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建龙

季刊

1005-5738

cxq1106@126.com

0891-6327224

850000

西藏拉萨市江苏路36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学报》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交流。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西藏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学报》突出藏学研究、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等研究内容。为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关心藏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代西藏驿路再探讨——以元代藏僧乘驿相关记载为中心

    徐理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元一代,中央政府将驿路系统推及至西藏.基于官方史籍记载与目前学界对西藏驿路的研究,元廷设置的驿站数额不过四十余处.通过梳理藏文史料中元代赴京藏僧乘驿相关记载,发现西藏驿站数量远超官方驿站数量.文章以藏僧视角探讨西藏驿路详细情况,指出西藏驿路中除了有官方设置的驿站外,还存有西藏地方置立的地方性驿站.西藏驿站呈现出不同的层级,官方主导与地方设立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西藏驿路.同时,对比明代西藏高僧驰驿路线,认为元代西藏驿路被明代所承袭,离不开西藏驿路中地方驿站持续存在的助力.

    元朝西藏驿路藏僧

    《国际藏学学会期刊》(JIATS)1-7期的研究内容及特点分析

    田睿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国际视角下的涉藏研究态势对于理解国际藏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基于国际藏学学会期刊(JIATS)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分析,涵盖了从创刊到目前为止第1-7期论文数据,通过对学科分类、高产作者、研究机构以及研究热点的演变进行详细梳理,揭示了国际藏学研究的特点,显示出从跨学科整合向深入特定领域发展的趋势.同时关注了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对特定历史人物的研究.另外发现这个时期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在藏学研究中占据主力地位.

    国际藏学学会(IATS)《国际藏学学会期刊》(JIATS)藏学中国

    "路学"视野下的西藏现代化发展研究

    周大鸣公秋旦次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筑现代道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社会迈入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西藏虽然是我国最晚修筑现代道路的边疆地方,但仅在70年之内,西藏先后完成了公路、航线、铁路等设施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交通体系.文章通过对道路在和平解放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沿线城镇繁荣、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领域所起的推动作用予以概括和诠释,以此进一步阐明现代道路在西藏发展中所具有的流动性、连通性、通达性以及时空压缩的显著效益.文章也进一步指出,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以来,现代道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规划、建设以及使用道路的过程中值得全面考量和评估,以更好地推动西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路学现代道路交通西藏现代化

    青海湖南岸倒淌河镇蒙古村的通婚圈变迁研究

    旺宗拉毛才让赤列曲吉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婚圈是用来描述择偶规律和结构的重要"指标",表示某一社会群体成员配偶对象的来源范围.它可以从"社会距离"和"地理距离"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定义和测量.通婚圈的变化反映婚姻交往的变化,通婚圈扩大意味着人们择偶范围的扩大,远距离交往交流的扩展;通婚圈缩小意味着人们的择偶空间变小,地域交往封闭或不对称.文章以蒙藏汉聚居区青海湖南岸蒙古村为田野调查点,从人类学视角对其通婚圈的形成、特点及其发展变迁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蒙古村的通婚圈按照通婚形式可分为族内通婚和族际通婚,而通婚圈的变迁主要表现在通婚辐射半径逐渐延长、两性通婚圈的不对等和通婚民族趋于多样化等方面.

    通婚圈族内通婚族际通婚蒙古村

    从中华民族主体性理解"自古以来"的国家叙事

    李丹王少明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是推动中国建构的主体."中国"自历史出场就由中华民族主体性呈现,中华民族推动着天下中国的书写与现代民族国家生成.从中华民族主体性观中国,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国.中华民族追溯至何时,何时就是"中国"的;中华民族自古生存于何处,何处就是"中国"的.中国"自古以来"的国家叙事是基于史实的科学表述.

    中华民族中国边疆自古以来

    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话语的建构基础、实践向度与优化理路

    崔晓琰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话语是解读中华民族各个成员间、特色文化间历史渊源和统一关系的基础性工具,是新时代唤起民族记忆、融汇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提振民族士气的大众化表达和普及化阐发.分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话语的建构基础,探索西藏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话语体系必须紧扣的保障叙事、历史叙事、文化叙事、道路叙事等实践向度,提出了深化理论性叙事、强化价值观叙事、注重生活化叙事、完善国际化叙事的叙事话语优化理路.

    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话语实践向度优化理路

    融合与共生:藏传佛教建筑中国化的哲思演变与实践路径探究

    池梦洁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藏传佛教建筑中国化现象背后的哲学思想根源及其在建筑营造上的体现,分析了"依正不二"与"缘起性空"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藏传佛教建筑的规划选址和建造格局,以及如何与汉文化的"象天法地"和"中正和合"思想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观.研究不仅对藏传佛教建筑的中国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也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化融合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藏传佛教建筑中国化依正不二缘起性空文化融合

    西藏与祖国内地之间的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张济琛史兵王兴怀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是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汉藏文献资料为基础,运用田野考查法、二重证据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西藏与祖国内地体育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西藏与祖国内地之间体育交往交流历史悠久,唐蕃体育交流是双向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历代中央政府把汉藏体育交流纳入治藏策略;西藏与祖国内地体育交往交流交融一直是各民族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鉴融通是其交流的魅力所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体育援藏政策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体育交往交流交融.深入研究西藏与祖国内地之间的体育交往交流交融史,对引导各族群众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积极投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西藏内地体育交往交流交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的历史定位

    孟芳兵彭迪昕
    164-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的内涵.自此,"援藏精神"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也为西藏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对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的历史定位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援藏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原点,是老西藏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历史定位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涉藏民族工作探析

    陈鹏辉李荟芹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征时期红军途经四川西部藏族地区,因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在民族工作方面存在失误,导致红军和当地藏族群众关系紧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民族工作经验教训,形成了比较明确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同时,延安时期党中央注意培养藏族民族干部骨干,形成了一支对涉藏工作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产生了一批涉藏工作的研究成果,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增强了藏族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延安时期实现了民族政策的转变,改变了民族工作的思路,储备了干部和人才,对之后和平解放西藏及治理西藏和四省涉藏地区奠定了政治、理论和干部基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涉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