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研究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西藏研究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仓决卓玛

双月刊

1000-0003

xzyj1981@sina.com

0891-6902340

850000

西藏拉萨市色拉路4号

西藏研究/Journal Tibetan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类期刊。它是了解西藏现实情况的一面镜子,是考察西藏历史的一扇窗口,是思想者交流的园地,是政治家决策的明鉴。栏目有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格萨儿、考古、文物、档案、语言、教育、民俗、旅游、藏医、藏学等。有参考文献、英文栏目和摘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数字中国边疆自主知识体系

    苗威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边疆学是一门颇具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研究中国边疆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学科,融合了地区、民族和边界三种要素.近年来"边疆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在边疆历史研究中,边界、归属等角度则存在着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把数字人文引入边疆历史研究的实践,通过数据标准和技术功能开源,推动边疆历史数据的共享和历史疆界的可视化呈现,从而推进边疆历史研究的深入显得十分必要.当前学界以数字人文视角来探讨边疆研究的成果尚凤毛麟角,为开拓研究视野,我刊约请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山东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教授苗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数字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向静撰写论文,组成这一期笔谈,以飨广大读者.

    区域史研究的数字化困境

    向静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边疆学是一门颇具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研究中国边疆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学科,融合了地区、民族和边界三种要素.近年来"边疆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在边疆历史研究中,边界、归属等角度则存在着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把数字人文引入边疆历史研究的实践,通过数据标准和技术功能开源,推动边疆历史数据的共享和历史疆界的可视化呈现,从而推进边疆历史研究的深入显得十分必要.当前学界以数字人文视角来探讨边疆研究的成果尚凤毛麟角,为开拓研究视野,我刊约请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山东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教授苗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数字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向静撰写论文,组成这一期笔谈,以飨广大读者.

    清代邸报中的西藏镜像与中央政府治藏互动关系考察

    袁爱中卢春宇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媒介载体,清代邸报在西藏的出现,源于边疆治理需要的同时也服务于边疆治理.通过清代邸报中呈现出的西藏镜像,可以发现邸报发挥了宣达皇命、沟通上下、分工协作、连接中西、沟通古今的信息传播功能.这种功能,不仅充当了清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工具,便利了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连接、联系,确保了清代"大一统"治理格局以及西藏局势的整体稳定,也增进了各界人士对西藏的关注和了解.

    邸报边疆治理大一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饮食人类学与酥油茶

    赵国栋
    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酥油茶作为藏族群众的日常饮品,通常被认为具有抗高原反应的功效.对酥油茶抗高反认识的形成、巩固与传播,涉及饮食文化的唯物性、饮食的政治经济学、饮食功能主义以及饮食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和机制.活跃在特定文化机制中的酥油茶,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与社会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集体意识建构过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重要符号.

    饮食人类学酥油茶藏医药民族交往文化自信

    经典文艺作品对西藏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以《洗衣歌》和《松则亚拉》为例

    周薇薇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经典文艺作品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洗衣歌》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和丰富的民族团结情.西藏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洗衣歌》及其衍生作品《松则亚拉》,对西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引导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在润物细无声的以文化人、以艺载道的文艺氛围中,感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恩情,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洗衣歌》《松则亚拉》音乐文化

    康熙后期赫寿等人对西藏社会的观察——以一份未刊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奏片为中心

    吴昌连胡霆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四十八年(1709),侍郎赫寿等人受清廷派遣,入藏协助拉藏汗管理西藏事务,留下了多份西藏社会观察报告,其中包括一份详细记载西藏风土人情的满文奏片.该奏片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尚未刊布,亦未得到学界的专题讨论.对该奏片的汉译和分析可知其具奏时间、具奏者、资讯来源等信息,该奏片对清代西藏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

    赫寿满文奏片观察

    西藏纳木错湖滨三处岩画榜题的释读与研究

    夏吾卡先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西藏那曲市和拉萨市联合组织的"纳木错环湖科考"先后在纳木错湖东南岸扎西岛和西岸其多山,发现三处年代约为9至12世纪的洞穴岩画并保留着榜题.其中一部分榜题内容与附带画面高度吻合,与吐蕃时期的苯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另一部分榜题内容与洞穴动物、祭祀画面并无直接关联,但其共存关系为羌塘先民利用洞穴,外界贸易文化交流等提供重要线索.

    纳木错岩画文化遗迹

    梵文写本《五字文殊怙主供养仪轨》汉译与研究

    达娃群宗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字文殊怙主供养仪轨》是一篇简短的佛教密乘仪轨文献,收录在藏文《丹珠尔》德格版和卓尼版中.西藏博物馆珍藏的《五字文殊怙主供养仪轨》梵文写本的发现,尚属首次.该仪轨系《阿罗波遮那成就法》所收录五篇密乘仪轨之一,内容涉及文殊供养方法、密咒、身相等.对《五字文殊怙主供养仪轨》进行梵藏对勘,能展现梵本作为较早版本的特色,更能直接反映化梵为藏过程中,藏族译师对原典的理解和"再创造".

    《五字文殊怙主供养仪轨》《阿罗波遮那成就法》梵本

    论《格萨尔·北方降魔篇》故事模式的形成基础

    李连荣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方降魔篇》是《格萨尔》史诗系列中"四方降魔"故事的首篇,它奠定了史诗的"降魔故事"主题及其典型情节结构.从起源上来看,它除了打上了深深的藏族历史、宗教和民间文化的烙印外,更多地可能受到了具有世界性的英雄屠龙和降伏牛怪故事的影响.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其主干情节结构(情节基干)在保持某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异.通过15种文本分析,可总结出三种相对独立的传承形态,即传统型、发展型和变异型.

    格萨尔北方降魔传承类型

    青藏高原东缘"地脚话"格萨尔故事同源异流考——以《阿尼·格萨》与《约尔·格萨》比较为例

    韩正康韩歌卓玛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东缘流传着两个不同版本的"地脚话"格萨尔故事,两者具有同源异流的特征,且与格萨尔史诗有密切关系,为格萨尔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两个版本均有中原文化元素,说明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浸润,成为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由多元逐步走向一体的历史发展脉络.

    "地脚话"《阿尼·格萨》《约尔·格萨》同源异流文化融合