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建龙

季刊

1005-5738

cxq1106@126.com

0891-6327224

850000

西藏拉萨市江苏路36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学报》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交流。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西藏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学报》突出藏学研究、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等研究内容。为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关心藏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画高原艺韵 探传承篇章——访著名藏族美术研究学者根秋登子

    白玛英珍王玉琴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秋登子教授,曾任四川省藏文学校副校长、甘孜州藏学研究所所长、编译中心主任及甘孜州政协副主席等职.2006年作为引进人才到西南民族大学任教授,2016年作为外聘专家到四川大学喜马拉雅研究中心工作.现任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西藏特色文化资源库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唐卡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先生主要从事藏族美术创作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20余种;发表藏、汉文学术论文(散文)100余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和学术机构讲座120余次.文章围绕根秋登子先生的学术经历、成就及贡献等对其进行了专访.

    根秋登子藏族美术文物鉴定古籍对勘

    柏林藏吐鲁番多语种二十一度母文本与版画残片再探——兼论元代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熊文彬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藏文文献,对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藏吐鲁番出土的TibHT 107号(T II D 19和T II D 20)梵藏回鹘文多语种《二十一度母礼赞经》文本和版画残片进行了再次研究.结果显示,其中的藏文赞词来源于《甘珠尔》同名经典,其中T II D 19号残片中的藏文为第六位度母释梵火天母的赞词,T II D 20号残片中的藏文为第五位度母怛啰吽字母的赞词.吐鲁番版上图下文的版式受到内地唐末以来传统的影响;经与文献比对,版画中度母的造型按日护传规的样式创作而成,绘画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元代宫廷藏传艺术特点;多语种文本和版画综合特征显示,吐鲁番版极有可能来自元朝首都北京或按其刻本仿制而成.该残片为元代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具体结晶.

    吐鲁番TibHT107号残片二十一度母多语种版画元代文化交融

    11世纪扎塘寺壁画之供养人题材研究

    张亚莎罗延焱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艺术中的供养人题材,从北传路线的角度看,早在汉晋时期已经出现.西北地区以敦煌石窟艺术为首的壁画群中可以见到供养人题材在唐宋时期大为盛行,形成一条与佛教教义教理传播并行的发展模式,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除了展示世俗社会权贵阶层对佛教的尊崇膜拜,更具历史图像志价值,对当时的政治集团内权贵等级、社会分层乃至重大历史事件记录都多有涉及,大到统治集团人员的形象,小到服饰与等级制度,往往能以小见大,是极为珍贵的民族图像志资料.正因为如此,宗教艺术遗存中的供养人形象,更具有民俗风情记录的特征,是当时社会与习俗各个方面的图像记录.文章聚焦11世纪后期位于卫藏腹心区域的扎塘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除了探讨扎塘寺早期壁画在卫藏11世纪佛教艺术史中的独特性,还就北宋年间卫藏艺术中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状况做了讨论.

    供养人扎塘寺壁画多民族文化交流

    藏北环纳木错湖区岩画遗存的时代分析

    庞颖汤惠生李永宪
    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是2021年"环纳木错湖泊区科学考察队"对西藏纳木错及藏北高海拔湖区岩画考古调查的年代学研究报告.文章对纳木错扎西岛、尼玛县加林山和夏桑三处具有代表性的岩画遗存进行了包括U-Th与C14测年技术在内的考古学综合分析,认为纳木错等藏北内陆湖泊地区两种技术(琢刻、涂绘)制作的岩画其时代是基本平行共存的,该区域大量岩画制作于距今2000年前后至7~9世纪的吐蕃时期,U-Th与C14测年数据还显示其中涂绘岩画的制作可能早到距今2200年或更早.对岩画遗存形式的分析表明,纳木错扎西岛至少在公元7~9世纪,已是藏北神祇崇拜及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而不同文化因素的岩画显示出古代西藏积极参与"高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即古代西藏与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藏北大湖区岩画U-Th与C14测年技术图像文化因素"高原丝绸之路"

    民族音乐研究的面向与策略——西藏传统音乐研究个案举述

    觉嘎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音乐研究的面向与策略问题是一个关涉很广的学术命题,不仅涉及理论问题,同时涉及实践问题.从民族音乐研究尤其不同民族传统音乐的多元化文化背景和多样性形态特征等方面看,寻求契合的理论模型和贴切的实践路径是研究成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民族音乐研究的面向与策略相关理论研讨入手,延伸至西藏传统音乐研究实践的个案举述.

