙烧条件对Y2O3形貌和粒度的影响以及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在煅烧温度 860 ℃、升温速率 5.375 ℃/min、焙烧时间 1 h 的条件下,得到 D50=0.050 μm,(D9.—D10)/(2D50)=0.98,分散性良好的纳米Y2O3,其形貌与前驱体碱式碳酸钇相似.碱式碳酸钇前驱体(Y(OH)CO3·H2O)焙烧制备纳米Y2O3粉体的热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Y(OH)CO3·H2O分解生成Y(OH)CO3,该反应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为90.23 kJ/mol,指前因子A为7.46× 105,反应级数n为0.75;第二阶段,Y(OH)CO3分解生成Y2O3,反应表观活化能E为236.55 kJ/mol,指前因子A为1.31×1011,反应级数n=0.82.

    碱式碳酸钇前驱体纳米Y2O3热分解焙烧动力学参数

    高Ce含量RE-Fe-B烧结磁体元素分布与磁性能研究

    李志刘飞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高Ce含量RE-Fe-B磁体,提高高丰度稀土Ce的利用率,对不同Ce替代量RE-Fe-B磁体的磁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e/(Ce+Nd)质量分数达到40%的双主相磁体仍保持着优良的磁性能,剩磁Br达到1.31 T,最大磁能积(BH)max达到310.56 kJ/m3.在Ce替代量为40%的单、双主相磁体中,Nd和Ce元素的置换行为存在差异,单、双主相磁体中Nd元素均偏向于进入主相晶粒,Ce元素则趋于聚集在晶界相或主相晶粒表层,且在双主相磁体中形成贫Ce主相和接近名义成分的(Nd0.6Ce0.4)30.5(Fe,M)balB0.97主相.通过观察磁畴翻转分析了单、双主相磁体的磁化行为,研究了双主相磁体矫顽力增强机制:贫Ce主相的高各向异性场对富Ce主相的磁矩起到了钉扎作用.Nd和Ce元素扩散行为的研究为制备高Ce含量、高磁性能的商业化RE-Fe-B磁体提供了依据.

    (Nd,Ce)-Fe-B高Ce含量双主相磁体磁畴磁性能元素分布

    低品位石煤钒矿两段逆流酸浸提钒的研究

    牛芳银程倩梁效宁新霞...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陕南某低品位石煤钒矿为原料,在添加含氟助浸剂的条件下采用两段逆流硫酸浸出提钒.结果表明,在石煤钒矿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40%,助浸剂为1%NaClO3+3%2#含氟助浸剂,硫酸用量为22%,两段逆流浸出温度为90 ℃,一段浸出时间为1 h,二段浸出时间为2 h的条件下,钒浸出率可以达到94.95%.该流程可有效降低硫酸用量,提高钒浸出率,节省药剂,并能适当简化后续提钒工艺.

    石煤助浸剂硫酸浸出提钒逆流浸出

    压制压力对纳米Ti(C,N)基金属陶瓷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贺逢源张文科熊萧陈鑫辉...
    51-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不同的压制压力制备纳米Ti(C,N)基金属陶瓷生坯,研究低压烧结后金属陶瓷的微观组织、收缩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压制压力过低时,粉末排列不紧密,金属陶瓷组织不均匀;当压制压力过高时,金属陶瓷组织发生分层,孔隙度和缺陷增加.当压制压力为180 MPa时,得到的纳米Ti(C,N)基金属陶瓷最为致密,其相对密度为97.06%,收缩系数为1.23,孔隙率最低,为A02B00C00;同时,该金属陶瓷具有最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中维氏硬度为1680 HV30,抗弯强度为1 650 MPa,断裂韧性为8.8 MPa·m1/2.

    纳米Ti(C,N)基金属陶瓷压制压力低压烧结微观组织收缩性力学性能

    Cu含量对多孔Ti-5Mn合金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赵朝勇伍彩虹麦萍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质量分数为50%的碳酸氢铵颗粒为造孔剂,使用粉末冶金工艺经真空烧结制备出多孔Ti-5Mn-xCu(x=0,3,5,10)合金,并研究了Cu含量对多孔Ti-5Mn合金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多孔Ti-Mn-Cu合金的孔隙率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大孔孔径略为减小,大孔壁上微孔数量逐渐减少.多孔Ti-Mn-Cu合金中出现了Ti2Cu相,并且其相对含量随着Cu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多.多孔Ti-Mn-Cu合金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均随Cu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含3%~10%Cu和5%Mn的多孔Ti-Mn-Cu合金具有合适的孔结构和与人体骨相近的力学性能,具有作为抗菌骨科植入材料的潜力.

    多孔钛合金Ti-Mn-Cu碳酸氢铵抗菌性骨修复材料粉末冶金

    电镀参数对电沉积Sn-Ag-Cu合金镀层的影响

    文思倩闫焉服周慧程江洋...
    63-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自主研发的甲磺酸锡银铜电镀液在黄铜基体上制备了Sn-Ag-Cu合金镀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自带的能谱仪(EDS)分析了电镀工艺参数对Sn-Ag-Cu合金镀层的成分、表面形貌以及镀层厚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4 A/dm2、温度为25 ℃及pH为5.5时,可获得结晶较细且致密,表面平整光亮且厚度均匀的Sn-Ag-Cu合金镀层.

    Sn-Ag-Cu合金电镀参数甲磺酸锡银铜电镀液表面形貌镀层厚度电流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