    民族音乐西藏传统音乐个案

    贸易空间的表述与实践:西藏山南"拉康加羌姆"研究

    万代吉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康加羌姆"是俗人表演的法舞,是一部神圣与世俗共存的展演,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典型表现.整个仪式结构以独特的地理方位"枯廷拉康"为物质基础生产了一个具有象征性质的"空间实践";以"卵(鸟)生宇宙","矮人"等情景完成了秩序的"空间表述";最终以"猕猴与罗刹女"以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等情景展演,形成了以交易为主的"表述空间".这些神话和历史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时空,但内在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过神话、仪式、历史事件的展演,形塑了一个由赞普直接表征的秩序空间,营造了边贸会和平互惠的贸易空间,这也是藏族社会突破村落和家族边界形成一个和平空间的根本机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婚礼表述了汉文化在吐蕃政治图景中的重要意义,这一空间的形成与文成公主镇压魔女的空间塑造策略是紧密相连的,而加羌姆则致力于将这一表述直接实践于地方社会的核心位置,从而实现空间的国家化.

    拉康加羌姆贸易空间情景剧表述空间

    借鉴、交融与域化——琼结宾顿藏戏与门巴戏之比较研究

    章小燕格桑曲杰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戏与门巴戏同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藏、门两族之间紧密的地缘与文化关系,门巴戏深受藏戏扎西雪巴剧种(白面具藏戏)琼结宾顿流派的影响.同时,因其各自所处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语境使之形成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文章通过琼结宾顿藏戏与门巴戏剧目《诺桑王子》之戏曲曲调、鼓钹伴奏、表演形式、服饰道具等方面比较,梳理、探究门巴戏与琼结宾顿藏戏之间的渊源关系和艺术表征形态方面的异同,证实门巴戏借鉴、吸收琼结宾顿藏戏及藏戏对门巴戏艺术形式形成的多重影响;同时门巴戏在融合门巴民歌和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审美表现方式等方面,不仅显示出门巴戏音乐在唱腔曲调、鼓钹伴奏、节奏、调式音阶、戏曲表演形式、演员服饰、戏曲结构、程式等多方面浓郁的门巴民族特点;亦显露出门巴族戏曲艺术家自身的创新与本民族、门隅化的表达方式及审美情趣的追求,彰显出门巴戏戏曲艺术表演特征上更具自然性和民族、地域特征.

    琼结宾顿藏戏门巴戏艺术形式唱腔比较

    19世纪中叶法国公使对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态度之嬗变

    刘瑞云刘晓旭
    69-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8至1866年间,因进藏活动屡屡受阻,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多次求助法国驻华公使,后者的态度由之前的"竭力"支持、"鼎力"相助逐渐转变为后来的"尽力"劝退,甚至可以说是"抛弃".法国公使们对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态度之嬗变,一方面源于当时清朝中央同西藏地方两级政府通力协作坚决抵制法国传教士进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形势下法国政府基于对华"合作"政策选择放弃其"保教"立场.清朝中央同西藏地方通力协作成功阻断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既反映出当时西藏地方基于国家安全大局的深思熟虑,又反映出清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重视和体恤,同时彰显出中国中央政府一直以来严密的治藏方略及其不容西方擅入藏地、染指西藏的坚定外交立场.

    法国公使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总理衙门保教权

    青海湖官方祭祀的历史沿革与神圣性确立

    刘子平马成俊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湖官方祭祀是特殊的文化事象,它根植于中华土壤,并从四海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重要的祭祀活动.明清期间,经国家的社会治理后青海湖的神圣性得以确立并开始近祭会盟;民国时期,青海湖官方祭祀不断革新,使其成为环湖地区的特色文化事象.梳理该文化事象历史,认为青海湖官方祭祀虽然是统治者维系统治权的工具,但在促进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地方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意志建构地方文化中的典型;对我们当下如何建设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空间有积极意义.

    青海湖官方祭祀历史沿革神圣性文化功能

    藏文()词义演变与元代蒙、藏文化交流

    俄智多杰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藏文文献中"()史册)及相关词汇意涵和形成年代的梳理,对比蒙古文等多语种文献中"debter"等词汇之含义,认为藏文"()一词大约出现于14世纪的藏文历史文献中,并且经历了从"()到"()的书写形态的变化过程.其内涵则渊源于13世纪的蒙古词汇"debter",不仅具有册子、账本、文件等意义,而且还用以指代史册、史籍等."()一词的词义演变过程,及其与蒙古文相关词汇语义之关联,体现了蒙古文化因素对于藏文历史写作和文化观念的强烈影响,是13世纪中叶以后西藏地方与蒙古及元朝中央在政治、历史文化关系方面的一种现实写照和重要表征.

    "()"(史册)()debter历史写作蒙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